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前養生池隨筆散文

故鄉奇嶺歷史上“八古景”,遠近聞名。他們是祖輩們的驕傲,更是祖輩們勤勞、智慧的見證。後輩人聞之肅然起敬!然而,現而今他們有些只是傳說;有些雖猶在,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往日榮光;有些隨着時光的流逝,已淡出人們的視線;有些被深埋在地下永不能見天日......

澄心堂前養生池隨筆散文

每逢想起他們,實感可惜,更有種說不出的“痛”!“痛”之餘,由衷地爲里門的“養生池”感到莫大的慶幸!它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但仍風采依舊地展現在後人的面前,迎接着衆多觀光者。

“養生池”座落在里門祠堂“澄心堂”的前面,村裏人慣叫它“里門魚塘”。它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73年),距今有近500年的歷史。整座方塘全由大塊青石砌就,呈長方形,約半個籃球場般大小,高近4米,四周有青石板欄杆和欄板。欄杆和欄板間有榫卯相接,十分牢固。欄杆和欄板雙面上的或吉祥、或如意、或祝願的精美圖案,雖歷時數百年,但仍栩栩如生,讓人歎爲觀止!

池塘中水深1米許,水清見底,除非那些金鱗們和你玩起了迷魂陣。自古以來幾十尾金鱗游弋其間,悠然自得地寒來暑往,迎來觀者一撥又一撥,一代又一代。養生池彷彿有着靈氣,其間尾尾金鱗青春無限如故,讓人有“ 人觀魚來魚觀人,物是人非魚知蹤!”之感。

“養生池”中之金鱗爲何能存活如此之久?自古以來故鄉民風淳樸,池中金鱗村民從不撲捉、垂釣,同時也絕不讓任何外人冒犯。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祖輩們智慧地把奇源河水引入養生池,池中水位達到一定高度時,則從另一暗道流出,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活水養金鱗,生生不息。

關於祖輩們爲何要建這個養生池,說法不一,傳說也很多。“澄心堂”右邊有座“火焰山”,按風水上說:此山勢頭很大,村中會經常失火燒房。祖輩們就在祠堂前建起這口方塘以鎮之,以保村人平安。不管說法如何,但“澄心堂”位於里門中心地帶,建塘放魚養生,表達了祖輩人的.“好生之德”,教育後人做人要以“善”爲本。同時供村人觀賞,美化村落,兼防祠堂失火時取水之用,那是肯定無疑的。除此之外,我想還另有真意。

說起里門祠堂,村裏很多人知道。但要問起“澄心堂”,後輩人就知之甚少了!這是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一種缺失。何謂“澄心”? 使人“心情清靜”之意。老子曰: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 ,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於虛無,可謂達矣。

每當想起“養生池”,心中總是吟誦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雖只是他自己讀書達到微妙時的感懷之作。但也恰巧是對我故鄉“養生池”和祖輩們寓意的真實寫照。

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才能達到新境界。

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但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源頭活水”纔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若是,大家就會明白我祖輩們的用心之良苦;就會明白我爲何給本文取題爲《“澄心堂”前“養生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