閒話勸酒散文

喝酒是要酒量的,我是一個不勝酒力的人,無需很多,一點點便會醉。應該說,我清醒的時候,看旁人喝酒,我醉着的時候,旁人看我喝酒。醉與非醉之間,所有酒的度數只刻在我的臉上。因此,我更喜歡在家裏喝酒,燒上幾個味美可口的蒸菜,再用高腳酒杯,滿滿倒上一杯自釀的楊梅酒,把幸福和快樂糅在酒中一道喝下去,那時,妻是我的酒,女兒亦是我的酒。

閒話勸酒散文

中國人什麼時候最大氣?我覺得酒桌上最大氣。你看,酒桌上拼命勸你喝,你喝醉了我最高興,而其他上面就沒有這個量了!我認爲,這是一種陋習。都說酒是情感的液體,就像八百里秦川上的熱血漢子用粗獷的嗓門吼的那樣:“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這等氣概或許只是男人血性的見證,精神的寫真罷了。但借“勸酒”以示待人熱情、待人真誠的做法,我認爲應該是過時了!

“勸酒”是人們表達敬意和善意的.方式。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聚聚喝點小酒,這對加深情感、增進友誼,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是無可厚非的,但“飯有飯量,酒有酒量”,其實,每個人對酒精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喝酒的量也不一樣。有的人對酒精會過敏,哪怕只是喝了一小口也會滿臉通紅,我想,其酒量應該說是有限。的確,如果在酒桌上,大家都能各隨其便,量力而行,那該是多麼的溫馨啊!可是,若非要強人所難,一味地“勸酒”,非得讓人喝得酩酊大醉,那又有什麼意義呢?醉酒容易失禮、失態、失控,會讓賓客雙方都感到尷尬。

如果說不“勸酒”就顯得不熱情、不真誠,我以爲,這只是一種藉口,一種爲陋俗舊風作辯護的託詞。酒席上真正的熱情和真誠,應該是自由、隨便,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點,不能喝的也就不再去勉強客人,更不可把“勸酒”當作熱情和真誠。如果一定要勉爲其難的話,那這種熱情和真誠就要大打折扣了。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逢年過節、親友團聚或誰家辦喜事,少不了要設宴擺席,請人喝酒。可以說酒是感情的液體、情緒的催化劑,是聯絡人際、情感的紐帶。爲了讓客人喝夠量、喝得高興,有時就少不了要“勸酒”,但我們要避免讓客人喝得過量,更不應把“勸酒”當熱情,應掌握“勸酒”的火候與適度,最好是將酒與現代社交禮儀相結合,達到敬酒不勸酒的禮儀新境界。

有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傷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紀檢委員會,書記說,該喝的不喝也不對。”

是的,喝酒,該喝的得喝,但要量力而行,別喝醉;“勸酒”,更要避免讓客人喝得過量。其實,無論是喝酒還是勸酒都應有所節制、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