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調研總結範文

爲深入貫徹省教育會議精神,落實“五嚴”規定,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按計劃從九月中旬開始,對八年級、九年級的語、數、外、物、化等學科的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調查研究。整個活動歷時三週,聽課共31節,查看學科作業共82個班次,參與調研教師近150人次,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的優化和提升起到了推進作用。

教學調研總結範文

通過調研發現,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顯得紮實有序,集體備課能夠在課堂上得到有效落實,學生的作業上交情況良好,教師批改規範認真,精批覆批到位,作業的佈置相對統一,又能合理分層。助學案的使用將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堂檢測、課後作業等諸環節有機地整合,形成了一個內在的封閉的學習系統,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同時,助學案的使用,在助學生學和助教師教的基礎上,又逐步將家長引導參與到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來,對家校合育的提升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但不可否認,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還存在着不少制約着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因素,現加以總結,以供大家交流借鑑。

啓迪之一:家長也需教育引導,學科教師要主動爭取。

期待家長100%地參與督促學生的學習是不現實的,但相信絕大部分的家長是可以配合到位的。調研說明,我們95%以上的家長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積極關注孩子的課前預習和課後作業,然後簽字。儘管的確有部分家長做得還不夠實,質量有待提高,但畢竟是少數。

家長的關注和參與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作業質量,還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培養家長督促監護的意識,有利於家長提高責任意識,也有利於家長及時準確的把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促進形成良好的家校關係。但有個別班級的科任教師,不夠重視家長對學生作業的積極關注,對家長的簽字,不從嚴要求,聽之任之,或前緊後鬆,逐漸將這一好的'做法做得流於形式。研討交流發現,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含班主任)認爲沒有必要,認爲家長要是關心,他會主動關心,不關心老師要求也沒用;二是學科教師認爲這是班主任的工作。這裏要強調的是家長也是人,也是不斷髮展的,許多習慣是可以教育培養的,在督促指導學生方面也需要我們老師指導溝通,甚至是去盯去磨。同時,對學生及家長的教育引導,每個教師和班主任都有同樣的責任。

啓迪之二:作業“先講後批”是走過場,要堅決予以杜絕。

作業精批精改,這是學校對學生作業批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作業和高效學習的前提條件。道理很顯然,對學生作業逐小題的批改,既是批改,更是研究。一個班的作業批改之後,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便應胸有成竹;對班級各學生掌握情況也應能如數家珍。就算是存在問題,也必然知道問題之所在,或哪些學生身上有問題。這樣目標清楚了,在課後的個別輔導自然能有的放矢,“一槍一個”,事半功倍,達成高效低耗、減負增效之目標。

學校絕大部分老師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到位。但有個別教師依然較多地採用“先集體講評,後打鉤批改的方式。每個學生,每一篇章都是一鉤到底,沒有差異,沒有錯誤,試問這種批改還有意義嗎?!集體講評偶爾爲之,可能的確需要,但過多采用是否適合呢?如果每次全班問題都很嚴重,那麼課堂效率則高在何處呢?因此,無論從課堂效率來看,還是從學生時間的充分利用來看,這種方式都是陳舊的、低效的,我們老師要堅決予以淘汰。

啓迪之三:“舊船票能否登上新客船”,教師要打消這一念頭。

教育家葉瀾曾說過,課堂要充滿活力,只有活力四射的課堂纔是高效的課堂。如何使課堂充滿活力,這需要從多方面着手努力,但無非是充分備課、精心設計、發揮媒體優勢、優化教學情境、教學方法和師生互助,讓學生趣味橫溢,樂此不疲。

但調研中發現有個別教師套路陳舊,過於老道,利用課上時間默寫單詞,評講作業,劃劃短語等,將有限的教學時間揮霍殆盡,結果新內容學習時間所剩無幾,新授課只能草草收場,教學目標未能達成,課堂教學也極不完整。這種教學現象和行爲必然需要課上損失課後補,於是搶時間、搶課堂、爭“領地”之風必然盛行。更因爲新課未完成,所以小課要將大課內未能完成之事及時補起來,這也是學校的小課爲什麼總有老師要不停地去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減負增效、提倡高效課堂的背景下,這種授課方式,必然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教師要堅決加以杜絕。

啓迪之四:集體備課要言行一致,貴在行動上落實。

學校爲緊密配合助學案的實施,實行了兩次教研活動模式。助學案統一了課前的預習內容、課堂學習內容、練習內容、課後作業,即明確了預習什麼、講什麼、練什麼、做什麼,在內容上幫助學科組老師把握了框架,明確了方向。而教研活動的進一步研討,重在怎樣去教,怎樣去組織教學,爲學科組教師的個性化備課或個性化教學提供建議和意見,或者說是提供有益的補充。但是有個別教師,議也議了,聽也聽了,說也說了,但做的時候卻走樣了,想當然地改變了課堂教學的教授內容或重點,但又無與之相關的練習、例題、課堂檢測及課後作業相配套。結果就象是給一節課截去兩腿,裝上了兩個假肢,下地一試,根本沒有用,以致課堂教學目標未能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會考的考點分析不夠到位,將超出“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作爲重點,可以說是目標定位不準;二是無“備”而來,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倉促應戰,結果只能是大敗而歸,於校長多次強調,教師一定要有“備”而來,就是這個道理。

啓迪之五:課前助學案推陳出新,根本沒有必要。

學校目前師生共用的助學案,凝聚了教師大量心血。暑期雖經多次研討完善,但難免還有不盡合理之處。在教研活動或是教學過程之中,老師不斷有新的建議和想法,甚至是爭議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對助案不符合自已的教學思路是否就要去重新調整油印呢?大可不必。這纔是學校個性化備課的關鍵所在。個性化備課就是要教師以助學案爲藍本,結合自已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班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或版塊進行調整和取捨,做到使之成爲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學生的助學案,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教學媒體和學生助學案的空白部分適當地補充,將個性化的備課加以淋漓盡致的發揮。

啓迪之六:資源共享並非拿來主義,教師要極力避免。

在信息化時代,資源共享,已相當普遍,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用好別人的課件、教案等資源,學科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在調研中發現,對同一課件(原八年級的)的使用,不同的老師在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上真的可謂是大相徑庭。有的老師是結合自已的教學實際情況,吸收借鑑,取其精華,重新調整組合,爲我所用,課上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流暢自如,教學效果自然是不差。但也有教師,爲圖省事方便,生搬硬套,拿來就用,沒有融入自已的實質內容,用起來僵硬無比,過程不流暢,思路不清晰,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在共享資源時一定要精心重組,內化爲自己所得,然後再踐行於教學之中,切忌拿來主義。

啓迪之七:課堂教學貴在授之以漁,教師要適當放手。

課堂教學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培養。在調研中發現,講得詳、細、實,正如交流分析時一老師評價時所說的,“該講的都講到位了,該提醒的都提醒了,該注意的都強調了”,我們的教師都很能講。也正因爲能講會講,從而在教學中講得過於嚴謹、詳實、透徹,過於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從而忽略了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空去表現或表達,忽略如何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忽略了學生思維的培養和激發,從而致使課堂乏味沉悶,缺少活力,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我們教師要相信我們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不要老擔心其看不明、聽不懂、做不好,教師要樂於放手,更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走出來,“唱主角”,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去學習,就算是失敗的體驗也是有價值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學會學習,學到真知。

啓迪之八:教師要規範教學細節,不可因小失大。耳濡目染,細節入手。

教學的嚴謹和規範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少年青的教師教學行爲不夠嚴謹,如:畫線不用尺;線段不成比例;8釐米和2釐米的線段長度上沒有太大的差別;板書無序;解題格式不規範等。作爲課堂教學,從小的方面講,作圖不準確,特別是幾何題,會擾亂學生的思維,影響題目的分析思路,甚至會引導學生誤入歧途;從大的方面講,這種不嚴謹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的行爲品質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要注重細節,在細微之處着手,共同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