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隨筆散記

迎着春天的笑容,走在百花叢中。

四月隨筆散記

--------題記

【1】

讀喜歡讀的書,交喜歡交的朋友,寫喜歡寫的文章,做喜歡做的事情,人生如此,是有幸,也值得慶幸。

能夠在繁忙的生活裏,找出自己的一些人生樂趣,不需要有多豐富,也可以令人怡然自得。春天的陽光裏,處處都是生機,就像雨後的甘露,總是滋潤着每一片土壤,孕育出新的生命。

曾幾何時,像這樣拂過春天的氣息,甩甩胳膊,伸伸懶腰,看油菜花盛開滿地,看海棠迎風飛舞,看櫻花飄如雨下,看枝丫長出新芽。這個世界,一望無際的綠色,讓人完全的放鬆下來,沉浸於此。再也沒有任何的煩惱可以停留在腦海,也沒有任何一種喜悅可以和這樣的愜意所媲美。這是讓人心醉的美,美的那樣舒心自在。

柳絮漫天,輕舞飛揚,花開甚豔,一幕幕動人的景緻悄然映入眼簾,人生,彷彿因大自然美麗的倔強而充滿起無數的憧憬。不論何時、何地、就算是在陌生的地域,也可以擁有這樣一份遐想。

聽着蟲鳴聲聲,此起彼伏,看湖面上即將出水的芙蓉,彷彿預示着夏天即將來臨。我想這春天還沒有休憩足矣,怎能輕易離去?

世界,總是有那麼一隅令人難忘,或許是某個時空裏的回憶,或許是某段年華里的身影,也或許是歷史潺潺流過的足跡。那些或許被遺忘的證據,總是在不經意間爬滿月稍,告訴世人。

【2】

四月,因嶄新的人生而充滿希望。 曾經的奮鬥,曾經的拼搏,只爲明天的積累而執着着。內心一點一點的在改變,爲那一份清純乾淨的天地而修煉。

不論這塵世有多坎坷而艱辛,只要勇敢着,堅持着,總能趕上稍縱即逝的影子。

儒家說:“人只要真誠,就會覺察內心有一股力量。” 道家說:“順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內不化’,要旨在於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包括自己的遭遇。而所謂的‘道’即是整體。在整體之中,得失成敗可以消解於無形;在整體之中,很容易孕育一種審美的眼光,享受與道同遊的樂趣。” 《易經》說:“依天道以應人道’,要我們明白自己的時勢處境與特定位置,對於吉凶禍福可以瞭然於心,進而在理解了變化的原則與規律之後,可以順勢而行,趨吉避凶,並且致力於修養德行,由改變自己的心性而改變既定的命運。”

常說內心強大的人,到哪都不吃虧。心性的修煉並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不斷的積累,書本也好、閱歷也罷,都是來源於生活的範本。

於是,我願意不斷前行着。人生不能沒有憧憬,而這並不容易,面對挑戰,也許會帶來一些希望,而這絕不是有形的成就可以提供的。

所以,就這樣一直走着,慢慢頓悟,以致豁達。我開始相信,成功絕非偶然。我將會一如既往的奮鬥着,只爲更加美好的明天。

【3】

?詩人和散文家筱敏曾說:“人的偉大,是因爲生命內裏橫亙着一條無法逾越的河,此岸是沉淪的現實與徹底的絕望,而彼岸是飛昇的理想和觸摸未來的強烈熱情。”

“想起那個在狹小的房間裏,書寫自己偉大人生的偉大的小人物——卡夫卡,這個被一切障礙粉碎了的靈魂。他不願選擇隨衆沉淪,陷入一種平靜的絕望。於是,他用一隻手撥開那籠罩生命的絕望,用另一隻手記下所看到的一切。也許,這個選擇讓他真的苦不堪言,但他明白,今天的救贖是爲了明天的綻放。既然心的丈量早已融化了藍天的遙遠,那麼下定決心也就有了仰望的力量。自己註定是一隻鷹,於絕望處堅強。

想起那個含淚微笑像青銅騎士一樣的人——王小波,這個生命如流星隕落的智者。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生命被狹隘地定義爲“零件”。只是他的出現才讓我們明白,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富有感情和創造力的。也許,他知道,苟且地生活在那只是生存而沒有生命的形式裏,可以不再痛苦,但是他更明白於絕望處的飛翔,才能讓心飛到生命的制高點。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既然痛苦也不再是煎熬,那又爲什麼不在痛苦中彰顯生命的極致,獲得永恆的力量?自己註定是一隻鷹,於孤獨處飛翔。”

【4】

人的偉大,在於人能在痛苦中蛻去過去的自我,從而有了覓渡的力量。一如鷹面對死亡,渴望重生,於是勇敢地選擇了痛苦和流血,從而實現了涅槃和飛翔。 托爾斯泰所說:“你用心中的火焰點燃了屬於自己的'太陽。”

也許迴避的確能讓我們免受痛苦與憂傷,但是誰又忍心讓生命就此沉淪,讓我們的心音從此化爲遙遠的絕響。正如美酒只榨自破碎的葡萄,含淚後微笑。

也許生活中的很多陰霾遮住了我們的太陽,正如我們無法垂釣時間的長河,在蒼穹的盡頭寫下一抹滄桑的字眼。但只要我們將對苦難的詰問化爲覓渡的力量。在死亡與重生之間,選擇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咬牙堅持,忍受所有那本該由我們承擔的痛苦,去期待鳳凰涅槃。我們可以《九三年》中的戈萬,在臨終前仍描述着心中的自由王國。而我們,更應該抱着永不言敗的信念,喊出自己的理想。

“回首處,淚眼問花花解語。《聖經》中說:愛是恆久忍耐。也許當鷹將生命融入了痛苦的流血過程時,它已經懂得了愛的精義。在飄雪的季節守候花開,含淚微笑,這其中有超脫的喜悅,也有飛昇的驕傲。敢於摒棄從前的自己,實則是對真正的自我的彰顯。”

【5】

一葉一蕊惹春秋,一江一海兩相融;

若問春花爲誰開?此去經年獨去來。

檐下臥倚西江月,樓臺深處人彷徨;

揮袖撫琴名簫劍,提筆作畫榕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