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散文隨筆

當首都北京及大多數城市被霧霾籠罩時,我們常常回憶起小時候的青山綠水,那時的天很藍,那時河裏的水可以直接喝……當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也發現果蔬越來越沒有味道了,記憶中的蔬菜是甜的,那時水果的味道很豐富……

敬畏自然-散文隨筆

小時候我們過得很生態,村裏家家戶戶都養雞、養豬,雞自己覓食、自己到雞塒(音時,即雞窩)睡覺,幾乎不餵食。豬關在豬圈裏養,吃的是孩子們打的豬草。養雞、養豬除了指望賣錢,雞糞、豬糞還是肥料的主要來源。小時候,挑糞是常乾的活,先把豬糞、豬尿挑到廁所裏發酵,再挑到地裏肥莊稼。那時候的東西沒有一點浪費的,譬如種紅薯,紅薯、紅薯根、紅薯藤一點一滴都要弄回家,紅薯存在地窖裏慢慢吃,紅薯根直接丟進豬圈,紅薯藤剁碎了煮給豬吃,吃紅薯剝下的皮都要收集起來餵豬。豬糞肥沃了土壤,種出了好莊稼,莊稼人不能吃的部分餵豬,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生態循環。那時我們順從自然規律,也享受到自然的恩賜,享用到安全、健康的糧食、蔬菜和肉類食品,也享受到藍天白雲、山清水秀的優美環境

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我們陷入“征服自然、戰勝自然” 的狂妄中,“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大肆毀壞森林,過度開墾土地,大量修建水庫,將自然糟踐得滿目瘡痍,違背自然的結果是全國大面積的連續饑荒。儘管我們從矇昧中恢復了理性,但對短期利益的追逐又開啓了對自然的掠奪。贛南臍橙打響了品牌,原生態的山林被開墾種了橙子,贛南一帶漫山遍野的橙子蔚爲壯觀,整整齊齊、一層一層從山上梯次種到山底。過度的開墾破壞了生態的多樣性。現在的種養方式急功近利,如集中飼養的雞一個多月就出欄,豬四個月就出欄,瓜果不等成熟就要摘下,只考慮經濟效益,而犧牲了品質。現在的種植方式割裂了自然的循環,農作物只收取果實部分,其他部分廢棄,有的只能放火焚燒,反倒成爲污染源。農戶不再養豬,改爲大規模的集中飼養,豬糞難以自行消化處理也變成了污染源。農作物沒有了生態的肥料,只能依賴化肥,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結,重金屬超標。前幾年曝出湖南早稻重金屬鎘超標,其實周邊省份的土地重金屬普遍超標。工業污染只是一個點,污染範圍有限,農業污染卻是大面積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殘留物質一點一點滲透到土裏、水裏,將土質和水質全破壞掉。高密度的養殖加大了防疫的難度,留下不安全的隱患,這都是不敬畏自然帶來的`惡果。

美國作家湯姆?布朗二世的《草原狼導師》講的印第安人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敬畏自然,對自然索取一點注意把損害降到最低,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所謂文明的白種人卻只知道向自然擭取,不懂得尊重。我在海南從事農業時,臺灣專家說:種地很簡單,順應自然就好種,不順應自然,成本就高,難度也就大。科技的手段可以讓植物違背自然規律反季節生長,可以讓畜禽快速成長,提升經濟價值,但是品質差了、味道淡了,安全與健康也成爲大問題。西方近代文明對生態的毀壞也遭到自然的懲罰,他們比我們提前懂得敬畏自然。星巴克公司提出了“道德採購”,要求生產者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高密度集中飼養畜禽被認爲是不人道的,這對我國現代農業提出了挑戰。

松下先生的管理理念“下雨就打傘”,非常樸實的話講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敬畏自然。農業被認爲是靠天吃飯的產業,那麼更應當敬畏自然,不要違背自然規律。我們要敬畏自然、迴歸到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爲民衆生產安全、健康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