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間心智修煉的美文

編者按: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說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性,這是古人用樸實的辨證法認識世界的方式。

得失之間心智修煉的美文

負陰抱陽

《德道經》第二章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是老子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而寫出的日記,可見老子的思想是來自於生活世間和對現象的觀察與思考而得,也符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思想。也是推導出“無爲”的理論基礎和觀察數據

楚王失弓

《孔子家語.好生》

曰:「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

曰:「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把以上對話簡化之,更爲明瞭,也便於理解不同思想及境界

楚王: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孔子: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失之,得之

楚王作爲一國之君,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楚王失弓,楚人得之,體現了在國內的親民思想,以國家爲公的情懷。孔子推行禮仁思想,人失之,人得之,以天下爲公的情懷,而非侷限一國之內。老子的是宇宙觀,天地萬物皆是平等,失之,得之,體現以宇宙爲公的思想,視野更爲開闊

得失之間

聖賢之人對‘楚王失弓’的解讀,給今人的思考,是人們怎麼看到人生‘得與失’。也是人生面對的一個終極問題。得者欣喜,失者鬱悶。而往往得與失只是一個現象,因爲人們注意力的'專注,會誇大了得與失的實際效用。有一本書《稀缺》提到一個事情俘獲大腦的注意力時,會忽略注意力之外的事情,造成管窺效應

失者,往往思考來時路。因爲人們具有天熱的反思能力,會思考爲何會失去。人有天生減少或迴避痛苦的本能,於是會努力去減少這個失帶來的損失。但同時應看到希望和新的轉機,因爲古有“否極泰來”之說。所以人在頹廢之時,亦不可妄自菲薄,因爲事物是運動變化的,能力是相互轉化的

得者,往往憧憬美好未來。因爲暫時的喜悅和曙光,增添了自信心。而對未來的探索具有一顆更勇敢的心,但此刻在得的一瞬間,可能隱含着失或假象。所以在乾卦爻辭中有云:“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再往上一步“上九,亢龍有悔”。《道德經》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而很多人在處在“九五之位”,還去爭最後一步,而到亢龍有悔的地步。因爲不知足和時運,而忘記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月圓則虧,月缺則圓,潮漲潮落,“得失之間”無不體現着“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哲學理念和自然規律。

作者|張朝歡

公衆號:歡言美學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