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應該給孩子留什麼作業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隨筆-應該給孩子留什麼作業,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隨筆-應該給孩子留什麼作業

又到一年開學季。開學還沒幾天,各個方面已經圍繞作業問題展開了討論。教育部說,不準給一到三年級的孩子留作業。結果家長不幹了,說必須留點作業。於是教育部妥協了,不提不能留作業的事了,而是該爲應該減少作業。可是,怎樣纔算減少,少到多少,這些都不好講。在現實操作中,只要允許留作業,那麼作業肯定是很多的。一個老師只是講一門課程,可是一個孩子要面對很多老師,每個老師留一點作業,哪怕是一點點,彙總起來就使很多作惡,於是,家長又不幹了,說怎麼留這麼多作業,可是要知道,這些作業如果平均到每一門課程上,已經是很少的了。

於是我想起來當初我上學的時候,有一種作業叫做“自覺作業”,這個作業很有特色,就是你想做作業就自己給自己留點作業,不你想寫作業就隨便你。當然,這個“自覺作業”是有條件的,就是你必須把老師留的作業完成之後纔可以搞點“自覺作業”。所以,我常常是爲了做點“自覺作業”,就先自覺地把老師留的作業先完成。

到了我參加工作之後,我發現人們在寫工作總結的時候,經常這樣講,今年我們這一塊的工作,上級規定動作我們動了多少,我們自己的自選動作我們又是怎麼怎麼做的。哦,我突然明白了,原來我們一直都沒有脫離“作業”這個奇怪的東西。規定動作其實就是當初老師留的那種作業,自選工作其實就是那種叫做“自覺作業”的作業。所以,家長們在作業面前這種矛盾的心理就很好理解了,因爲我們從來就沒有脫離這種奇怪的“作業‘思維。

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所謂作業只是一種方式,通過做作業掌握知識。但是,如果我部做作業也能掌握知識,或者我通過做點別的作業也可以掌握這個知識,那麼,我還有必要做老師留的作業?從理論上講,這是沒有必要的。但從現實上講,這是不可能的。結果,作業成了目的本身,學習的目的不是掌握一種知識,反而是爲了做點作業。

在孩子們的作業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認爲留不留作業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留作業以及留什麼樣的作業。我上學的時候特喜歡學習歷史。因爲歷史老師不留作業。我部喜歡學數學,因爲數學老師總是留很多的作業。所以我當初歷史的成績很好,數學的成就很差。於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就產生了,一個不留作業的老師,學生很有學習的興趣,一個留作業的老師,學生反而沒有學習的興趣。這裏面就有一個技巧,很具有中國特色技巧。在東方文化中,有一種說法叫做無中生有、物極必反。這個不留作業的老師,學生反而願意去自覺地做作業,這留作業的老師,學生反而不喜歡做作業,這不很有意識嗎?

其實,沒有作業就是做好的作業。沒有作業不是真正的不留作業,而是一種很有技巧的留作業的方式。老師們應該把精力放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上,如果孩子自己具有學習的興趣,即便你不留作業,他們也會自覺地去做作業。如果老師不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即使你留再多的.作業,孩子們還是不願意做作業,那又何必呢?學生做了作業,老師還要批改,一個還是每年要批改大量作業,這簡直就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於是,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當初的歷史老師。她也不是不留作業,而是她喜歡我們在她的課堂上就把作業完成。所以每次上歷史課的時候,她就把40分鐘的實踐分成兩端,前一段講講歷史故事,後一點帶着我們做點作業,於是我們學習的很起勁。這種方式就使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爲它沒有放棄作業,也沒有增加我們的負擔,也沒有給老師帶來大量要批改的作業,一舉多得。

可是,現在人們討論的作業問題其實很僵化。爲什麼不能讓作業的方式多樣化呢?完全可以再課堂桑帶着孩子們做一點作業,至少完成一部分作業,這樣就可以減少學生了老師的負擔。另外,我們時刻不要忘記作業的性質,作業是一種鞏固知識的方式,座椅作業的形態完全可以是多樣化的。一個數學老師可以把學習的知識變成日常生活的問題,讓孩子們去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一個生物老師完全可以把生物的知識與大自然的多樣性聯繫起來,引導孩子們主動去觀察生物世界的變化,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一個地理老師完全可以把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環境聯繫起來,讓孩子們領悟地理的奧妙。留不留作業不是一個什麼特別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更應該討論的是怎樣設置作業的形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作爲家長,我們也沒有必要糾纏於老師留不留作業以及留多少作業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跟孩子們一起作業。你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去完成那些作業,你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把那些作業變成生活中的內容,跟孩子一起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要知道,生活即教育,生活到處都是知識,問題是你怎樣才能把作業所聯繫的知識與孩子們的生活本身聯繫起來,從而使做作業成爲生活的一部分,使孩子們在學會生活中掌握知識,從而更好地去認識生活、走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但是生活本身不成成爲教育。生活要成爲教育的前提是我們把生活作爲教育。對於孩子,家長們應該學會通過生活的內容去教育他們,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轉化爲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實現這種轉化。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你總要去買菜吧,你要走路吧,你要做飯吧,如果你去買菜,你就會遇到數學的問題,菜價的變化,價錢的計算,你還會遇到經濟的問題,物價的漲落,你還會遇到生物的問題,蔬菜的形態等等。這只是一個簡答的例子,但是這個例子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那就是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不能脫離生活,脫離了生活的教育是不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的。既然教育不能脫離生活,那麼,作業當然也不能離開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