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效

【摘要】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的重要途徑,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核心舞臺,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魅力,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效,本文就我在教育教學過程讓學生獲益的一些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心得體會進行了積極的闡述。

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效

關鍵詞】學生;數學;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想、推理、驗證等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引導,耐心等待,給學生探究的自由空間,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自覺地進行知識建構,教師再做適當的調控,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有一個接受掌握的過程,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個性得以張揚,智慧得到釋放,這樣,才能使數學課堂更加有效。

一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爲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備課時,教師如果能把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巧妙地設計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給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和和熱情。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理解圓周長的概念,再讓學生想辦法測量事先準備好的圓形實物的周長。經過學生動手實踐、討論交流,得出兩種測量方法:①滾動法;②化曲爲直法。這時,我在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後,然後拿出一根繩子,上面繫着一個小鉛錘,甩動繩子,形成了一個圓,然後提問:“這個圓的周長你有辦法測量嗎?”面對這個問題,學生不知如何解決,這時再去研究圓的周長如何計算,學生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中來。

二 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由於每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時,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等待學生的發現。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活動的平行四邊形,用兩隻手能把它拉成一個長方形,並提問:“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什麼辦法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我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和看法,這樣學生就不僅理解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也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並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

三、注重方法,讓學生自我否定並改正。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動態生成的,再加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對知識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合作交流,各抒己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出示了五一期間,太原動物園參觀人數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估計這5天(1000、1200、1100、900、800)參觀的平均人數大約是多少?有的說估計有1200人,有的估計有1000人,也有的估計900 人,可有個學生說有1500人。對於學生的估計結果,我未做任何評價,而是說:“你估計的準嗎?請你算一下。”等結果一出來,我首先肯定了估計結果是 1000的學生,並讚揚他說:“你估計的可真準啊!”然後,我又問估計1500的這位同學:“你去問一下,怎麼會估計的這麼準。”估計結果是1000的同學介紹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又問:“估計1500的同學,你現在有什麼啓發?大膽的說出來。”最後,我表揚了這位同學:“雖然你錯了,可是你能從同學那裏得到啓發,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而且學到了好的方法,以後學習一定會更加進步”。在這種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學生身心愉悅地學習,並實行優勢互補,從而達到共同促進和提高的目的。

四 重視過程,讓學生自我反思並評價。

新課程標準提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在教學時,嘗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也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反思,讓他們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潛能得以開發和應用。比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出了一道題:六年級45個同學去博物館參觀,博物館規定:門票每人20元;一次性購票50張以上(含50張)享受8折優惠,請你設計一下購票方案。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集體交流,得出了以下四種方案:

方案一:20×45=900(元)

方案二:20×50×80%=800(元)

方案三:20×50×80%=800(元)800-5×20=700(元)

方案四:20×50×80%=800(元)800-20×80%×5=720(元)

面對四種方案,讓學生說出各自的理由。

方案一是每人用20元買票,需要900元;

方案二是按八折買票50張,需要800元;

方案三是先按八折買50張,再把多餘的5張票以原價賣出,需要700元;

方案四把多餘的5張票以8折賣出,需要720元。

這時,我沒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評價,而是等待讓學生自己做出評價。學生的評價很快集中在對多餘5張票的處理上,主要有3種不同的觀點:①按原價出售多餘的5張票;

②按打折後出售5張票;

③把這5 張票送給生活有困難想去博物館參觀的同學。

經過討論後,學生普遍選擇和接受了觀點③。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且還學會了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體的生活問題。

五、加強理解,讓學生個性張揚並展示。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理念,也是國小數學的主要目標。數學學習非常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個性化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共性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帶有學生個人的感悟。例如:在教學《乘法的簡便運算》時,有這樣一道題:24×25,我在巡視時,發現了學生的解題方法非常多,經過歸納整理如下:

解法一24×25=24×5×5=120×5=600

解法二24×25=25×4×6=100×6=600

解法三24×25=25×8×3=200×3=600

解法四24×25=25×2×12=50×12=600

解法五24×25=4×6×5×5=(4×5)×(5×6)=20×30=600

解法六24×25用列豎式計算得600。

我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並且通過討論交流感悟,讓學生不僅學會計算,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總之,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學會等待,和學生一起分享掌握知識的成功喜悅,激勵他們加倍努力;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耐心等待學生的發現,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每一次精彩的表現,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纔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