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的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微課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微課的教學設計

微課的教學設計1

一、設計思路

1.教學內容(任務)分析

溶液滲透壓是化學教材中與臨牀醫學聯繫極爲密切的一節,臨牀護理上輸液及電解質紊亂、水鹽平衡失調、水腫等患者的護理處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滲透壓知識。該教材着重介紹了溶液滲透的概念、滲透壓與溶液濃度的關係、滲透壓在醫學上的意義,較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舊教材相比適當降低了難度,知識面加寬了,密切了和醫學聯繫。

2.學情分析

(1)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自我努力,自我獲取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滲透壓在醫學上的意義,引導學生帶着疑問進行閱讀、討論解疑,學生在這種學習活動中,學習興趣提高了,漸漸變成會學的人。

(2)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知識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裏的過程,本課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溶液產生滲透現象的原因及溶液滲透壓之所以產生的關鍵是膜兩側單位體積內水分子數不同造成的,而理解這一點,就能較好掌握了本課的內容。

3.設計理念

聯繫臨牀和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編寫的意圖,結合護理專業特點和班級學生特點,本課時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溶液的滲透的定義及產生的條件;熟悉滲透壓與溶液濃度的關係;瞭解滲透濃度的計算;熟悉醫學上的常用的等滲液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現象的能力、綜合思維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富有愛心的良好情操。

教學重點:溶液的滲透概念、滲透壓與濃度關係、滲透壓在醫學上的意義。教學難點:滲透濃度的計算。

三、教學方法

引導啓發式、討論法、講解、實驗分析、對比。

四、教學媒體(教具)的選擇和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案、教材、實驗器材等。

五、教學組織方法及課時安排

在教學過程設計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引導啓發式教學方式爲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滲透現象、滲透壓及在醫學上的應用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知識,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爲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可以分小組以搶答形式來回答問題。

教學以滲透現象的演示實驗爲切入口,通過學生觀察實驗,逐步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得出溶液的滲透概念、滲透產生的條件及溶液的滲透壓概念,然後闡述滲透壓與溶液濃度的關係、及滲透壓在醫學上的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創造情境,設疑引趣(2min)

創造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可設疑“將海水魚和淡水魚交換生活環境後,魚兒還會自由自在生活嗎? ”學生馬上回答說“不行”。“爲什麼不行? ”學生不知,表現出極大興趣。 “同學們今天學習溶液滲透壓後就可以知道答案。而且還可以知道鹹鴨蛋爲什麼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現象。 ”

(2)觀察實驗,誘導提問(10min)

做好溶液擴散和溶液滲透的實驗,給學生以直觀、鮮明的印象,實驗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現象,並引導分析半透膜液麪上升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和爲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誘導提問導出溶液滲透和溶液滲透壓的概念。

(3)課件演示,比較討論(10min)

課件演示同演示實驗相比更節省課堂時間,更細微展示了半透膜內不同葡萄糖溶液時的液麪高度,及紅細胞在不同NaCl溶液濃度時的形狀變化。課件展示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各液麪的高度,不同濃度時紅細胞的形狀,從而討論得出滲透壓與濃度關係的結論,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難點講授,練習鞏固(8min)滲透濃度和溶液濃度較易混淆,滲透濃度是指溶液中能產生滲透現象的各種溶質粒子的總濃度,可明確指出對於非電解質是用溶液濃度mmol/L來表示,對於電解質是用各離子濃度之和mmol/L來表示,舉例題供學生練習鞏固。例1:計算ρB=50g/L葡萄糖溶液的滲透濃度是多少?例2:計算ρNaCl=9g/L氯化鈉溶液的滲透濃度是多少?

(5)自學解疑,舉例講評(8min)

應用所學過的知識來指導實踐,並能與護理專業相結合,是護理人員應具備素質之一。可通過自學解疑來加強這方面的鍛鍊。教師設疑引導學生自學“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鈉溶液爲什麼在護理上被稱爲等滲液?如果大量輸液不是等滲液會有什麼結果? ”帶着疑問在學習溶液滲透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自學、閱讀、討論及分析得出:大量輸入低滲液紅細胞會出現“破裂”,大量輸入高滲液紅細胞會出現“皺縮”的嚴重後果。爲加深學生理解,可再舉例講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滲透壓在臨牀醫學上的重要性,從中使學生感受到護士的責任重大,在護理治療中要多爲病人着想。

(6)歸納總結,佈置作業(2min)

根據教學目標指導歸納總結出本節的學習內容、知識要點,並對本次課教學情況作一評價。

(7)板書設計

第三節溶液的滲透壓

一、滲透現象和滲透壓

1.半透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2.滲透現象:溶劑水分子通過半透膜,由純溶劑進入溶液(或由稀溶液進入濃溶液)的現象稱爲滲透現象。

注:①移動的是溶劑水分子。

②滲透方向:純水→溶液。稀溶液→濃溶液。 3.滲透平衡:動態平衡。

4.滲透現象發生條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5.滲透壓

七、課後拓展

1.列舉生活中溶液滲透現象兩例,並解釋原因;

2.教材課後習題。

八、教學反思

學生操作不夠熟練,課後仍需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訓練。情景模擬時,學生經驗的不足導致在角色表演過程中不夠深入,這些都需要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探索思考,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指導。

微課的教學設計2

“染紙”活動是幼兒園中、大班幼兒喜愛的美工活動,染紙的絢麗色彩和千變萬化的暈染效果,會給幼兒留下深刻印象。本節微課圍繞了染紙中的折法和染法這兩個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只選擇了其中最基礎的一小部分進行了介紹,介紹的過程採用文字、圖解、動作演示和講解等視聽結合的方式,幫助幼兒直觀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過對作品的分類欣賞,引發幼兒對染紙更強烈的嘗試探索慾望。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將其簡化,設計創作了該微課。

微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結合染紙畫的藝術特點,將染紙畫的基本技術簡化,讓幼兒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時,發現圖案的多樣變化;在學校不同染法的同時,感受色彩交融所產生的美妙變化,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激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教學目標分析:本節課中主要完成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圖片、動作演示和講解幫助幼兒瞭解染紙的程序、學習折與染基本技能。

2、體驗染紙作品帶來的美感,激發幼兒對民族美術作品的關注和興趣。

目標分析:

目標從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情感態度培養兩個方面展開。通過微課幫助幼兒瞭解基本粗淺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目標重點在學習折、染得基本技法,難點是初步發現不同折法、染法、圖案、色彩的奇妙變化。通過這次教學活動爲幼兒今後進一步學習探索染紙打下基礎。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染紙製作的美工作品,引發幼兒對染紙藝術的興趣和好奇。

師:這些漂亮的畫是用什麼紙作的呢?它們都是用五彩繽紛的染紙作品。

二、出示染紙工具和材料,瞭解其用途。

師:這些是染紙的材料和工具,你們認識它們嗎?

三、通過圖示和示範視頻,學習幾種簡單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圖案的變化。

1、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遷移已有摺紙經驗探索不同折法。

師:我們都學習過摺紙,可以用摺紙的一般方法來折要染的紙,大家都來試試。

2、教師出示幼兒探索這出的範例,用圖示幫助幼兒將折法進行歸類師: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師用圖示展示摺痕,與幼兒一起給折法命名)

3、在示範視頻的引導下學習不同的折法,欣賞不同折法的暈染效果

師:讓我們一起看看是怎麼折,這是今天學習最難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細看噢。(教師播放視頻,引導幼兒進行練習並欣賞相應作品)設計意圖:教學中有幼兒自由探索折法的環節設計是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遷移、大膽嘗試。圖示中有摺痕閃動的設計,可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仔細觀察對邊、對角、集中一角折後圖案的變化。

四、通過示範視頻,學習兩種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賞色彩交融的變化。

師:摺好的白紙怎麼變得五顏六色呢?下面來介紹兩種簡單的染紙方法。(教師播放視頻,引導幼兒觀察練習,並欣賞相應作品)設計意圖:示範視頻可以直觀地幫助幼兒清楚地觀察到不同染法的動作要領,使用工具和全部過程。

五、幼兒動手嘗試製作染紙,教師對作業中的問題進行提示。

1、幼兒嘗試染紙。

師:大家都來動手試試吧。

2、出示幼兒作品,進行點評。

師:看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紙,折的時候要折平、對齊,染的時候要浸潤,瞧,這些染紙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種類的染紙美工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進一步引發幼兒對民間美術作品的興趣。

師:紙染好後,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作品,你們看有書籤、衣服、剪貼畫創意繪畫等。今天我們學會了染紙之後都可以回去試試用它們製作自己喜歡的作品。課後延伸:引發幼兒進一步嘗試的興趣。

師:很多小朋友還沒有一一嘗試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師在美工區準備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試試吧。

微課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會認“凜、冽、嗬”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滲透、諺語、枕着、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彤雲密佈、瑞雪兆豐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後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

4、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3、4

教學準備:

瑞雪圖(多媒體課件)和課文背景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麼?我們都看到過下雪,也領略過雪景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概你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二、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自悟

自學要求如下: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着結合課文理解“彤雲密佈”、“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場雪的,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

4、提出思考後還不理解的問題。

三、彙報交流

1、小組交流。

(1)小組成員合作讀文,檢查是否讀流利,難讀的部分集中練習。

(2)交流自學要求中的第二、三、四個要求。

2、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作者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交流時,先讀特點,再通過讀相應部分,說說是怎樣體會到的。使學生體會到主要特點是“大”。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不僅寫了雪景的美,通過“厚厚、萬里江山、掛滿、堆滿”等詞說明了雪大;第五段,不僅是寫孩子們的快樂,通過“堆雪人、打雪仗、樹枝上的積雪”也寫出了雪大。

四、小組內互查學習生字情況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自由讀課文。先說說喜歡哪一部分,爲什麼喜歡?

三、指導朗讀

1、朗讀指導要點:

(1)第三自然段,應讀出夜靜、雪大。“一會兒就白了”,“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咯吱一聲響”等句,應認真體會並讀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僅要讀出雪大,還要讀出雪美、孩子樂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應體會到作者快樂的原因“這場大雪十分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讀出作者聯想到此的喜悅的心情。

2、學生再練習讀。

四、一場雪固然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可是你知道作者爲什麼滿懷如此強烈的激情來讚美這場雪嗎?

隨文閱讀小資料:

《瑞雪圖》選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賦》,寫於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歉收,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的困難。 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了這人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裏無比喜,寫下了這篇短文。的確,這第一場雪,是我國經過三年困難時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個喜人的信號,怎不讓人高興呢!

加上自己新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課堂練習

1、在兩首寫大雪的詩中,任選一首背誦下來。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收集有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試寫一篇說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十二單元的.精讀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雪後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本着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中這樣設計:先用一段精美的動畫瑞雪圖把學生由晴朗的現實引入大雪紛紛、銀裝素裹的雪境中後,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瑞雪圖》,並通過學生質疑定標。接着在導學達標環節中,我以學生讀爲主,先後設計了三次讀:一快速讀,初步感知雪的特點: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時,雪後景色很美。二精讀、研讀,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作者日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爲什麼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三激情朗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製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鬆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後,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昇華。

通過課堂展示後學生的表現,我認爲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後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於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中的新理念作爲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答”爲主的教學方式和以學“答”爲主、學“悟”爲主的教學方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現出來的觀念不同,課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課堂多體現教師、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圍着教師轉,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始終以學“讀”爲主、學“悟”爲主。學生讀:粗略讀、研讀、激情朗讀、配樂讀;教師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然後通過學生自學、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學“悟”爲主的方法,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了和諧共進的互動氛圍。本節課中,我改變過去自己高高在上,統帥課堂的作風,走下講臺和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成爲學生的朋友、夥伴。如在研讀的過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學生,和他們一塊讀,一塊畫,幫助他們,使他們在教師的半扶半放中順利達標。又如在朗讀訓練中,我把自己當作孩子們一員,和他們賽讀,讓課堂成爲我們師生共同展示才華的舞臺,也讓學生真切感受我是他們的學習夥伴。

三)恰當適時地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喚起了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本節課輔助教學的精彩其一是開始的激情導入。用一段精美的動畫,從形、聲上一下把學生帶入了雪的氛圍。其二是學完雪後美景後,設計的一組配樂雪景土,不僅讓課堂氣氛輕鬆,學生身心愉快,更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深深的喜歡雪,想要讚美雪。

四)課堂上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俗話說“十個人中,有九個愛聽好的”,作爲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節課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如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學生朗讀表現出色,我讚賞她:“讀得真好!老師彷彿置身於雪景中心中無比輕鬆愉悅”。大家齊讀得棒,我便說:“老師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讀一讀”。又如學生朗讀表現不好時,我首先肯定優點:“讀得不錯”,然後提出希望:“若能將‘嗬’讀得不僅能表現出驚異,還能表現出讚歎的意思來那就更棒了!”通過這一句句發自發腑的賞識、激勵,滸墅關在課堂的表現更自信,並不斷地追求成功,學得更主動了。

雖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中不能恰當地控制滸墅關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在好學地方用時太長,導致時控失調,前鬆後緊。

二、因材施教的原則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研讀課文時自學提示的難易程度適於中上等學生,對於學困生,學習困難較大。雖然說在研讀過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爲部分學生點撥,但仍有個別學生學得吃力。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今後在教學中首先增強時控掌握能力。教學設計中明確時控,在課堂中,教師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時多學習、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巧,能見好就收,力爭使課堂時控恰到好處。其次,多研究每一個學生認識接受能力,並在教學設計時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分層要求、訓練,使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飽。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高興。

微課的教學設計4

一,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豬豬俠,豬豬俠今天再看故事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問題,“腔”這個字他不認識,你能幫幫他嗎?

當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呢?

是的,我們要來請教字典老師!用部首查字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開始之前,先來了解

那我們就開始吧!

二,部首查字典步驟

部首查字法分爲以下幾步:

1、確定字的部首。這個字是月部。四畫。在部首目錄中找到4畫——月部。那麼在檢字表中對應的是71頁。

2,接着,在檢字表中翻到71頁,月部。

3、再數清這個字除去部首外的筆畫數,“空”的筆畫數是8畫,在8畫下找到這個字以及頁碼。

4,第404頁,最後按頁碼就能在字典裏找到這個字了。

5,豬豬俠遇到的這個生字就是“腔”。

小朋友你會了嗎?快去教一教豬豬俠吧。這樣,他就能接着去看書了。

三,確定部首

其實,用部首查字法的關鍵是確定部首,部首找準了,查起字典來就沒那麼難了。

老師來考一考你們,這幾個字跟剛纔遇到的“腔”字是同一類型!他們都是合體字,除此之外,你還發現了什麼?

是的,他們都是形聲字。

查字典時......

總結成一句話-形聲字查偏旁。

豬豬俠在看書的時候又遇到難題了,這三個生字寶寶,他們的兩個部分都可以作爲偏旁?這可怎麼辦呢?不用着急!

老師告訴你們三條規則......會了嗎?

在看書的時候,還會遇到一些這樣的上下結構的生字。上面的部分是由兩個分開的部分構成。下面是一個獨立的部分,怎麼辦呢?這時不是取上不取下,而是取下面。總結爲一句話——上分下合取下面。

前面咱們講的都是合體字。可是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獨體字寶寶。

主要分爲兩類:

一類獨體字,直接查起筆,然後再數清剩餘的筆畫數。獨體字查起筆。

另一類獨體字,本身就是做偏旁的,那麼做偏旁查自己。

四,總結

以上我們已經學習了按部首查字法的方法,其中最關鍵的是確定部首。所以老師編了一首部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掌握了這首小兒歌,按部首查字典就會變得很簡單哦!這節課就上到這裏,課後請小朋友完成練習,下節課我們進行按部首查字典PK賽,看哪個小朋友查的又快又準!謝謝!

學習指導

學習了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要多加練習,才能達到熟能生巧。

配套學習資料

製作技術介紹

安裝錄屏軟件,錄製時主講人聲音需響亮清晰,錄製結束要更改視頻格式。

微課的教學設計5

1、背景

20xx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中提出在開展以任務爲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的同時,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現有圖書資料和網絡信息,獲取知識和技術,並使學生在運用知識和技術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從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新《大綱》強調以媒體爲輔助的任務式教學模式,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合英語》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爲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接受盡可能多的英語信息,便出現了消極灌輸知識的現象,學生的語言能力沒有真正的培養起來,綜合英語課程的綜合能力培養目標未能夠實現,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被抹殺了。

自20xx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已經開發建設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自20xx年以來,全國高職教育領域已經建設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網絡視頻課程。但是因爲視頻時間較長,難以保證學生在長時間內保持高度注意力,實際學習效果並不理想,而且這些教學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也不高。

隨着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迅速步入“微”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等名詞早已深入人心。在教育領域,“微課”作爲一種新的教學組織模式,在中國小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課”概念最初由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技術中心胡鐵生老師提出,並在佛山市的中國小基礎教育中進行嘗試建設(簡稱“佛山模式”)。如今,全國高校紛紛加入到“微課”建設與推廣的行列中,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xx—20xx)》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爲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爲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爲核心,這也有力推動了國內“微課”教育資源建設的步伐。

2、調研目的和意義

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比較大,傳統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要求,特別是接受能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課堂所學知識非常有限。但是成功的微課程一旦製作成功就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使廣大師生獲益。課前學生可以在家或者宿舍觀看視頻自學,課內教師針對學生看視頻後產生的問題進行指導,並且能夠針對學生的預習和課堂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針對性更強。同時,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教師一對一的指導這些形式使得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比以前更多,這使因材施教成爲可能。而且,微課程實際上是把課內學習延伸到了課外,所以微課程的設計成了關鍵。微視頻不是課件,是比預習更有深度的學習,其效果不亞於原本教師課堂上講授知識的質量。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只要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就一定能掌握所學知識或者技能,除此之外還能收穫學習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這也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

微課程視頻不僅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教學資源,也是教師間相互學習的資源,教師通過觀看他人的微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好的學校、優秀教師的微課程是師資培訓的好教材,而且加上網絡便捷的傳播手段,很容易宣傳推廣。

3、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微課視角下綜合英語課程項目化建設的設計研究及應用,旨在根據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的要求,以課程大綱爲依據,確定綜合英語課程項目化建設的模塊並構建綜合英語知識體系;以構建知識體系爲依據,結合課程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科學組織設計許多不同的教學單元,構建單元教學體系並設置教學任務單和學生學習任務單;根據教學任務單製作微課視頻,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根據學生學習任務單佈置任務並設置考覈評分標準。

4、綜合英語課程項目化教學微課設計及應用

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應注重對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的訓練,結合教學實際完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微課項目化教學優勢。總結高職綜合英語項目化課程微課教學經驗,在課程微課資源平臺建設方面可以自制微課,依託共享資源,學生參與資源建設等多種方式實現。

通過調研發現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對專業相關工作有很高的意願,對畢業生回訪驗證具備良好英語能力適應作環境。建立微課資源平臺要立足於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依託微課在線等國內優秀資源平臺。與企業合作啓用超星學習通移動教學平臺,積累海量資源,從專業資源庫和共享名師名課中搜集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微課資源,不斷學習中搭建特色微課資源平臺。教師可以在校內實訓中心拍攝或通過圖片音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手段製作微課,對課程教學場景模擬再現展示英語交際能力。教師要在微課資源平臺上爲學生提供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微課具有運作簡便、空間隨意等優勢,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很多課程彰顯其神奇魔力,要有序把微課教學嵌入高職綜合課程項目化教學中。將微課應用於課前自學、課後鞏固等環節。課前教師登錄微課資源平臺發佈項目任務,通過微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體驗工作場景。課堂中微課承擔任務導入,或工作過程演示、或答疑解惑等不同任務。教師通過微課資源音視頻、PPT等方式創設教學情景,採用情景模擬等不同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工作模擬中熟悉英語課程知識。課後師生同微課資源平臺及時反饋交流實踐成果,強化學生體驗經歷。

微課的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冀教版國小英語(三年級起始版)第四冊第三單元(All about me)的第4個新授課,Lesson16:How do you go to school?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四年級下學期孩子們學習的重點逐漸過渡到各種基本句型。本單元前面三課分別學習了關於年齡、身高、住處的句子,本課教材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爲切入點,重點學習關於出行方式的交流:詢問別人、介紹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學生分析:

孩子們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基本瞭解了字母:26個字母及常見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詞彙的學習方法:單詞音形意用的結合、音節、重音及不同詞類(名、動、數、形、冠等)的用法特點,初步體會英語句子的語序與漢語的不同,但對於句子結構及變化還比較陌生。本課內容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Book3 L16已學習過四種出行方式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axi和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____?另一種出行方式on foot /walk,dives me及選擇此種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學生相對陌生。但我校學生學習英語較早,一二年級有了兩年的口語學習,還有近1/3有課外學習經歷或正在進行,這些內容對於他們可能都不陌生。

基於以上分析,本課時目標制定如下。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A.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詢問、表達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學生知道句子的變化是和人稱有關係的,並能嘗試運用所學句子介紹和詢問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2、文化目標:

嘗試瞭解不同地區人們選擇不同出行方式:山區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國家等。

3、學習策略目標:

學生知道句子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並引導嘗試找出這些規律:A.和人稱變化的關係; B.不同句式之間的關係等。

初步構建“單詞——短語——句子”的建構學習模式。

4.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尋找句子規律及瞭解不同人們的出行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英語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Englishi is easy!及交流開闊自己的眼界English is fun!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詢問、表達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2、教學難點:學生知道句子的變化是和人稱有關係的,並能嘗試運用所學句子介紹和詢問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微課的教學設計7

一、微課的定義

微課(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M. Peose於20xx年提出。在國內,最早提出“微課”概念並進一步在中國小教學實踐中進行推廣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認爲:“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爲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焦建利教授認爲“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爲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爲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爲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在維基百科中,將“微課”界定爲:“微課(Micro-lecture)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利於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的方式呈現的實際教學內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課是指“以視頻爲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係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是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在20xx年舉行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官方文件中,將“微課”界定爲:“微課是指以視頻爲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

二、微課的特徵

從微課的發展與實踐來看,微課具有區別於傳統教學的突出特徵。

1.微課要“微”

微課之所以稱爲“微”課,是因爲它具有知識點小,授課時間短的特點。微課只圍繞一個小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並將其錄製成教學視頻短片。整個微課只爲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沒有過多的鋪墊和渲染,使得重點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於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現今社會,生活速度加快,導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兩個小時的課程。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限制在10分鐘以內(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限制在20分鐘以內),適合人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適應碎片化學習。

2.微課還是“課”

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爲主要載體,但不是隻包含課程講解的視頻,而是一個完整的課程學習資源環境。在微課的教學資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學視頻和教學設計,還應提供教學演示課件、講義、教學案例素材,以及課後微練習和微練習的素材等教與學的資源。這樣,既可以提供給學習者進行泛在學習,可以提供給教師進行共享和研究。同時還應該在實踐中提供反饋渠道,使學習者可以將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以及產生的疑惑和進一步的需求反饋給教師。這樣不但能夠促進學習,還可以進一步推動課程教學的改進。

3.微課以“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爲主要學習方式

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工具來學習或訓練的方式。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一種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現代通訊終端,如手機、PDA等設備(通常不包括具備無線上網功能的筆記本電腦)進行遠程學習的方式。移動學習相較於在線學習,更加着重於利用觸控輸入的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

而不是利用鍵盤、鼠標輸入的筆記本電腦或臺式計算機。微課的製作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微課的發佈利用移動互聯網,因而可以保障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以及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的可能。

4.微課要系列化

微課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爲系列化課程,即根據統一的課程主旨,將微課構建成爲“微課程”。因而在微課的設計之初就要從課程體系的全局觀點來考慮,將課程包含的內容劃分爲若干邊界清晰、離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識點。再按照知識點間的聯繫,讓這些微課有機結合。爲了達到學習目的,還要圍繞每個知識點和其相關知識點設計微練習,進行微評價。再根據評價與反饋,爲學習者提供進一步的學習建議,方便學習者在指導下自主選擇學習途徑,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微課在國中物理中應用的優勢

物理學是人類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

而國中物理是物理學習的基礎,較爲注重概念的學習理解,中學物理課要教給我們很多物理雖和物理規律,這些知識概念性強,有的還很抽象,而在傳統的課堂中,由於受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教師往往把概念或知識點給學生陳述一遍,缺乏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爲了將物理規律簡單、明瞭、準確地表達出來,常常需要藉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但受時空的限制,教師不可能把每個小小的概念都用實驗演示的方法展示給學生,學生如果沒聽懂,老師也沒有時間再爲學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識結合場景演示通過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傳達,學生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去學習一個知識點,而且這個過程更加直觀具體,如果沒有聽懂,還可以返回去再聽第二遍,不受時空的限制。

四、聲音的產生微課設計與分析

聲音的產生是國中物理的第一張第二節的內容,這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開端,培養興趣的起點,更是培養學生用實驗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如何去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的至關重要的一課。因此,這次選用聲音的產生這個知識點作爲案例,設計一節微課,看看微課在物理學科中的具體應用。

(一)教學目的

本次課程的目的是通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理解聲音的產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聲音都是怎樣產生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提問——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物理學習過程,培養學科性思維,爲以後的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設計思路

本次課程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展開,通過提問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的思路跟上老師的教學進程,然後重點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明白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接着總結我們這次探究問題的過程,教給學生方法和思維。最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後思考,鞏固所學內容。

(三)微課教學設計

1.教學課件的設計

教學課件以PPT爲載體,採用圖片與文字結合的綜合型課件,力求簡單明瞭,按照“提問——猜想——驗證——結論”的思路分爲四個板塊,使得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清晰明瞭。

2.教學實驗設計

這次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怎樣通過實驗表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產生了振動成爲了實驗的關鍵。因此實驗設計通過容易產生形變的物體與發聲的物體接觸產生形變來表現發聲物體的振動,具體實驗設計如下:

2.1音叉發聲振動

在音叉沒有發聲的時候,拿它與水接觸,水很平靜;然後用小錘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同時再與水接觸,可以看到平靜的水向四面濺起。前後對比,說明音叉發出聲音的時候產生了振動。

2.2銅鑼發聲振動

用一根細線掛一個乒乓球,並把線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銅鑼,銅鑼不發聲時,接觸(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靜止不動,然後敲擊銅鑼,銅鑼發聲的同時接觸乒乓球,乒乓球動起來,說明銅鑼發出聲音的時候產生了振動。

2.3鼓發聲產生振動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綠豆,當鼓不發聲時,綠豆在鼓面上靜止不動,當敲擊鼓是,鼓發出了聲音,鼓面上的綠豆也隨着亂跳起來,說明鼓在發聲的時候,產生了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