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堂上的思考

我們美術課堂的學生作業是如此的多,以至於上課的老師只來得上簡單的打上"優秀良好"這樣的等級制的主觀評價。想想多如雨後春筍的各類美術競賽評出的優秀作品,牽動了多少家長輔導老師的心。

美術課堂上的思考

問題一:我們的評價標準是什麼,以什麼爲標準,以及這樣的標準能有什麼樣的權威性呢?

有多少人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或者這樣的思考是否有價值呢?

凡高的繪畫大家都知道其價值——金錢。在他生前的時候,他是個幾乎連一幅作品都賣不出去的窮困潦倒的藝術瘋子。可能有人知道他賣出了一幅作品,那幅是在他的弟弟的幫助下買出去的。凡高生前賣出的唯一一幅油畫:《紅色葡萄園》,1890年,比利時畫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價格買下了這幅畫,現在存於莫斯科。他的作品從不被人們所接受,更沒有藝術院校的教授賞識他的藝術作品。然而今天~~~~?藝術價值的一高一低說明了什麼呢?“審美”的經驗不能在時間中持久存在!他的作品優劣不取決於當時的藝術評價標準。

藝術是無需概念來分析,藝術的創作無規律可尋,如同莎士比亞爲何要把“敲門聲”作爲描寫鄧肯被殺的開始序曲,以及貝多芬爲何要放上一個“休止符”在《第四奏鳴曲》最後樂句中?“所有藝術家都在他自己開始的地方開始,而科學卻是在前輩停止的地方開始。”當然學習藝術還得要繼承優秀的基礎的傳統。藝術的評價問題是個至今未解決的問題。因爲康德說:“一種審美判斷的客觀普遍有效性只是一種主觀的有效性而已。”艾伯特.霍夫施塔特說過,即使把各個時代最偉大的批評家集合在一起,他們在審美判斷上的標準也未必能達到一致。何況是我們呢?但是對於兒童式的“表現主義”的作品我們到底如何評價,天真純潔的兒童,同藝術一樣愛講“真話、心裏話”,對他們的“遊戲式”的作品如果只是加以“優劣式”的評價,那是不負責任的,抹殺他們的天性的。老師過分的讚許某個表現手段、某種表現技巧,就會造成大部分同學從而放棄個性的繪畫語言,導致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和創新仍是目前教育的最大不足。既然不需要以優劣來評價學生的作品,那麼如何來衡量學生的美術成長呢?

問題二:到底什麼是可以進行評價的?

1、作品中反映出來的藝術技巧。

所有的藝術家對於他們選擇的材料、工具的使用都是展現出非凡的技能,以至於讓我們視爲“神”,妙筆生花。當然有水平的`差距,但不容忽視他們在這些技巧上的鍛鍊。所以,對於我們的學生應當培養他們對於各種繪畫材料的熟悉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巧。可以經常性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畫家作品或是優秀的學生作品中顯示出來的駕御材料工具的技能。我們的評價方式也許就有了方向和標準:你對某材料的掌握很好!或反之鼓勵其加油、用心體會!你控制色彩的本領最強了!反之鼓勵其加強注意處理、檢視色彩的細節等等。當然這樣的評價可以建立在分析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的前提上,平時的作業多加強口頭評價、建議爲宜,否則是不切合實際的。教師課堂巡視中檢驗學生能否把自己心裏的想法通過筆頭物象或情感的描繪表現出來,這是美術技能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