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面積概念的教學想到的三年級數學教後隨筆

過去在教學面積這一知識內容時,發現學生經常混淆這些概念。吸取過去教學的教訓,今天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時,我有意避開了長度單位和周長的有關內容,並且爲了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後一部分內容,在教學前,我預定了兩個課時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將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放在了第三課時,如此安排,只是爲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少受遷移的影響,可往往事與願違。

由面積概念的教學想到的三年級數學教後隨筆

教學中有兩個環節,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使學生的學習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環節一:當學生髮現兩個長方形A(長9釐米,寬2釐米)、B(長6釐米,寬3釐米)無法用重疊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時,怎麼比較呢?學生在討論後發現可以藉助學具來幫忙,可就在大家用不同大小的學具測量時,我發現了一些現象,有幾個組的同學因爲課前準備的學具不夠,居然拿出尺子,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與寬並計算出了它們的周長分別是22釐米、18釐米,得出A>B。

環節二:當學生髮現有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面積單位有哪些?不知道是受前面教學的影響還是受定勢思維的影響,有不少學生指出面積單位有釐米、分米、米。

以上出現的這些問題雖然學生都能通過交流得以解決,但我一直很當心,關於面積和周長、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差異,有學生今後肯定會混淆不清,其實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學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後,可以說學生掌握得都不錯,但一旦教學完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後,有一些學生開始有些糊塗了,特別是將二者混在一起,犯糊塗的學生更多了,爲什麼在教學中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知識的遷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在教學中知識遷移有時是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可有時卻又會阻礙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後一方面,如何克服,看來有意避開的方式並不可取,用什麼方式才能變阻力爲動力呢?如果換一種角度去思考,說不定這正是有用的教學資源,利用這一生成的資源,讓學生通過辯論、交流,說不定反而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