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如何上好英語《語言與文化》第一課

對於英語專業本科生來說,《語言與文化》是一門必修課。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學會對比研究,從而能夠恰當、地道地使用英語。那麼,作爲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我們該如何上好第一課呢?該如何做好課程導入工作呢?該如何引起學生學習中西文化對比的興趣呢?該如何闡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呢?該如何強調文化學習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呢?下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淺析如何上好英語《語言與文化》第一課

第一,給學生拋出問題將英語作爲一門專業課來學習,你認爲難嗎?

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之路進行回顧和反思。有的會說,在高中的時候覺得英語學起來挺簡單的,但進了大學才發現學好英語一點也不簡單。有的會說,以前自認爲英語基礎不錯,但進了大學才意識到自己的發音和口語表達都不盡如人意。由此可見,英語專業學生對待英語這門語言的態度仍然處於學習語言結構規則的階段,即語音、詞彙、語法的學習。學生均表示,在大學裏要更加系統地學習英語語音、語法等,要大量閱讀,要擴充詞彙,要加強聽力能力,這些都不簡單,都需要長期堅持。用英語來表達就是:English learning is by no means takes great diligence,prolonged effort,and sustained hard work.

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一方面是讓教師瞭解到大部分學生仍處於專注語言結構規則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語言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若發現自己的語言基本功尚不紮實,則需加緊學習,多聽、多讀、多記、多理解、多說、多練,爲高年級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給學生拋出第二個問題當語言基本知識、語言結構規則的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做出的表達完全合乎語法規則,說出的句子儘可能接近目的語的發音,這會不會仍有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造成對方理解上的困惑或尷尬呢?

面對這個問題,學生繼續思考。有的會問,既然用的語法都是對的,發音也是對的,怎麼會表達有誤呢?怎麼會讓對方不明白呢?有的則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個時候,學生的疑惑和興趣被引發出來,教師便可通過幾個常見又易懂的例子,逐漸引入文化對語言使用的影響,進而把學生的學習思路從純粹的語言結構規則牽引到文化學習的層面,讓學生有意識地把中西方文化拿來對比。

第三,恰當的例子講解。比如,教師可以請一名學生朗讀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子,然後表揚她讀得很好,再點評說,這句話不能隨便說出口。因爲西方人對私事方面的問題是很敏感的,收入、年齡等不宜多問。不論你的發音、語調、語法多麼正確,問這些私人問題都是不禮貌的。

再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箇中英詞彙內涵對應的練習。在黑板上成對羅列出以下表達:chair與椅子、lion與獅子、festival與節日、weekend與週末、intellectual與知識分子、high school與高校、rest room與休息間、busybody與大忙人、service station與服務站。經過對比,學生慢慢發現越到後面,前後的表達內涵越不一致了。前三組還能對應理解,後六組就牛頭不對馬嘴了,有的在感情色彩上還有偏差。若有同學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差異,可留個懸念或將其作爲課後作業,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也可以從具體的動物聯想方面引出語言使用中的文化問題,舉幾個聯想相似的例子:He is as sly as a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這三個例子分別用狐狸表示狡猾,用驢表示蠢笨,用蜜蜂形容忙碌,學生對此很好理解。再舉幾個聯想空缺的例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這在西方是指在一個需要舉止靈巧得體的場合闖進一個行爲粗魯、會惹麻煩的人。對中國人來說,公牛不會引起什麼聯想,無非是動物而已。在中國文化中,龜可象徵長壽,也具有侮辱性,在西方文化中,龜就是行動緩慢的動物而已。再舉幾個聯想碰撞的例子:在中國,狗往往被賦予令人厭惡的感情色彩,西方人則把dog看做mans best friend,把狗當做人類的朋友。西方人對bat毫無好感,但對中國人來說,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徵,常與壽桃、鹿一起出現在繪畫作品中象徵福祿壽。對西方人來說,lion是百獸之王,雪萊曾在詩中號召被壓迫者像獅子般醒來(rise like lions),而在中國文化中,老虎纔是百獸之王。再如,龍,龍在中國具有權利、富貴、吉祥等好的寓意,而西方的dragon則是一種長着翅膀、口吐煙火、象徵邪惡的生物。所以把龍、dragon互譯爲dragon、龍,從文化對應的角度講是不對的。

經過這些例子的引導,學生會陷入思考:並不是只要是符合語法的句子,對方就會接受你的表達;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些詞表面上似乎指向同一個概念,其實兩不相干;而且,一種語言中的有些詞或事物在另一種語言裏完全找不到對應的詞或事物,例如,cowboy、hippy、水餃、炕、節氣等。

介紹到這裏,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思路會拓寬,進而會對中西方文化對比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此時可讓學生對一個句子(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進行中翻英練習,以帶動她們積極地思考,到底應該填入哪兩種動物呢?

第四,在讓學生逐漸意識到文化對語言使用的影響時,教師便可引出使用規則這個概念。對應於結構規則,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是這種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一句完全合乎結構規則的話若違反了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就拿日常交際中的招呼用語來說,若我們按照中國的文化習俗與外國朋友說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are you going?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會讓外國朋友覺得我們以爲他們沒錢買飯吃,或者又在打聽他們的私生活了。這樣的問候不僅表達不了我們的關心,反而引起了對方的反感。若明白了西方的招呼用語,我們就會得體恰當地使用諸如打招呼的`句子How do you do?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等。

在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目標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以儘量避免因用語不當而帶來的種種尷尬和誤解。因此,從交際的意義上講,使用規則比結構規則更重要。

第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闡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問題。什麼是文化?相關的定義可達幾百條。大概來說,文化是指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物質文化,如飲食文化、瓷器文化等;精神文化,如思維模式、宗教信仰等;制度、習俗文化,如行爲規範、風俗習慣等。特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使文化逐漸形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有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即獨特的生活習慣、道德規範、宗教信仰、觀念習俗等。

語言又是什麼呢?語言不僅僅是一套單純的符號系統,不僅僅是語音、詞彙、語法,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着人類的形成而形成,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拿中文舉例,隨着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不斷涌現,新的語言表達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如高富帥、給力、我也是醉了等,西方人也逐漸引用了Long time no zuo no die.等可接受的中式表達。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的發展,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語言的發展和豐富。以社會學家的角度說,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也有各種各樣的語言,語言要放在恰當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纔有它表達的意義和價值。

學生們要明白,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學習不只是學習孤立的結構規則,不僅是掌握語音、語法、詞彙和習語,還要學習這門語言背後的文化,瞭解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是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社會風俗的。越深入瞭解所學語言國家的人文歷史、風俗習慣、道德規範,越能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並用之交際。

通過以上五步法,學生會逐漸拓寬自己的文化素養,明白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的結構規則,更離不開語言的使用規則,應多瞭解語言使用中的社會文化因素,注意到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對英語專業的學生無形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文化的學習,學會文化的對比分析,學會在文化中思考,做一個有深度的人。教師在以後的授課中應深入淺出地滲透中西文化對比、人文思想、哲學理念等,鼓勵學生不斷培養人文素養,不斷深入理解語言和準確地使用語言,達到有效的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