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的光輝美文欣賞

最近,有兩個人的名字常在我腦海中迴旋。他們堪稱時代的英模。

境界的光輝美文欣賞

一個是楊善洲,曾經是雲南省保山地委書記的他,不僅在職期間鞠躬盡瘁,更爲可敬的是他退休後,放棄安度晚年,以一個百姓的身份,到荒山上植樹造林22年直至生命的盡頭,病逝前把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無償交給國家。另一個是李文祥,曾經是身經戰火功績卓著的功臣,後轉業到省直企業工作,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年代,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回到河南範縣老家,以一個農民的身份,帶領鄉親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即使有回城的政策仍義無反顧地紮根農村,造福一方。在社會財富成幾何增長,更加看重幸福指數、更加尊重人生價值選擇的今天,我們對照楊善洲和李文祥,是否感覺到他們的價值與光彩?是否感覺到自身的差距與矮小?他們把自己視爲凡人,但他們的的確確是了不起的英雄;我們有時把自己看得非同尋常,而恰恰是難以擺脫世俗觀念的凡人。楊善洲、李文祥身上流淌的是百姓的血液,散發的是共產黨員的光輝,其光輝源於高尚的境界。

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的境界概括爲4個層次。一是自然境界。這是本能生存、生活的狀態,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非我”狀態;二是功利境界。這是人自覺地追逐自我利益,以我爲中心的“利我”狀態;三是道德境界。是犧牲和奉獻而非索取的“忘我”狀態;四是天地境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而達到“超我”的狀態。顯然楊善洲和李文祥都是脫離了低級生存需求和名繮利鎖羈絆的人,忘我甚至超我的境界,對他們來講一點都不過分,這也是他們感動社會、受人敬仰的內在動因。學習楊善洲、李文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習他們的思想品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要始終保持黨員的本色。縱觀黨90年的光輝歷程,黨的命運始終與人民羣衆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黨把人民羣衆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爲求革命成功,爲求翻身解放,爲求國富民強,可以捨生取義,可以犧牲一切,可以戰勝困苦。誰做到了心繫百姓爲羣衆謀福祉,誰就會成爲人民羣衆的貼心人、主心骨;誰違背了人民羣衆的意願,誰就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就會被人民羣衆視爲糞土。楊善洲和李文祥,不爲名不爲利不居功,把單位和羣衆的利益和困難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的名譽地位和權益看得很輕,從來不向組織伸手要待遇講價錢,始終以普通黨員的姿態默默無聞地播撒愛心,耕種希望。他們的身上體現出了黨員的本色特質,那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黨員只有根植於羣衆發光發熱的責任,而絕不是裝點門面顯示特權的標籤。黨員就應該是一粒火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黨員就應該是一面旗幟,率先垂範,永不褪色。

要樹立正確的得失觀。楊善洲和李文祥很大的相同之處,就是能放下權力、放下架子、放下待遇、放下名聲,而甘於平淡、甘於寂寞、甘於清貧、甘於奉獻。這在常人看來可能是吃了大虧,甚至有點“傻1帽”,有點另類。但自然法則是平衡的,人的一生也總是得失相生。得失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有個人利益層面的',也有整體大局層面的。他們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一生執著地守護着高尚的精神家園,把物質利益看得很淡很淡。他們本來沒有想過得到什麼,但他們的事蹟卻廣爲傳頌。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面對進退去留和責權利的分配常常想不開想不通,稍微進步慢一點就感到吃了虧,崗位作些調整就感到組織上跟他過不去,更有甚者視黨紀國法於不顧,利用職權大搞權錢交易、感情投資,到頭來落得人財兩空、名聲掃地的下場。從這個意義上講,樹立正確的得失觀非常重要,能夠做到“生死窮達,不易其操”,“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舒”,這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有寬廣的胸懷。胸懷大度,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如果楊善洲、李文祥沒有寬廣的胸懷,那他們就裝不下那麼多責任,裝不下那麼多羣衆,裝不下那麼多困難,也不可能矢志不移地致力於改變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無不具有寬廣的胸懷。安徽相城,留有“六尺巷”的故事。相傳康熙年間,一葉姓人家與當朝宰相張英家因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官司打到縣衙。張家管家函告張英,希望相爺關照一下。誰知張英看信後,卻批了一首詩寄回。詩曰“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罷信,立即吩咐讓出三尺,葉家見張家讓出三尺,遂也讓出三尺,於是留下今天的“六尺巷”。這個故事既反映了宰相的胸懷大度,也說明了讓一步天地寬的道理。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僅自己心胸狹隘,只佔便宜不吃虧,妒賢嫉能,逞強怕輸,而且還把別人的包容善待當作軟弱可欺,遇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不能換位考慮別人的感受或全局的利益,到頭來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團結和諧的氛圍是那些心胸豁達的人共同營造的,興旺發達的事業是那些寬宏大量的人合力開創的。擁有寬廣的胸懷,的確需要大智慧、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