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隨筆散文

思鄉隨筆散文1

眺黍稷於陌上兮,盈撲地而隴黃。

思鄉隨筆散文

觀田疇之婦姑兮,刈小麥於畦央。

憶故土之麥穗兮,豈今季而農忙?

昔年少而隨母兮,務耕畝而獲糧。

今成務而離土兮,立安停以自強。

眼流沔於此景兮,莫依偎而感傷。

顧載歌之少年兮,秉遺穗於敝筐。

思舊時之遊伴兮,棹舟楫於水泱。

爲陳詩以展意兮,抒篇翰於衷腸。

期凌雲之司馬兮,追辭賦於曹王。

奮守植以養望兮,冀建業以流芳。

忘何期而未見兮,今友人於何方?

既別方而不定兮,信情深而莫忘。

時年歸以同遊兮,共曲水之流觴。

驚秋風之蕭瑟兮,感憂心之淒涼。

擇芝田而棲遲兮,聞遠飄之穗香。

沉弘慮於風中兮,心悁想而上揚。

諒沉醉以銷憂兮,飲壺觴以思量。

眷懷歸之親戚兮,戀池魚之舊塘。

飲離恨於長別兮,託惆悵於琴張。

浸薄暮之昏暗兮,沉虞淵之悠陽。

暮思鳥而歸巢兮,成排空而列行。

淪羈孤於異鄉兮,志不渝於胸藏。

懷青霞之奇意兮,盼顯進而榮昌。

遇直士而輔佐兮,展雄鳶以高翔。

獨盤桓於此時兮,孰解愁於吾旁?

照明月之清輝兮,橫秋霜於衣裳。

覺獨映於悲涼兮,遙寄情以相望。

嘆時光之流逝兮,馳不日之重陽。

繁事殷而持心兮,弗閒暇以回鄉。

惟皓月於蒼穹兮,引故曲以高吭。

待功成而既溢兮,申孝悌於無疆。

思鄉隨筆散文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是賀知章前輩所作的《回鄉偶書》,深感詩人是帶着人老思鄉的感慨,寫出這詩小情深的絕句。筆者感悟人生的回憶會隨着年齡而增長,就像湖面上漂浮的浮萍,回憶的葉子下面生長着許多鬚根,漂到哪裏回憶就會產生到哪裏。人過半百,就像秋天的果樹,不論樹上有多少果實也該是清點的時候了。

筆者正處知天命之年,近日,時不時想起隨父回老家尋根問祖探親的往事。家父一九二三年出生在忻州代縣一個叫碾子溝的偏僻小山村,薄田貧瘠,家境貧寒。十六歲參加抗日民兵,埋地雷打游擊,抗擊日本侵略者,下嘴脣被日寇子彈穿過的疤痕成了永久留念。解放前後,擔任過雁門關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區長,片長,公社書記,農工部部長,八四年副縣級離休。家父離休後,有了空閒時間,大概想起來自己離家四十餘載,思鄉之情就像“飛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所以自己一個人先行坐大巴回老家了。

幾天後,父親打回電話讓我們哥倆也回老家。我們下午出發,哥開着二一二吉普車,迎着涼爽的秋風,穿代縣古城,在夕陽銜山時,來到了山腳下我的老家碾子溝村。只見七高八低的窯洞上升起裊裊炊煙,村裏傳出羊羣歸圈“咩咩”的叫喚聲,大山幽靜,山村喧囂,何不是畫家構思的一幅山村牧歸圖呢?

走近了纔看清楚大山並不是黃土山,村子是建在灰藍色的岩石坡上。二大爺的次子二圪蛋早已經等在村口,領着我們踏着夕陽的餘暉,攀登着被雨水沖刷的坑坑窪窪的陡坡小路,進入了倍感親切魂牽夢縈的碾子溝村。家父住在二大爺家,我們來到他老人家的石窯小院時,二大爺和二大娘笑容可掬地和家父站在柵欄子院門口,父親張口正要介紹我們哥倆,二大爺自信地搶着說:“不要你說我也知道老大是玉平,老二是貴平。”院子裏的陣陣歡聲笑語,就像要把天上的晚霞拽下來似的。第二天,二大爺全家人把我們送出了村口,我依依不捨地鬆開了二大爺、二圪蛋緊緊握着的手,驅車前往二大爺大女兒家——正下社。

正下社村在代縣峨口鎮的平川區,當時是由三個相間只有半里路,東西連在一起的村子組成,半前晌就到了正下社村。大姐、二姐姐、三妹都接到了消息,她們早已經在大姐家門外等候着我們的到來。大姐家和全國人民一樣趕上了改革的春風,家裏剛剛蓋起了新房,還沒來得及圈院牆。剛進敞院子國平外甥就點燃了鞭炮,我隨着“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仔細端詳起這新房來。這雁門關內的房還是挺講究的,延續着傳統的建築風格,一看這建新房的木泥匠都是老把式。往上看蓋的是木三件起脊大瓦房,只見它前坡長後坡短,房脊兩頭各蹲着一個瓦蘭色的龍頭,給新房增添了不少雄威。往下看前房檐椽頭還掛着扉,後檐也翹出了後牆外,前房檐椽頭彩繪着金虎眼。再看窗戶也做的很有講究,只見是開池圓果,池子的連接處是寓意美好的石榴卡、菊花卡、卷草卡、蝙蝠卡、葡萄卡、祥雲卡等。大姐拉開風門看到還有一對雙扇門,大家相互謙讓着推門進入房子的堂屋。這堂屋還頗具時代感,是套空的兩間房做的客廳。裏面的套間房裏有一盤正炕,炕的周圍繪畫着炕圍畫,鍋臺上的大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大姐告訴我說:“關外人家做飯是沒有這麼大的鍋的,我們的做飯鍋平時是不可以隨便端起來的,只有等到臘月二十三竈神爺上了天,纔可以端起來用耐火泥修補竈膛的。”做飯時我用心看着這口大鍋的用法,只見大姐在鍋裏做上魚和菜,然後在大蒸籠裏撒好糕殃子動在鍋上,這鍋臺的正上方有一扇小門,大姐打開小門蒸汽就被吸了進去,原來小門裏面是一個壁囪,就像煙囪那樣把蒸汽吸出屋外,蒸汽過後大姐端起了大蒸籠,剛好菜和黃糕都熟了。大姐正忙着採黃糕,二姐已經剷出了鍋裏的菜和魚,三妹提出了炸油糕的胡麻油。姐妹仨不一會功夫就捏好了糕餅,隨着油鍋“唦唦”的炸糕聲,香味兒飄滿了屋子。大家都是沒有見過面的親戚,推杯問盞其樂融融,今日一見或許就會是最後一面,聚在一起述說着說不完的話。在大姐家吃了午飯稍息後,他們簇擁着我們一直送出了村口。

出了正下社村,父親執意去顯旺村看看他老人家的叔伯姐姐,父親在路說着自己的小時候,當時家裏貧窮缺衣少食,二姐就像親姐姐一樣接濟一些吃穿,從小就和二姐最親,只不過在外工作多年,也沒有抽出時間去看看她,話語間流露出對她的愧疚。經過了幾個村子到了顯旺村。進了村父親依稀着記憶力,下車走到一家大門向北開的院子,對我說:“你進去打問打問看看是不是你二姑家。”我探頭探腦的走進院子,這個大門開在房中間的院子,一共有七間房,院子裏幾隻悠閒的雞,看到有陌生人進入,驚恐地擡起頭瞪着我。我推開東邊虛掩的家門,看到是一間空膛膛房,南北是一條順山大炕,炕上的東隔牆上有一個能鑽過人的洞,不知道鑽過去的房是廚房還是庫房。在大炕上背坐着一個做針線活的老人,可能老人家有一點耳背,我進了家她還不知道有人進來。父親也沒有吩咐我怎麼向老人家打問,我直接問老人家:“大娘,您是不是有個弟弟叫滿財?”大娘吃驚地回頭問我:“滿財在哪裏?”“我大大就在您大門口。”我話還沒有落地,她就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跳下炕,連鞋也顧不上穿就飛奔出門,當我追出門外時,看到老人家已經緊緊的揪着父親的胳膊泣不成聲了,看她內心就像夢裏看到弟弟似的,握着胳膊害怕弟弟再一次失去。她痛哭流涕地述說着:“滿財呀,二姐都七十了,我以爲死前見不上你了,你這麼多年也不回來看看二姐,這一次能見上你是最後一面了,嗚嗚嗚。”這酸心的氣氛怎麼不讓人落淚呢?好長時間大家才緩過了心情,二姑緊緊的握着父親的胳膊坐在炕上嘮着家常,我和哥哥從車上把米麪擡進家,父親又給老人家留下二百元。老人家一直握着父親的胳膊送到了村外,當我們依依不捨地驅車走出了很遠了,我還能看到二姑手住柺杖駝背的身影。

家父已去世二十一年了 ,二姑站在村口手住柺杖駝背的身影還是揮之不去,看來人的回憶就像刻錄在腦海的磁盤,時不時就會在腦海裏吟唱出來,不知是人老思鄉,還是鄉老思人。

思鄉隨筆散文3

又是一年糉飄香。自古,過端午便有很多的習俗,如懸掛菖蒲艾草、佩香袋、賽龍舟、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吃鹹蛋、吃糉子等等。來自高郵湖畔的我,記憶裏只留有吃鹹蛋和吃糉子兩樣,尤其是每年只有一次的吃糉子。

離開家鄉二十多年,從未在端午期間回過家,家鄉糉子的味道離得越來越久遠,但卻又分明留存在難以抹滅的記憶中。浙江、江蘇雖屬鄰省,第二故鄉寧波離魂牽夢繞的高郵湖畔也不過五百公里,但糉子的味道卻差別甚大。嘉興糉子聞名天下,五芳齋、諸老大等名牌產品出產的肉糉、蛋黃糉、豆沙糉,吃起來很是過癮,每年過端午時總會吃上很多。可是,不管吃多吃少,每每吃的時候總會想起爺爺親手包的糉子。

當初尚未離家時,爺爺奶奶尚且在世,圍繞爺爺奶奶周圍形成一個大家庭。每年過端午的時候,爺爺會早早帶着我們孫輩們較大的一位或二位,到高郵湖畔蘆葦灘去摘蘆葉、割蓑草。從一個張家尖的地方到大運河西岸,在治淮大堤的兩邊連綿着幾十裏一望無際的蘆葦,微風吹過,就象是南方山區的竹林隨風搖曳,沙沙作響,頗爲壯觀。蘆葦是一年生的植物,以前很小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分到一點,冬天去割回來,大的可編席編筐,小的也可以當柴燒。端午的前兩天,採蘆葉的人很多,有點成羣結對的味道,其實房前屋外的河道與小溪邊也有蘆葉,但是大家一般不會去採用,爲什麼會這樣,我也說不清楚。

採回來的新鮮蘆葉要用清水煮上一遍,這樣蘆葉會顯得更綠,可能也會使蘆葉更有韌勁。端午前一天,一大早奶奶會把幾個小家準備的糯米洗淨用木桶晾着,爺爺在房前擺上一張長桌,兩個木桶,一個筐子,一個木桶裝糯米,一個木桶裝蘆葉和蓑草,按照長幼順序,逐一給幾個小家包糉子。

在老家,每個大家庭都會有一個象爺爺一樣把糉子包得非常藝術的長者。糉子底部是尖的,用手挽成一個圓錐形,添加上糯米,偶爾會放上一、二顆紅棗或者赤豆什麼的,然後用剩餘的蘆葉蓋上,不知怎麼弄的就出現三個或者四個角,用蓑草非常巧妙的拴着,並且還留有一個長鬚。捆綁好的糉子將留有的長鬚,十個一串紮起來,偶爾也會五十個一捆綁起來,這種綁法的糉子一般是毛腳女婿用來送丈母孃的。爺爺將近要一天的時間把幾家的糉子才能包好,我們做孫輩的就會歡天喜地將糉子一一拿回家,待第二天一大早讓母親煮着吃。

端午當天的早晨,一般我和弟弟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就會聞到一股清香,一股蘆葉與糯米在熱氣作用下混合而發出的味道。急匆匆地起牀衝向廚房,拿出一個碟子倒上白糖,將糉子剝開用筷子串上,沾上少許白糖吃將起來,那個美說起來就想流口水。糯米熟了之後融進了蘆葉的綠色與清香,這種純天然的顏色與味道想來比五芳齋、諸老大的糉子更象是糉子。

糉子一般要吃上兩三天的,雖然沒有冰箱去存放,但好象也不會壞。端午這一天,也常見挑着女兒擔到丈母孃家的女婿,裏面必定是有糉子的。老家的風俗,定親之後至結婚後三年內,端午的時候男方是要到女方家送東西的,至於送什麼東西不大清楚,當初我在家的時候,姐姐還沒有開始找對象,所以沒有那種非常直觀的感覺。好在出來了,否則我也難逃這種甜蜜的尷尬。

如今只有父母二人相伴在家,每到端午節也不再包糉子了,因爲包了也沒人吃,就到鎮上超市買上一包也就算是過端午節了,想來其他人家也是如此。而今,如小時候過端午時,家家包糉子、家家都會飄出糉子清香的情景已然不復存在。

前幾年,國家修改了休假制度,恢復了一些傳統節日,希望通過這樣恢復傳統節日法定化的方式,沉澱與再現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集中展示我們民族的性格,讓它成爲文化中國的一個突出的“表情”,成爲我們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重要標誌。期待着高郵湖畔的糉子還會再次清香,待我年老時回家定居,做一個象爺爺一樣給孫輩們包糉子的快樂老者。

思鄉隨筆散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每讀這首詩,就會倍感親切,想起我們那個叫曹家村的地方。

每逢清明時節,村子裏豔陽高照,杏花盛開,芳香四溢。遠遠望去,整個村子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就連家養的小貓,身上也有了杏花甜蜜的氣息。祖母喜歡杏樹,在村子裏是出了名的。自從我記事,祖母就已經70多歲了。每年清明一過,杏花開了,祖母提個小馬紮,這棵樹下轉轉,那棵樹下瞧瞧,一看有沒有調皮的小孩折杏花玩,再就看家養的小貓會不會竄上樹,怕上竄下跳的小貓碰掉花瓣。在祖母的眼裏,只有花兒自己落了纔是好的,小貓蹭掉的花結的杏子長着長着就會掉。每年清明那一天,在杏樹下,祖母還會折一些紙錢,那錢是折給我未曾謀面過的祖父的,祖母一邊折,一折喋喋不休地念叨着:“你爺爺那個死鬼啊,早早走了,扔了一個窮家給我,愁的我啊。”祖母嘆口氣又說:“不過那死鬼啊,病了一輩子,糊塗了一輩子,臨走時還聰明瞭一回,他拉着我的手說:‘好好照顧那些杏樹,它們不會虧待你們孃兒幾個。’”後來,也是真的靠了那些杏樹,祖母用賣杏子的錢拉大了父親,還供出了大伯、二伯兩個大學生。

如今祖母也走了,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折一些紙錢給她。杏花在空中飛舞,杏花的香味撲在我的鼻間,我的心裏酸酸的,我不知祖母在那邊有沒有杏花看,有沒有酸酸甜甜的杏吃。

思鄉隨筆散文5

就是在這樣一個漆黑濃稠的夜裏,是誰先點亮一盞燈?將深濃的夜色一圈圈地淡抹開來,讓思緒飄蕩在這無邊的夜色裏。於是,就這樣隔着這層濃濃的夜幕,我突然被一個叫思念的東西所擊倒,穿過這座城市層層的水泥建築,靜靜遙望高遠的夜空,夜空下個遙遠的故鄉。

在我記憶的相框裏,故鄉已成爲一幅水墨畫,抑或一幀老去的照片。它寂寂地遙遠在一朵蒼老的浮雲下面,年復一年,守望歲月。亦如丟棄在風中的一個老戲臺,靜靜地,沉默在黃昏夕陽的餘暉裏,只有風從它背影輕輕吹過,掠起的是等待晚歸孫兒的蒼老母親鬢角那一縷白髮。這樣的戲臺,是不適合演風花雪月的,也不適合演金戈鐵馬,它只能敘述柴米油鹽平平淡淡的生活,白天演完一出,黑夜又演一出,豬狗雞貓,婚喪嫁娶,一把二胡便能敘盡它的滄桑。

每每在這樣思念的驅使下,夢境裏常出現河灘邊那片層層蘆葦蕩,大片的蘆花在清冷的月下飛起,幽幽暗暗的藍裏,瘦瘦的筋骨將一縷縷生命的詩意挑亮。跟着母親在這樣的夜晚收割那一地的蘆葦。想想那時,竟不懂得欣賞着如詩如夢的意境曾在我生命裏走過。現在回想,我寧願將這樣富有詩意的生命與將它編織成席變賣學費記憶分離開來,但曾經驚醒她那一潭幽藍色夢境的不是酣睡着的灰喜鵲和野鴨,而是那半彎秀月下我閃着銀光的如月彎鐮。還有,那一院被銅鎖深深鎖住了的土樓小院,走過的人,誰還會去在意那一院的蔥蔥郁郁?木格窗上被陽光曬白了的剪紙窗花無人換新。青石臺階下,白的梨杏,紅的桃花,淡了的丁香,紫了的'桑椹,風過寂寞,飄落成土。只有無人問津的寂寞在厚厚的土牆裏面瘋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這樣層層疊疊,酸酸甜甜的一生故事,在流過的歲月裏蒼老而去長滿了青苔,也成爲記憶中一副發黃的字畫,就在這樣幽靜的夜晚,從我夢裏呼嘯而來。

遠鄉的我,只能在夢中一回回重溫關於故鄉這些零碎而又陳舊的記憶碎片,像一個不厭其煩的收藏者,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將這些記憶翻曬在月光下,久久沉浸其中……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爬行在這座水泥包裹着的城市裏的一隻甲殼蟲,碌碌無爲的匆忙將生活的樂趣分割成一縷一塊,零碎而又沉重。我想,多年以後我告老還鄉,而對這座城市五色十色的霓虹、車來車往的街頭和輕歌曼舞的晚餐,記憶是否也會變得如此零碎而陳舊?或許,如今在這衣着光亮,踩不到泥土的城市裏,在硬撐的堅強硬殼背後,心靈深處真的也需要一種柔軟的慰籍,譬如只有在跌倒時,故鄉的影子才如滿月,從記憶深處靜靜浮起,猶如愛情,刻骨銘心。

想想人的生命往往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最初守望在一片土地上,後來做便背轉身離開了土地成了遠行者,然後在蒼茫的世界上漂泊。終於心漸漸地倦了,那上面佈滿累累傷痕,便開始思念生命出生的地方,便開始在無始無終的旅途上頻頻回望,成爲精神上永遠的歸鄉者。這樣的人生總是充滿痛苦,充滿茫然,當然也有一些在痛苦和茫然之中滋生出來的溫暖和慰籍。必竟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起步的地方,一個只屬於個人心靈和精神歸屬的根的地方。但這樣的人生往往很難獲得完美的結局,即便在人生的旅途中曾攬得過日月,贏得了權貴,或是飽經風雪,潦如雜草,但再完美的結局也只能將自己的一把草灰運回鄉,埋入地下,堆一個墳頭,畫完最後一個沉重的句號。

但無論遠行、告別還是回望,需要對現實中的某種存在進行抽象和概括。或是一段記憶、一副場景,甚至是一首歌一篇詩,作爲最終慰籍心靈的歸屬港灣。而我選擇了故鄉作爲我思念的代表性的符號。選擇了它,它就會成爲我生命座標上永遠的北斗。

思鄉隨筆散文6

嫁到根城只有很短的日子,但知道自己依然處在努力學習適應新環境的過度期。

離開家人親友,選擇在一個不太熟悉且比亞庇平靜樸素許多的山打根,以三十多歲的年齡纔來面對新的人生轉折點來說,實在需要一份勇氣和一點瀟灑才行。

或許,在成長歲月的各個階段中,我都深懂需要一份不簡單的勇氣和一顆略爲瀟灑的心,才能感到對生活的一種安然和適從吧?

面對婚姻的抉擇,家鄉親友所表現的矛盾正和我一樣。

姻緣和自己的家人,我都得做出一個抉擇。

不到真正面對的一刻,真的難於體會:對於人生的抉擇,原來是一件那麼不容易的事。

甚少離家的我,叫我如何取捨?

我絕對的萬般不捨得啊!

只是呵,我終究得鼓起勇氣,踏出創造人生幸福的步伐,和夫婿攜手譜出新一頁的生命樂章。

我不知道未來的人生如何,但我明白該如何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時凡事均自然而行。

亞庇市和山打根,距離不遠呵!我比一般遠嫁異鄉的朋友幸運和幸福得多了。

往後,想家,依然可以乘搭飛機回去呀,也不過約四十分鐘的行程而已。想到這裏,心裏不禁開心起來了。

記得,我也是這麼開心的對家人和親友說的。

記得,在飛機頭等艙位內(正飛往根城途中),良曾經好奇的問我:妳沒有我想象中那麼脆弱呢,我以爲妳和家人會哭成淚人,怎麼妳看起來好像要出門旅行或度假般開心的樣子?

呵,是啊!只要抱着如此樂觀的心態,正視人生,一切就會釋然了。

如今,我一直學習如何適應和亞庇全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我知道自己未適慣,但我不會退縮,因爲我更清楚自己的適應能力。

當想念媽媽和家人的時候,我會在中午親自烹飪媽媽常煮的菜餚,雖然烹飪的手藝比不上媽媽,但是我總會很自然的將那一份對家人的思念,就像混合着調味料,烹煮出藏在心裏的那一份鄉情。

也許離鄉的日子還短吧,所以思鄉的情愫還很濃郁。

在他鄉偶遇同鄉人,都是一份驚喜!

這天,良在下班後陪我在家的附近散步,當走近屋外一間小雜貨店時,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意外的巧遇住在亞庇同一個新村,我父母家的一位鄰居。當時,遇到同鄉人的驚喜心情,真的難於言喻啊!之後,我便趕緊撥個電話回家,藉着偶遇鄰居的消息而聽聽家人的聲音。

那一一夜,我也將思鄉的情緒和夢一起裹入媽媽送給我的粉一紅色被單內。

朋友曾說,以後她們便有另一個新去處了,因爲我在根城,她們將會計劃到根城玩玩兼找我敘舊。

我知道朋友們都是很忙碌的一羣,這個約定也不曉得會在甚麼時候實現,但無論如何,這總是叫人開心的承諾啊!

思鄉隨筆散文7

親愛的,我還在北方。

幾天的時間,氣候的不同已經有所適應,這幾天我都在自然生物鐘的影響下醒來。其實我不用像在羊城一樣,每天清晨早早起牀再出發去工作,但那種長年累積下來的生活習慣,不是說換一個地方便能隨意改的掉,我依舊很早起牀,拉開厚重的不可透光的窗簾,再掀開窗戶,讓北方的冷空氣涌進房間來,頓時,神清氣爽。

窗外正對面是一間幼稚園,正放着優美的兒歌,三三兩兩的車在園門口停下,或父親或母親帶着孩子從車上下來,帶着進入園內,小朋友們揮手向父母告別。這場景,與我小時候一模一樣。我有些想念,兒時母親送我進幼稚園的時光。我那時上幼稚園比現在的小朋友更加幸福,雖然沒有車接送,且學校遠在五六公里以外的隔壁鄉村,但我的母親每天堅持揹着我去學校。小朋友們很羨慕我,只要看到遠遠的一位漂亮媽媽揹着小朋友走向學校,便歡呼的說:你們看你們看,小華的媽媽送小華來咯。母親的背部,散着暖暖的體溫,母親的雙手有力柔軟。親愛的,這種記憶在腦海裏揮之不去。

空氣裏散發着乾燥的味道,我的雙手乾燥得皮膚髮皺,雙脣開始起皮,輕輕一咬,便可

咬下已經發白變脆的脣皮。還是南方溼潤的空氣好啊。還好,很快便要結束北方之行,我已想念羊城,還有羊城的美食。

親愛的,在這裏,尋找食物是個技術活。我在陌生的街道上,慢慢行走,看着一排排低矮的房屋,有些炫暈。每一間房子都長相一樣,四四方方,連結成行,掛着某某某餐廳招牌的房子顯得有些孤寂。我進入一家小小的餐廳,屋內陳設簡單,幾張桌子配以相應的凳子便是餐廳的佈局,稀稀寥寥的坐着正在用餐的人。這裏沒有羊城餐廳,哪怕很小很小餐廳裏用餐人的人來人往,沒有進入餐廳便飯菜香撲鼻,令人食慾大增的味覺嚮往。

我感到很奇怪,難道這裏的人們不需要用餐嗎?後來與朋友在暢聊時才知道,北方的人們顧家,用餐時間,只喜歡與家人們坐一塊兒享受美食時光,尤其北方男人。這令我這個南方人羨慕。北方男人與南方男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北方男人很顧及家人的感受,享受妻兒在身旁,老人在高堂之上的家庭幸福,工作賺錢這種物質上的給予永遠排在家庭幸福之後;而南方男人,先顧及賺錢,滿足自己的慾望,然後纔會顧及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我想這應該可以解釋爲什麼在中國南方的離婚率高過北方。

我依然選擇了最簡單方便的簡餐。雖然我不擅長於廚藝,甚至有朋友說我對廚藝屬於腦殘級別,但,不代表我不能好好品味美食。只是在這裏,我沒有找到能夠讓我食慾大增的用餐地方。在這裏餅是家家餐廳的主食,而我不是太喜歡麪食,偶爾吃吃會覺得特別香,但若是天天吃便覺得受不了,南方人嘛,就是吃米飯長大。

四川生活的時候,基於氣候的溼冷特質,葷素菜系無麻辣不歡,哪怕喝口湯,也得加點辣椒和味。吃辣的人脾氣與辣椒一樣,看着紅彤彤或者深綠深綠的顏色,便讓人視覺上爲之欣賞,做成調料之時,那味道令人脣舌興奮,面發紅眼放光,血流通暢,心跳加速,會食用的人覺得美味無比,不會食用的人眼淚鼻涕一把抓,到達五臟六腑哪兒哪兒不舒服。四川女人便如同這辣椒一樣。小巧玲瓏,清秀水靈,膚白貌美,怎麼看怎麼都是一朵漂亮的花。溫柔時似水似月光,剛烈起來,多少男子都汗顏。因此,從四川走出去的女子,便承借了辣椒的味與女性的美,稱之爲辣妹子。親愛的,我就是地道辣妹子。歲月無情,已失去了美,只留下味。

羊城生活多年,粵菜喚起了對營養的需求。羊城無春秋,只有冬夏,而夏季佔了主導地位,長年的陽光照射,對於飲食的要求只能是味薄清淡。羊城的女子,大多膚色黝黑,膚質較差,這與陽光的紫外線脫不了干係。因爲太過火熱,體內的熱氣自是重過巴蜀聖地四川,因此,菜系烹調方法以蒸煮爲主,一來保持其原汁原味,二來驅逐燥熱。吃粵菜,令人體會的是生活的本真:人生有味有清歡。粵菜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氣氛,是一種渲染,是一種和諧,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健康標準的體現。

我的生活一半在四川一半在羊城。忘不了紅紅火火的辣味,也舍不下清清淡淡的原味。我在這裏,因着時間關係,沒有花時間去探尋食物的根源,去了解食物與當地人的文化。在這裏,我想念着平日裏喜歡的食物,想念着與食物有關的地方。

親愛的,都說,食物是思鄉的情書,我可以寫兩封情書嗎?一封給四川,一封給羊城。寄予它們,慰籍我的思念。

思鄉隨筆散文8

原以爲,到了柳街鄉下,就到了示人光彩的洋樓小區。殊不知“壩壩儀式”一結束,衆客就順着主人的指領朝着一村林盤,蜂擁而入。

不同於往常,這次“尋花問柳”有個採風專題:“柳街鉅變,美麗家園”。從字面上看,這一變一美,就已經讓人好奇,況且是其變之巨、其美之麗,就更是充滿着誘人的魅力。

入得林盤,竹木蔥蘢、鳥雀啼鳴。幽幽處處,可哪來什麼洋樓?灰牆青瓦的農舍、庭院散佈其間,所有屋舍院牆與百年鄉村的傳統建構並無多大區別,仍顯得清貧而寧靜。想象中的亮點,一時真不知該從何處尋去。懵然而然間,但覺得跟印象中的村落,真還有着好多不似之處,感覺蓊綠掩映中的一切,都非常明潔清透,既像夏日雨後的林間,又像通幽深處的某座禪院,尤其是鋪展於林間的水泥曲徑,清溪般蜿蜿蜒蜒,使人在步往深幽處的行進間,不着一絲塵埃,就連路邊樹下的一些墳,也不再是荒冢一堆,墓明碑淨得像一方清閒憩息的小舍。

鳥聲婉轉不絕,而且聲聲都青翠欲滴,真像是隻只喉舌也都被潤潔過似的。

林中有一叢茂竹,高端之節鳳尾森森,而地面老根、斷節,竟然根根節節都如骨似劍、參差剛立,或俯看或仰觀,都酷似一座自然組合的羣雕,很抽象,抽象得可以給人很多想象。

清風不時拂過,時不時地拂來草葉、泥土的淡淡氣息。當川芎的濃濃香味從田地裏撲來時,直教人立馬就聯想到餐桌上的“川芎胕子”,由此使人更加確信那道佳餚之天然,原產於就是這方鄉土!

漫步至此,我所有擠滿、沾滿那些紛雜散亂、塵垢污漬和坎坷泥濘的鄉村記憶,霎時間蕩然無存!

“就在這兒買一兩畝地、建一間房,讓自己的生活真正過得名副其實。”靜君有些情不自禁了。日常生活中難得一靜的靜,此刻所謂其中的“名”,不就是一個“靜”字。

像靜君一樣的打算和設想,我想,在這羣常煩於鬧市的客人中,未必就沒人閃念過、思忖過,未必他們就不因自己的由衷欣羨,而暗自嚮往着?包括我。

其實,按常規去想,這樣整潔的風貌,一般都是觀前突擊猛抓的結果,而觀後保潔,多則三五日、少則一兩天,以往城區,包括很多單位多半都是這樣的,何況是環境整治起步滯後的鄉村院舍!由此,我不禁想起一位釋學文化學者提出的一個踐行理念:精神環保。想來也是,傳統的物質文明,可以像變戲法似地煥然於一夜之間,而早已溶入血、刻入骨的傳統精神文明的昇華,絕非是一蹴而就的,僅生活中的某些陳規陋習,就可謂:其修遠兮。

淺思於此,我不由得想像了一下柳鄉、柳村、柳舍的明天、後天、再後天,乃至更長更遠。遐想間,此村已過,這時,極具舞蹈感的輕快樂音已隨初夏的柳風從彼村飄來,那越來越清晰、高漲的陣陣笑聲、掌聲、足蹈聲,讓人聽起來是無比地和諧悅耳,使人彷彿已經望見這裏的人們不僅在耕耘自己的鄉土、美化自己的鄉貌、放歌自己的鄉音,同時也在刷新自己的鄉俗!

鄉俗,源自歷史,傳承於靈魂。而柳街人卻告訴賓客:入柳鄉,無俗可隨!

思鄉隨筆散文9

仰望天空,寄語蒼穹,告訴星月,遊子何處不思鄉,大年夜大年夜地見證,青山知道,綠水記住我心中最美的鄉思情長。

有水的處所就是故鄉,風飄過的偏向寫下鄉愁溫柔押韻的詩行,蔚藍色的天空中炫麗的霓裳羽舞演繹我思鄉的情長,思路萬千,春雨綿綿,梳洗桃紅梨白梅菲色舞的眸光,秋雨綿綿,襯着梧桐芭蕉的惆悵,灑落我心中點點滴滴的思鄉情懷,霧靄覆蓋生我養我的小村,炊煙裊裊,嫩綠色的小草掛着晶瑩剔透的露水在盡情地誇耀,棱鏡晨光琥珀色中花兒綻放的嬌俏,蟲鳴鳥語在心坎的原野上空婉轉,真善美的陶冶心靈的登峯造極,田埂上的野菊花清氤芳噴噴鼻,芝麻開花節節高長,黃燦燦的油菜花裏藏滿小蜜蜂嗡嗡的音樂篇章,甜美在此釀製,春風吹拂一陣陣沁人心扉的芳噴噴鼻,蜂蝶蹁躚起舞詮釋人們生活的幸福美滿如意吉祥.清馨的氣味誘惑着蔥綠色的麥苗在春風中泛起了波浪。

告訴粉黛的桃花,寄語柳絮,請出黃鸝鳥把春天留下送給故鄉,邀來琥珀色的晨光與長者鄉親互相道一聲;你早,你好!輕剪一款奼紫嫣紅朝霞的霓裳,巧裁一件春秋時裝,披掛在故鄉的身上,喚來太陽公公請他白叟家把聰慧的靈光照射在故村夫的額頭上,醍醐灌頂折射出前程似錦的的殘暴光輝。

請託月亮瑰寶繡一份相思思鄉的雲錦, 拼上槐樹木的邊框,蘸一筆故鄉小河水的凝碧,錄一段村前涓涓小溪流淌的聲響,故鄉玉女潭清泉叮咚旋律的婉轉,在心中寫下【鄉愁】千遍萬行凝集在記憶的郵箱,掛在故鄉的心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思情懷,砥礪成揮之不去的音畫鏡像。

思鄉隨筆散文10

悠悠思鄉情,QQ一線牽

“媽,我已經買到車票了,春節肯定準時到家啊!”同事在電話這邊笑靨如花。我的心卻彷彿被針刺了一下,生生的疼。

坐在電腦前,我思緒萬千,因爲特殊的原因,今年春節不能回家過年了。當我把消息告訴父母時,我清晰地感受到父母深深的遺憾和落寞,我忍不住想落淚。獨自在外漂泊多年,只有每年的春節是我和家人唯一的期盼,而今年......

夜深,我依然無法入睡,家鄉那熟悉的牽我心腸的一幕幕,總是在腦海裏徘徊,揮之不去。小時候,總認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生出飛翔的翅膀,在藍天下自由的飛翔。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思鄉的情緒亦如春草,更生更長更密,我才真正體會到“獨在異鄉爲異客”的淒涼。

一陣莫大的傷感與憂傷便從我的心頭涌到了我的眼睛,漸漸地,眼睛開始溼潤,晶瑩的液體悄然而落。我打開空間,在空間裏敲打着自己的孤獨和無奈:“鄉情是牽着高飛風箏的線,永遠緊繫着遊子的心靈;鄉情是來自心靈的天籟之音,時時敲擊着遊子的情弦!”

正在我暗自神傷的時候,我的QQ突然跳動起來。

“你好,我剛纔在你的空間裏看到你的日誌,你的筆端流淌一行行思鄉的憂愁,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因爲我每年的春節也不能回家團聚,我非常願意分擔你的憂愁。”

也許是相同的處境,也許是想驅散心中的寂寞,於是我們聊了起來。原來他在電視臺工作,每年的春節正是最忙碌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回家。

我不禁問道:“你是怎麼度過那難捱的時光呢?”

“通過QQ啊,我和家人一直通過QQ聯繫着,我每天都和家人開視頻聊天,我能看到他們的一切,甚至他們做什麼飯菜,我都能看到呢。”

我眼睛一亮,是啊,這的確是一個好主意,我怎麼沒想到呢?我也可以和父母通過QQ聯繫啊。我爲這個想法而整夜興奮着。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把我的想法告訴了父母,他們也很開心,並且答應我去安裝視頻。

於是,每天和家人視頻聊天就成了我最盼望最開心的時刻。通過聊天,我知道妹妹又爲媽媽添了一件新毛衣;我知道爸爸的工資又漲了300多元;我知道家裏又換了一臺液晶電視;我知道了許多許多......

我把自己每天的喜怒哀樂都詳細地記錄在我的空間裏,讓父母更多地瞭解我的情況。父母經常來看,並且在我的日誌下面留言:一定要注意身體啊,天冷要多穿衣,不要只顧着好看,別感冒了。看着父母樸實而真誠的話語,我的心被幸福填充得滿滿的。在這寒冷的冬季裏,我卻感到溫暖如春。

因此,不管多忙,到了晚上我總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沏一杯熱氣升騰的咖啡,放一首輕柔舒緩的音樂,然後打開視頻,看着母親親切而溫暖的笑容,望着父親安靜地坐在沙發上看報紙,聽他們絮絮叨叨地講述着街坊裏短,讓那顆在忙亂中逐漸粗糙的心,重新迴歸恬淡和安寧,那一刻,心,安然、恬淡、溫馨如風。

一次,我在日誌中提到很想念母親的糖炒栗子。沒想到幾天以後,我竟收到母親從家鄉寄來的包裹,打開一看,一股熟悉的芳香撲面而來,那兒時的記憶,也隨之輕輕喚起,在心底蕩起一陣陣漪漣。晚上我打開視頻,坐在電腦前,當着母親的面一顆一顆地品味着,母親笑話我還是那麼讒,吃起來就沒夠,我甜甜地笑着,一直笑一直笑。

此刻,窗外月光如水,屋內溫馨如潮,幸福盪漾在我的心間。我很感謝那位朋友的建議,讓我通過QQ和家人如此的貼近,我相信有了QQ,我的春節一定不會孤單,我一定會和家人度過一個難忘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