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變遷散文隨筆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正上國小,從村裏到運城還沒有一條正經的路,也沒有客車,如果和奶奶去西安看望我的父母,就搭上一輛順路的馬車到運城乘坐火車,馬車從我們村口一條窄窄的、凹凸不平的小道上走上四五里路,才能到通往運城的那條石子路上,感覺去運城的路好長好長。當時運城的鐵道以北,除了發電廠、運城拖拉機廠等幾家企業外,別的還真沒有像樣的建築,顯得比較荒涼,路也很不好走,因北郊發電廠排出的電灰污染,使周圍的建築物及路面都顯得灰濛濛的一片。後來我在鎮上參加了工作,離運城也近了一些,但去一次運城,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路還是老樣子,客車雖然有了,但每天也就那麼一兩趟,還是固定的班次。到了八十年代初,有消息說,通往運城要修柏油路了,我們很是興奮了一陣子,每天都在期待,聽人說修柏油路很貴的,相當於十元面值的人民幣一張張鋪過去。終於有一天,那條石子路上有了動靜,修路的機械車輛成天轟隆隆的響個不停,我們在下班後喜歡到路邊去看,盼望着柏油路修好的那一天。

路的變遷散文隨筆

過了不久,小鎮通往運城終於有了一條在當時看來非常寬廣和平坦的柏油馬路,我們騎自行車去運城,四十多分鐘就可以到達了。更有廠裏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互相打賭,幾乎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運城,真是快的難以想象!輸的一方心甘情願的買上一包點心讓大家分享。那時,每逢運城電影院放映新片,廠裏就會組織我們去看電影,大家都騎着自行車,路上免不了你追我趕,自行車帶和路面摩擦時發出的“吱吱”聲,讓人聽着都格外舒服。後來的幾年裏,這條路又加寬了幾次,路上的`車也越來越多,通往運城的客車,隔幾分鐘就會有一趟。九十年代中期,我調回運城工作,更是見證了運城道路的快速發展。十幾年間,運城通往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陸續建成,去往西安、太原、鄭州的進貨客商,當天就可打個來回。因爲開車兩個來小時就可以到距運城二百多公里的西安,就有人調侃說,中午不想做飯了,去西安吃頓羊肉泡饃吧。更大的變化還在市區,目前,環城高速早已投入使用,騎着車子在運城市區轉一圈,就會發現不少新建的連名字還沒聽過的馬路,從每一條路上都能感到運城日新月異的變化,行進在一條條寬闊明亮的馬路上,欣賞着兩邊花帶裏的各種花卉,令人心曠神怡,猶如流連在大都市的某條街道。不光是市區,在鄉鎮、在農村,也已經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民們串親戚,趕集會,不是騎摩托就是開“蹦蹦”,甚至開着私家車,行駛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會再爲雨天出行而發愁了,村裏的街道也一改過去的土色,被平整的水泥路所替代。通暢的大路不僅給人們帶來物質上的鉅變,更是運城經濟騰飛的象徵,路在人們心中已不僅僅是用於通行了,它承載了人們昨日的夢想,也寄託着人們明日的希望。條條大路見證了運城近七十年來的巨大變化!我們默默祝福腳下的路,伴隨着運城人走向富裕的腳步,展得更寬、伸得更遠。我們祝福運城,願她更加富裕、更加美麗!

我愛運城,我愛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