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隨筆:由幼兒爭搶玩具想到的……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教隨筆:由幼兒爭搶玩具想到的……,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教隨筆:由幼兒爭搶玩具想到的……

這就更清楚地說明此時孩子還不會進行“因爲我搶了,所以他沒有了”的邏輯推理,也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

寶寶們又開始了他們喜歡的娃娃家遊戲。他們擺弄着娃娃家裏的一切,時而抱抱娃娃,時而擺弄起餐具,各自玩得不亦樂乎。突然,我看到智豪和雨航兩個小朋友在互相的爭搶一個電話機。我在旁邊看見了就走過去問:“你們怎麼了啊?”看見我來了,他們馬上向我告狀說,“他搶我的電話機。”“不是,是他搶我的。那電話機是我的,是我先看見的。”“那你願意和他一起玩這個電話機嗎?”“好吧。但我要做爸爸。”“好的。”說着,他們就開心的玩起來了。可是,沒一會智豪又和別的小朋友爭搶其它玩具了。

愛模仿是3—4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遊戲中他們經常會出現像小明那樣,別人玩什麼自己也想玩什麼,看見別人有的,自己總是想要。在幼兒園的小班裏,同樣的玩具會有很多,這就是爲了能儘量滿足幼兒喜歡模仿的這一心理需要。儘管如此,孩子們爭搶玩具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那麼爲什麼會讓我們感覺有的孩子似乎“屢教不改”呢?就像我曾經看到的那樣:一位教師對一個搶玩具的孩子說“你把寶寶的玩具搶走了,他沒有了怎麼辦?”老師想通過讓他具體地看到“別人沒有了”,從而知道“自己不對了”。而孩子卻很坦然地說去那(指玩具架)拿一個。這就更清楚地說明此時孩子還不會進行“因爲我搶了,所以他沒有了”的邏輯推理,也還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

對此,我們在教育中應教給孩子簡單的'交往語言,喜歡聽故事是學前幼兒的共同特點,但對於小年齡的孩子認識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點,如果我們把想教育的內容含在故事情節當中,他們仍然不能理解,我們還可以把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反覆地講在故事當中,如:小雞對小鴨說:“你的大皮球讓我玩一會兒好嗎?”小雞對小猴說:”你的小汽車讓我玩一會兒好嗎?”讓孩子知道說這樣一句話,對方就能夠高興地把玩具給自己玩,然後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這樣的語言,並幫助他感受成功,讓幼兒在潛意識中產生搶玩具不對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