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面總要留一手散文隨筆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武俠小說或電影裏,主角得到祕籍,終於可以跟仇家一決生死,兩邊殺得你死我活,總要到最後關頭,主角屈居弱勢,才使出最後一招,只見電光石火、形勢逆轉,仇家已經倒下。

後面總要留一手散文隨筆

寫小說或搞電影的人多鬼啊!明明可以上來就用“絕招”,立報血海深仇,他偏要主角冒險,好幾次差點喪命,也正因此,揪住觀者的心,讓你不得不往下看,心裏還拼命喊:快!快用最後一招。

變魔術不也一樣嗎?

除了魔術師,還搞幾個清涼辣妹陪襯,左伸伸手、右伸伸手,虛晃一招又一招,把箱子轉來轉去,人都鑽進去了,還特別再打開來亮亮相。

那真正精彩的只有一瞬,一分鐘就能演完,他硬要拖個十分鐘。而且如果他有一堆戲法,前面的八成不好看,直到最後才精彩。

還有特技表演,演員上場先熱身,從非常簡單的動作開始,漸漸才加大難度。反過來想,他明明有一百分的實力,爲什麼開始只表現十分?

答案很簡單!他要漸入佳境,把你的情緒一步步帶上去,如果一下子“全抖出來”,只怕你還沒看清楚,表演已經結束,怎可能有好效果呢?

失而後得的喜悅

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喜歡愈攀愈高、漸入佳境的'感覺。

所以浪子明明敗家,當他回來的時候,父母還會殺牛宰羊慶祝,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一個總跟政府唱反調的,有一天“改口”了,很可能被重用,比原先效忠不貳的臣子還得寵。

也因此,兩個店員賣同樣的東西,一個總是先抓一大把,再看着秤往外拿;另一個先少抓一點,再看着秤往裏加。顧客會喜歡後者。

連學校挑學生都離不開這種心理。

我最近看到新聞報道,說一位學生如何進入美國名校,又如何升遷創業,成爲世界聞名的危機處理專家,連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都請他作評估。

當七年級堆同學申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所,只有他入選。你猜爲什麼?據說因爲他是以最後一名考進大學,卻以第一名畢業,讓麻省刮目相看。

相對的,如果他當年以第一名考進,最後一名畢業,或以中等成績考進,中等成績出來,就算平均成績相同,也不可能那麼耀眼。

我有個朋友也深諳此道。他因爲工作的關係,總要參加集訓,而且回回拿高分。

他說方法很簡單,就是剛去的時候別急於表現,但是接下來一天天進步,也可以說即使能一次“做到位”,也裝不行,直到最後才顯出真本事。

道理很簡單,能由差變好,甚至變棒,表示長官帶得好、教得好,他們會更有成就感。

有好點子,藏着

三十多年前我想買一架攝錄影機,一位專家建議我別急,說更新的系統就要出來了,而且是革命性的進步。

我看店裏賣的,出廠時間才兩個月,就問既然新的要出了,爲什麼還製造舊型?

那專家一笑說:“你怎不想想,美國人賣最新型的戰鬥機給別的國家,真新嗎?他如果不發展出更棒的飛機,是不可能賣的。就像變戲法要一步一步來,有時候已經發明瞭兩三代的新東西,都藏着,先推舊的。何必把市場的購買力一下子吃光,接下來沒得耍,餓肚子呢?”

按部就班的道理

同樣實力,用不一樣的方法發揮,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除非你只有出手一次的機會,否則不必一開始就用撒手鐗。

如果你演講,準備了一堆資料,每個都很珍貴,不講可惜,你千萬別想全講了。

因爲三個講得不清不楚的精彩內容,遠不如一個能完全發揮的內容。許多人演講得七零八落,都因爲東西太多,捨不得,到頭來一樣也沒說清楚,而且因此造成觀衆不耐,愈不耐,講的人愈緊張,能不砸嗎?

如果你教學生,一定要擬“教案”,按部就班地教,別因爲精彩的東西在後面,就早早把它移到前面教。因爲當你教早了,可能如同耍特技,“絕招”用盡,學生就不帶勁了。而且教得太早,學生的基礎不夠紮實,效果也差。

如果你要發表新點子或新產品,每個點子都很棒,足以贏過對手,明明有三個同樣精彩的點子,也不必一次全發表。對方已經沒有招架之力,你何不留兩個以後用呢?

而且搞不好他耍詐,也有狠招存着,看你招式用盡,再出手。

你能不留兩手嗎?

人生百忌,忌一次把招式出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