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野生魚之殤散文

一河兩岸,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阡陌交通,炊煙裊裊,漁歌唱晚。山上有樹,樹上有鳥兒歌唱;山下有草,地上有花兒盛開、牛羊奔跑;水中有魚蝦蟹等暢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沐陽光雨露。休憩時,或躺在河畔的草坪上享受陽光清風的愛撫,或縱身跳進清澈的河水中暢遊一番,或把腳丫子放在水中讓成羣的魚兒輕吻,偶爾也帶上魚竿用蚯蚓做餌料釣幾尾肥魚,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在石板底下摸只甲魚回家改善一下伙食……這一切,不是傳奇故事,更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而是生活在漢江流域的我們兒時真實寫照。

漢江野生魚之殤散文

據生命科學家推測,原始生命從海洋中誕生以後,首先是由單細胞生物、原始生物發展到脊椎動物的魚類。魚類中的一支(總鰭魚)逐漸從海中登陸,演變爲兩棲類,爾後又逐漸將在水中呼吸的鰓進化成在空氣中呼吸的肺。以後,兩棲類又進化到爬行類、哺乳類,又經歷了億萬年的漫長歲月,最終演變至人類。

魚與我們人類有着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關係。魚不僅是我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更與科技、文化等息息相關。傲遊大海的艦艇設計與魚相關;“魚”與“餘”同音,中國人除夕宴上以紅燒魚寓意年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更是家喻戶曉……

地處秦嶺腹地的漢江流域安康段水質好無污染,境內大小河流縱橫,爲野生魚類理想的棲息地。野生魚類達105種之多,有大量珍貴的鯽花魚和紅尾巴(蒙古紅鮊)、武昌魚、瀕臨滅絕的娃娃魚(大鯢),還有土鯽魚、鯉魚、草魚、鰱魚、銀魚、鮎魚、黃顙魚、白條、桃花瓣等,且肉質細膩,肉多刺少,味道鮮美。

然而漸漸地,這樣水清魚兒肥的美好景象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平展的河牀開始變得千瘡百孔,奔騰的河水變成窄窄細流,清澈的水色開始渾濁並伴着刺鼻的異味,昔日常見的水生物慢慢減少有的甚至近乎絕跡……所有這一切都成爲我們心中無法抹去的鄉愁。

回頭看看我們周圍,許多河流被截斷,一座座電站相繼在山谷和漢江干流赫然而立。現代工業文明爲人們帶來便捷與滾滾利潤,但巍峨壯觀的水庫大壩卻阻斷了魚類的洄游、遷徙繁衍生息通道,加劇了魚種滅絕的進程,對漢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享受生活也成爲人類向大自然肆無忌憚獵取的'藉口,人的貪婪和殘忍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爲滿足愛吃野味的心態,竭澤而漁的手段層出不窮。夜晚遊蕩在江河裏的燈光,那是有人正用蓄電池濫捕濫撈;在魚羣密集的河段,利用夜幕掩護偷偷往河裏倒“魚藤精”等農藥,各種大小魚和水生物都遭了殃;工廠裏偷排泛着泡沫的污水,導致魚蝦蹤跡全無;甚至有的人爲了炸魚致自己傷殘。如今,漢江裏的野生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了,種類和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魚類資源已近乎枯竭。這種殺雞取卵的攫取方式就是少數人的毀滅性行爲。如不盡快採取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對此嚴重情況,科學家將原因歸納爲人類的過度捕撈、污染,以及魚類棲息地的破壞。分析指出,由於物種多樣性遭到破壞,全球生態鏈的不穩定,這些都最終會導致魚類消失,如果沒有了魚類將是一場生物災難。

魚之殤,實乃人之殤也。對野生水生動物的傷害,最終傷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保護漢江野生魚,讓它們生生息息,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值得慶幸的是,隨着環保意識的加強,以及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漢江的生態環境開始變得優良起來。政府己經頒佈了保護野生魚類的條例,又向漢江河裏投放了大量的魚苗,還成立專門機構管護野生水生動物等。

春季正是魚的產卵繁殖期。爲保證漢江繁殖期的野生魚類不再受到傷害,漢江流域的安康、漢中、商洛三地市有關部門應迅速聯手行動,在控制水電站建設和加強河道管理的同時,嚴厲打擊非法捕撈。但這還不夠,必須要從提高全民保護野生水生動物認識着手,自覺帶頭養而不食野生魚,借“一江清水供北京”良機,加大宣傳、管護和處罰力度,早日讓我們的母親河——漢江流域,天更藍、水更清、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