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培根隨筆》之《談美》讀書感悟

"美"分爲:外在美――美貌,內在美――美德。有句諺語:"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遠勝於美貌。)

擁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顯得格外晶瑩剔透,璀璨奪目。而樸實無華,不刻意打扮、追求華貴,端莊嚴肅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肅然起敬。19世紀英國成功學開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改革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書:"友善的言行,得體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這些都是走進他人的通行證。"像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他們不僅有胸懷天下的王者風範,還有出類拔萃的俊秀儀容,真是羨煞旁人。

《小窗幽記》有云:"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如此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沒有濃妝豔抹的自然美人卻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這兩位畫家,將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處的特點,拼湊組合出來的人物像,僅僅代表個人偏愛,畫質再精妙絕倫也算不上真實存在的美。伏爾泰曾評論:"外在的美只能取悅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所以說我們不應該和眼睛一樣盲目追求、粉飾表面的美,而應該提高自我修養和內在的高尚靈魂――美德。

芸芸衆生,時光荏苒。清晨出現在斑馬線邊,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僂背、滄桑白髮的老人。他們和藹可親,動作細膩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們共享的城市生活環境。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我們相比,雖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們臉上慈祥的歲月印記,無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陽春的綿綿細雨溫暖備至、熠熠生輝。正所謂"暮秋之色最美"!像他們一樣可敬可愛的人還有很多:駐守祖國邊疆防線的鋼鐵國魂戰士;日復一日堅守工作崗位的敬業工作者;體貼周到、樂觀熱情的白衣天使……他們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擁有這樣一羣崇高心靈美的奉獻者,社會才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駒過隙,再驚爲天人的美貌也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卻因時間的沉澱,如酒馥香濃郁,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談美》一文中還有提到:如果年輕的時候不注重自己言談舉止、道德素養的修煉,肆意妄爲、放蕩不羈,等到老時就會悔恨不已。顯而易見,隨着時間的洗滌,即使我們相貌平庸,但注重內在美的提升,一樣可爲"極致美麗的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其中的深意確實是人受益匪淺!。因爲《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爲厄運當中也蘊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談讀書”尤其使我印象深刻。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爲怡神曠心,二爲增趣添雅,三爲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反觀我讀書,卻只是品自己的喜好行事,好看的就多讀讀,不好看的就隨便翻翻。現在我就懂得了: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纔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讀書是一項藝術,需要我們反覆的雕琢與品味。這,就是我讀了《培根隨筆》後所獲的的最大的感受與啓迪。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培根隨筆》裏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爲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這幾天,我讀了朋友的《培根隨筆》。讀完之後,我深有感慨。

《培根隨筆》裏不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聰明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情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快樂告訴朋友,快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但是,人生中,有多長情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掌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假如我們不懂得抓住情誼的機會,情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忽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情誼的機會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會爲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情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現在,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快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情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但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情誼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情誼的機會!不再讓情誼離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情誼的機會!否則,情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甚至是可怕的。習慣凌於一切之上,處處可見,儘管有些習慣讓人咋舌。但這轉動習慣的輪子卻無法停止,世界各地的人都無法避開習慣的魔咒。而教育則是延續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是推動整個世界文明進程的主要動力。倘若我們將習慣應用到教育中去的話,想來對我們的教育事業將會是無限的幫助吧。那麼,如何把習慣應用在教育上,並讓其發生作用呢?培根認爲:既然習慣是人生的至尊,那麼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習慣如果在幼年開始的,那就是完美的習慣,我們把它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也就是說,教育應當從小開始。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的建立必須由良好的幼兒的教育開始。這就好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只有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才能構建高樓大廈。所以,從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九年義務教育的貫徹實行很是重要。國家和政府應當積極引導國小生和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也要不斷完善青少年的教育體系和監督體系。孩子的未來就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倘若一個好的教育習慣養成,則一個民族也養成了強大的力量。

從《培根隨筆中》可以看出,培根對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都有發人深省的見解和剖析,看培根隨筆我看到了一種哲理美,告誡美。看《培根隨筆》,我彷彿如正在聆聽長輩們的諄諄教導,如溪水淙淙,溫潤心田。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爲裏面說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爲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說"有的人說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爲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說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

爲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戶爲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爲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在三者中最高。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爲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爲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銳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爲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爲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說:“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爲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啓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纔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它不僅僅在文學、哲學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爲"法律之舌"、"科學之光",馬克思稱他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成爲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內容卻涉及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等方面,都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隨筆》短小精悍,力求最短的篇幅擺足事實,講清道理,具有詩的凝練和謹慎佈局。

我最欣賞的是"談禮貌"這一篇"凡是篤實的人,必須要有過人的才華,就好像不用裝飾的寶石,必須非常珍貴一樣。"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禮貌是如此珍貴,中國早在孔子時就世世代代相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文明時代的今天,我們更要學會禮貌、學會用禮貌。不論是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對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禮貌,因爲有他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培根隨筆》爲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爲《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衆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啓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啓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爲,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爲人生中的不幸,因爲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爲人生中的萬幸,因爲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爲“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與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得到勇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剛開始接觸《培根隨筆》,是語文書上的一篇節選《談讀書》。說實話,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總是站在貴族和男人的立場上,以宗教信仰、創世之神、以及什麼所謂的真理來提筆,說話雲裏霧裏,總是讓人費解。我帶着些許煩躁的心情讀完了整本書。但結果卻令我驚訝。從《培根隨筆》的諸多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9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使人一目瞭然。每篇隨筆結構自由,讀者既可以通讀,也可以跳讀。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受益匪淺。

在衆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兩句話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片的精華。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會讓人不思進取,消極怠工,一蹶不振,給我們帶來挫折和痛苦;同時,它也是人生的萬幸,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從而讓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直至飛黃騰達。可以說,正是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例如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纔有《離騷》傳世;司馬遷遭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臥薪嚐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蘇軾歷經貶謫的鬱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爲後人所景仰。逆境雖然會使人痛苦,使人絕望。但不遇到逆境,何來奇蹟?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不遇到逆境怎能成功?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照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翻開了《培根隨筆》的第一眼,其整齊排列的目錄就深深吸引了我。“真理”、“嫉妒”、“死亡”……蘊含着哲理的標題令我驚歎。懷着好奇的心情,我讀完了它。

翻開了一篇一篇的隨筆,這本書再次使我驚歎。它那簡潔的語言和優美的文筆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讀他的隨筆,彷彿是一種享受,相比我讀過的《緣緣堂隨筆》,它更爲嚴肅,卻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枯燥。當然,書中對於世間萬物獨到的解析和迭出的名言警句更讓它錦上添花。

每逢書中精彩之處,我也情不自禁地微笑點頭,似乎找到了一位知音。有時書中的見解與我不同,細細看來,書中自有其精彩奧妙之處,好像開闢了新的天地。但是,當我脫離了初次讀它的興奮之後,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竟不知不覺得羞愧了。我發現,我以前的某些想法,是多麼的世俗、無知和鄙陋。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輪財富》和《論嫉妒》。

“財富是德行的累贅”,此言一出,確實驚到了我。我本以爲這世上,大概沒有人是不愛財的。有時我甚至幻想,假如我能給我的錢財定一個數目,我希望能夠取之不盡。但是當我往下看時,終於意識到了我想法的幼稚。“錢財在富人心中就像一座城堡。”是啊,假如被只存在於心中的假象所迷惑,只爲錢而勞動,無疑會錯過許多快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不忘初心,保持心靈的一份純淨,纔是最好。

“愛打聽別人隱私的人,也必然是心懷鬼胎的人。”這句話離我無言以對。我不是很確定在別人的眼裏我是否心懷鬼胎,但是回憶我的所作所爲,我對於別人的隱私確實很不尊重。現在想來,這該是一種多麼沒素養,過麼無禮貌的表現,我簡直爲我以前的做法而感到羞恥,或許我並不是有意的,但是細節的重視卻成爲了我和品格高尚的人的差距。《培根隨筆》中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但在我看來,顯然其中的道理更爲珍貴。我將它當作一本哲學的寶書看待。在讀這本書時的不斷自我反省中,也算是對我的一次洗禮。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濟論原則的哲學家,被羅素尊稱爲”給科學研究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他一生追求真理,被馬克思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的始祖,並且他也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培根隨筆在”論真理“曾說道:”人們寧願追求詭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真理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惡習。“其實,這只是人類的一種弱性。”論死亡“人們畏懼死亡,是因爲死亡的神祕”,也正如培根所說:“伴隨死亡而來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論逆境“人人也都處在過這種不順利的環境中,因爲相對我們或者各個層面的人來說,逆境也有助於激發我們的潛力。孟子說:”生於憂患,死與安樂“我們只有在逆境中,把壓力變爲動力,然後努力。”論家庭“所羅門曾告誡人們:”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父母對孩子不要太過於苛刻,應以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爲標準。

《培根隨筆》中還有許多爲人所讚賞的至理名言,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煥發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復仇之心可以壓倒死亡,愛情之心能夠蔑視死亡,榮譽感可以使人獻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軟弱卻會使人在死亡尚未來到之前,心靈就先死亡了。還有許多至理名言,這裏就不多做解釋了。大部分的名言都能穿透事物的表層,引發人類的深思,並且讓我們從中吸取到這些啓示。

總而言之,《培根隨筆》可以說是一部少有的“世界書”中的一部,這種書不是爲一國而作,而是爲萬國而作;不是爲一個時代而作,而是爲一切時代而作。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嫉妒,指人們爲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就像古人說的一樣:嫉妒從不休假。嫉妒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無論是權貴、百姓。 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所以說,嫉妒無處不在人們身上體現。 “嫉妒亦是最卑劣最墮落的一種感情,因此它是魔鬼的固有屬性,魔鬼就是那個趁黑夜在麥田裏撒稗種的妒忌者:而就像一直所發生的那樣,妒忌也總是在暗中施展詭計,偷偷損害像麥黍之類的天下良物。”即使如此,但人還是不可避免的擁有妒忌這一情感,而且是每一個人都有。但既然如此,人還是有成功與失敗之分。爲什麼呢?

善用嫉妒,這就是人之區別。難以抑制自己對別人的妒忌的人,就是《培根隨筆集》中的魔鬼,在社會中難以自立,人人避而遠之。請問,那這人即使有才能又能怎樣呢?最終還不是失敗。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一樣。周瑜可能還幸運一些,起碼他才能是有所施展的。但是最終還是因爲自己難以抑制的嫉妒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嘆而不治身亡。 然而,那些善用嫉妒的人,抑制着不斷膨脹的嫉妒,轉化爲動力,不是很好嗎?成功屬於那些能抑制自我的人。

人並沒有十全十美的,嫉妒之心人人皆有。只要嫉妒之心不用於奸邪之事,用作自我激勵,那有什麼可讓人瞧不起的。所以我們要把握生命,控制嫉妒之心,努力奮鬥,灑下汗水,不斷耕耘,爲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我們而改變,人生會因我們而絢麗多彩。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爲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在衆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啓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爲人生的不幸,因爲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爲人生的萬幸,因爲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髮明的電燈絲。一種,兩種,幾百種,幾千種,面對諸多失敗的材料,他沒有選擇放棄。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人類走進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樣如此,雖面對教會的迫害,但依然堅持“但地球仍在轉動”。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真理,在逆境中我們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輝。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奮鬥,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不多。

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培根隨筆》不同於其他隨筆,大部分隨筆都是十分簡潔明瞭。有什麼說什麼,就如同一個小冊子一般。但培根的隨筆卻不同,他這個看似隨筆卻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學家,他的隨筆這更像是一位思考着對這個社會進行種種考察,最後發表在這個本子裏,通讀這本書,我們能受益匪淺,跟隨着哲學的腳步,看清當時的社會。

培根隨筆篇幅極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說十分的靈動。據古論今,引用了種種故事,《聖經》,甚至是笑話來增加自己文章的嚴謹和邏輯的嚴密。在這種種事物中,孕育着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後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觀點,但卻於現在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任然脫離不了時代的背景,但我們仍可感受時代的魅力。在這其中,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這就很準確的說明妻子在現實生活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淨出最佳。“寶石人人都喜歡,而把德行於寶石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談這些事物是,而不僅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後是在根據這些解決方法方案,將其徹底的根除。從這點上看,這隨筆就像某種建議書,告誡人們要以史爲鑑,不可以重蹈覆轍。這些隨筆都是俱有實用性,這種客觀冷靜的筆調,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敘述高招。

例如《談君權》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君權是一種很複雜,很難維持的東西。二君權的統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難即將發生降臨時僥倖躲避,設法轉移。君主最喜歡臣子間分派系,相互對立,這樣就很難形成有效力量來對抗君權。這就是根據大量的史冊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時候在齊王等人的埋伏圈設法轉移,更早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當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時間的侷限,這也就說有些觀點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無神論就徹底否定無神論,主張信仰上帝。在現在看來就是一種謬論。但我們要取其精華。提起早報。吸取其中的寫作方法,中心思想,纔算徹底讀懂這本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閱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說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着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爲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爲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爲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爲了一種經驗纔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祕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說:“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爲,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爲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爲了事業而努力,爲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每個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猶如一塊幕布。勇敢、衝動、懦弱、嫉妒、困惑……所有屬於青春的絢麗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上上演。我也曾經讓嫉妒衝昏了頭腦,最終,理智還是勝利了。

讀完《培根隨筆》之《論嫉妒》之後,我才知道嫉妒給人帶來的危害之大。培根曾經說過,嫉妒是一種病,一種傳染病。它還是一種最邪惡、最墮落的情感,因此也是魔鬼的本性。原來,我也當過一回魔鬼。小時候的我,總是羨慕鄰居家孩子的漂亮衣裙,恨不得將這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爲己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這是嫉妒,是一個佈滿陷阱的深淵,我膽怯地邁出第一步,於是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的存在,讓嫉妒暫時矇蔽雙眼。

國小的我,開始羨慕班級裏的“領頭羊”,也開始變得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學習,生怕其他人超越自己。心裏的魔鬼在不停咆哮,掙扎,指示着我嫉妒成狂,變得自私自利。不,我討厭這樣的自己。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明白了,成長如同參加跑步比賽。看到別人比自己跑得快時並不一定會着急悲傷,唯有被同一起跑線上的人日漸超越時,纔會着急悲傷,甚至嫉妒。我急了,也曾經想過做一個“趁着黑夜在麥田裏撒播裨子的嫉妒者”,可理智告訴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否則最終害人害己。我想如今,理智已走在嫉妒的前頭,而我的心智也漸漸成熟。隨着時間的推移,那段年少無知的往事也被埋進了青春的墳墓。

其實,羨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向前走一步,可以變爲欽佩,將其視作榜樣。向後退一步可以變爲嫉恨,將其視作敵人。可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天使,也沒有人是完全的魔鬼。於是,就有了一顆漂浮不定的心。可我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就算是深淵,就算跌入谷底,也有爬出來的一天。少年的我們,不會讓嫉妒充斥着我們眼前的世界。我們都不是天使,都不完美,可我們依舊喜歡愛護這個缺點多多的自己。

幕布上的青春糗事仍在上演。嫉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擁有一顆推崇嫉妒的心。願我們都站在羨慕的前方,遙望未來;願我們都把嫉妒埋入青春的回憶……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9

“知識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吧!是的,這就是《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所提出來的。雖說他的一生中沒有什麼科學的新發明,但他的這句話對當時的科學發展影響很大。據說,培根就是因爲露天受風寒而逝世的。多麼偉大!多麼悲壯!爲此,我仔細的讀了《培根隨筆》,果真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學問》和《談逆境》這兩章了。

先說說學問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每天辛苦地學習,是爲了什麼?當然是爲了獲得學問嘍!但雖說現在我們每位同學都在一個教室裏,聽同樣的老師講課,做同樣的作業,可爲什麼最後的成績不同呢?這就要看個人方面了。俗話說,“笨鳥先飛”,無論你天資怎樣,但只要努力了,終究還是會有回報的。可有的同學偏偏不這樣想,自恃聰明,懶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資又能怎樣?培根說到的一句話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學習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樣,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這不禁使我回想起《傷仲永》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個天資聰慧的孩子,可因未學習而導致才能泯滅,淪爲平民。這是否能對我們有所啓示呢?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已經沒有方仲永那樣的天資,如果再不付之於努力的話,那結果會怎樣?可能比平民都還不如吧!

再談談逆境。培根在書中對順境和逆境作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話說道:“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擁有永遠的一帆風順,逆境是難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學容易在逆境面前低頭。有一句話說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是的,沒有逆境,我們的人生將平淡無奇;沒有逆境,我們的生活將索然無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並堅持將其打敗,那纔是真正的人生!

正處於學生時代的我們,在接受學問的同時,難免會遇到逆境。但只要我們勇敢的去挑戰逆境,在成長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相信終有一日能看到雨過天晴後的美麗彩虹!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0

以往只知培根就是那個喊出“知識就是力量”的科學家,閱讀他的隨筆過後,方覺此人學問之豐富,思想之複雜,身份之多樣。他是個淵博的文學家,語言簡潔,文筆優美;他是個深刻的哲學家,探索真理,感悟人生;他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胸懷大志,精明強幹。他洞明俗事,通曉人情,不免略顯老於世故,工於心計;他深諳官場操作,推崇男權、貴族、功利主義;他還身爲法官,被控受賄,鋃鐺入獄,名望盡失。

總而言之,培根的一生既是追求權力的一生,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不過這不妨礙書中內容對於當時仍有進步意義,對於現在仍有賞析價值。

此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整體來看,每一篇章說理透徹,見解獨到,似乎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拆開來看,警句迭出,妙語連珠,每一句話似乎都足作爲名言,流傳後代。論及修身,則有“培養新習慣之初可尋求幫助,就像游泳新手拿漂浮物保持平衡一樣;但是過些時候就應創造不利條件,就像優秀舞者故意穿厚底鞋練習一樣”;論及齊家,則有“父母愛在孩子幼時鼓勵互相競爭,往往造成他們成年之後失和”;論及治國,則有“爲人君者不可憑藉民怨是否合理來衡量其危險,那樣就把民衆想得太理智了”。

除此之外,作者還常引用前輩的智慧精髓,恰如其分,錦上添花,《論死亡》一文可謂這種手法的結晶。首先形容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斥其懦弱愚陋之態,並且通過塞內加的“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提煉上文;接着尋求克服這種恐懼的激情,得出復仇之心、榮譽之心、悲痛之心等等,其中較難理解的厭倦之心,又以塞內加的“思及長年累月勞於一事單調,撒手人寰的尚有厭倦無聊的人”作爲詮釋;最後提及死亡的恩惠,譬如奉獻犧牲、升往天國,甚至“生前遭到妒忌的人死後會受愛戴”,此詩出自賀拉斯之手。

正如他在《論讀書》之中寫道:“史鑑使人英明,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謹慎,物理使人沉穩,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變”,這本幾乎觸及人類社會各方各面的書,不可謂不使人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