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學設計優秀範文

  [教學目的]

鄂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學設計優秀範文

1.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

2.讓學生領悟說明文的特點。

3.學習在說明中運用描寫的方法。

4.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輝業績,激勵學生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奮勇向前。

  [教學重難點]

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安排]兩課時

觀看圖片;感知課文;設計活動;共同分析。

  [教學步驟]

學生介紹紀念碑。瞭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特色。體會語言特點。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查找資料,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相關情況作一定的瞭解,加深認識,並學會整理中心資料。)

一、導入

1.放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不同角度攝影的圖片,可以幫助學生對紀念碑的外觀、基本構成作了解。)

2.請一位同學看着圖片介紹紀念碑。

3.先不作評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說明、介紹紀念碑的,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看看作者在說明的時候有什麼特點?

二、整體把握課文

讀完課文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暢談。

(可以互相補充,學生很快就會發現方位詞的使用,說明時抓住事物的特徵,語言飽含情感等,教師適時做總結。教學中注重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認識並充分地肯定學生。)

三、分小組設計活動

1.學生當導遊,介紹瞻仰的路線及瞻仰順序。

(學生活動:畫方位詞;可以讓多名學生嘗試,互相補充;其他學生總結說明順序。)

路線:(按由遠而近,直到離開的行蹤寫)越過(廣場)一踏着(石道)一踏上(臺階)一到了(平臺)一走下(臺階)一離開(紀念碑)。

空間順序:(由下而上介紹紀念碑)臺階——平臺——(大小碑座)——碑身——東西兩側上部——碑頂。

方位順序和時間順序相結合。(介紹lO幅浮雕)

東—一南——西(1839年——解放戰爭)

  第二課時

(繼續進行活動安排)

2.看着浮雕圖片,學生當革命史蹟的講解員。

結合課文內容,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出來。

總結:說明文中記敘、描寫的作用。介紹lO幅浮雕時,將每幅浮雕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人、時、地、事等記敘因素交代明白。總之,在說明文中運用記敘和說明,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3.作爲普通的瞻仰者,說說紀念碑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先說特徵:

巍峨——高達37.94米,有10層樓那麼高

雄偉——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

莊嚴——紀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徵……

裝飾花紋象徵……

8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徵……

次說感受: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萬分崇敬;瞻仰後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開頭一段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體特點:巍峨、雄偉、莊嚴;結尾一段概括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意義:再現了新中國的'“艱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代價”。

(活動環節的設計富有個性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充分施展學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

四、師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本文的語言很精練準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樣講?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參觀”,行不行?

(“落成”,含有莊重、慶賀的意味。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興建,意義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無法表現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懷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參觀”這一類字眼貼切、莊重得多。這種“懷着萬分崇敬的心情”,是貫穿全篇的。因此,這一節起了總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長40.68米。”這些句子用數字準確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壯觀。

本文的教學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1.導入激趣,讓學生活躍起來。

欣賞圖片,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學生的看圖介紹,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愉陝地學習。

2.小組活動設計,增添課堂魅力。

我精心設計了三個活動環節:學生當導遊、講解員,充當瞻仰者的身份,允許多名學生參與其中,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學生也有事可幹,他們可隨時補充、糾正並總結。這樣讓他們真正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不斷主動把握學習機會,同時培養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3.師生共同參與品味語言。

這一環節注重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其積極作用。

有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如果要使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爲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教師應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爲加以審視,使之不斷地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不斷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