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觀看舞劇的觀後感範文

舞劇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興起的一門獨立藝術,主要的表現手段是舞蹈,並與音樂、美術、文學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所構成的一種具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舞臺表演藝術。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舞劇的觀後感範文,希望你們喜歡。

關於觀看舞劇的觀後感範文

  關於觀看舞劇的觀後感範文篇一

初看《水月》,讓我頗爲訝異。在看過了女舞部分諸如《月牙泉》裏的癡纏繾綣,《一把酸棗》裏的愛恨辛酸,《天鵝湖》裏的高貴優雅,《度母舞》裏的聖潔悲憫,居然很難從《水月》女舞裏感受出她要表現什麼樣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發現,男舞和女舞看來給人的感覺並無二致。甚至於男舞女舞都難以區分

《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時候和祖母一起看電視。七十幾歲的祖母沒讀過書,不識字,也聽不懂普通話。她是個信佛的人。看到電視裏廣告或者電視劇裏有歌舞她總會很好奇地問我:“那個女菩薩做麼子是個跳啊?”(意即“那個女施主爲什麼要跳來跳去的?”)那是我總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麼子做麼子?(要爲什麼做什麼)”現在想來不禁失笑啞然。她要舞出些什麼?她爲什麼要舞?

要爲什麼做什麼?

水月就是內心無慾無求時的自己的動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裏的自己,藉助自己的想象,在廣袤的黑色的世界裏,就是舞臺,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轉,妖嬈,掙扎,癡纏,變幻,自賞,孤高,冥思??純粹的一個人的內心的直接的展示。它並不是要表達一個曲折蜿蜒的故事情節,也不是爲了展現某種或柔美或婉約或優雅或聖潔等等的藝術美感,也不是爲了讓觀衆有什麼樣的情感共鳴或者震撼。

她是心裏的自己在獨自起舞,在完全沒有外界的世界裏起舞。頂上某個地方有鏡子,能清楚看見自己。不知何時,對面也有一面鏡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於是滿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自己就是觀衆。不需要舞給別人看。

或許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給自己看。她就是要舞。自然而然地起舞。或者間或有一個幾個共鳴的舞者從他們的世界裏以相似的頻率舞進來,於是一起共舞。舞着舞着又出去了。依舊孤身在舞。然後如此幾番。

然後水聲響起。舞臺嘩啦嘩啦淌着水。靜默,靜默,只有水聲。動作都慢下來。就躺在水裏,看着水裏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睜眼。心裏也似乎變成了這水面,平滑如鏡,微微一動,泛起兩輪漣漪,水裏自己也在搖曳生姿。

看着水裏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彷彿自己在恆河邊沐浴,洗滌靈魂,一點點蕩去心裏的沙礫,塵垢,輕輕揚起輕盈的自己,飄向永生,亦或是輪迴?誰管它呢?? 這是個無慾無求無色無嗔無喜無怒無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

哦? ?走神了。很奇怪,看《水月》怎麼總是情不自禁走神,思路跳脫在舞蹈之外。恍恍惚惚竟一直以爲是自己在寂然起舞,還有恆河裏自己的倒影??

恍然夢醒。飄渺無蹤。《水月》啊,水月。

  關於觀看舞劇的觀後感範文篇二

昨晚,女兒拿來劇票,讓爸爸媽媽去看中央芭蕾舞劇團演出的《紅色娘子軍》。作爲我們這個歲數,對這部戲非常熟悉,舞蹈能記起來,音樂能背下來,吳瓊花的倒踢紫金冠和常青指路奔向紅區,一閉眼就能想起來,歲月無情,但沒有抹去這些痕跡。

深圳保利劇院不錯,劇場效果現代。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趙汝蘅女士先行介紹,從團史介紹到芭蕾舞起源,從胡桃佳子介紹到天鵝湖,最後談了中西合併的《紅色娘子軍》,既談劇情,也講技巧,目的讓人們能夠全面瞭解和欣賞。

讓我感慨的是當年電影舞劇《紅色娘子軍》吳瓊花的扮演者薛箐華女士也來到幕前和觀衆們見面。她就是當年那個倒踢紫金冠紅遍全國的吳瓊花,看着眼前的她,我努力搜索記憶中的她。沒錯,是她,還是那樣纖細,還是那樣有形,還是那樣挺立,只是平添了幾分歲月,我耳邊彷彿又響起當年的激奮人心的樂曲,又看到一個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她現居香港,週末來深圳培養下一代。

平心而論,新一代舞劇《紅色娘子軍》不論從效果、服裝和燈光,還是從舞技、表現力和策劃均達到了較高水平,有些甚至超過當年,演員整體水平更高,時代感強。

飾演吳瓊花的孟寧寧很是不錯,舞蹈的表現力和爆發力甚佳,動作到位,高潮迭起,贏得陣陣掌聲;飾演洪常青的餘波柔中帶剛,芭蕾燕式大跳、空中三週半等高難動作完成得很到位,乾淨利索,交待得很清楚。

觀罷,我長時縈繞在劇情之中,試圖把今天的他們與昨天的我們相比,試圖將1966年和2009年相連,試圖讓薛箐華和孟寧寧同臺演出,時空突然交錯起來,不由想起了唐朝李商隱一句詩: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真是滄海桑田,一代一代真快,一輩一輩向前。

美中不足的就是趙汝蘅女士臺前介紹長了一點,觀衆有點嫌了。

  關於觀看舞劇的觀後感範文篇三

10月2日晚,在國家大劇團,觀看楊麗萍新作----中國現代舞劇《十面埋伏》。幾日來,還沉寖在這個舞劇的美學享受與思索中,真有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感受。茲將觀後的一些零星看法收錄於下:

這是一個舞者對中國歷史與人生的又一解讀;

這是一個舞者對中國現代舞劇藝術的嶄新詮釋。

這是一次中華新文化創造的成功嘗試!

傳說中的“十面埋伏”,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故事。

在這個舞劇中,那個故事,已經被解構成爲歷史的碎片,人生的碎片了。

呈現在舞臺上的,是當今的創作者對那段歷史與人生的參悟,是由這些參悟幻化出的意象。

而這些意象又是用當今的創作者們獨特的舞蹈語言表達的。

總之,這個舞劇的題材是傳統的,羣體的,靈魂卻是現代的,個性的。是現代舞蹈藝術的新創造,而不是歷史故事舞蹈化的演義。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很有氣派也很有藝術衝擊力量的.美的舞劇。

以中國民樂琵琶彈奏爲主線的音樂美,音響美,

以楊麗萍舞蹈語言爲基調的動作美,造型美,

以葉錦添東方美學的爲特色的色彩美,光澤美,

配之以胡沈員的現代舞功底與裘繼戎的京劇素養和太極功夫,

的確實現了一次中華藝術美質與現代舞蹈美質的高端集成。

充分顯示了這部舞劇藝術視野的遼遠開闊和藝術胸懷的包容大氣。

我們曾經熟悉過的一些舞劇,常常是以舞蹈動作的乾淨利落、整齊化一取勝。

這部舞劇在諸多宏大場面中,所追求的恰恰不是統一,而是包容在一種無形的“一”裏面的不同個性的舞姿!

明顯透露出一種“一”中要有變,萬變又歸一的美學追求。

應當說,在同一的音樂背景下來實現這種變化不是一件易事。沒有多姿的變化,容易落入板滯無趣;變化多姿而不能歸一,又易造成凌亂無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創作者勇於冒險創新的苦心。

中國文化藝術都太需要這種創造精神了!

五四以來,中國有過幾位文化人認真思索過中華文化復興的課題。其中一位就是現代詩人朱湘。

他認爲,建設中華新文化的前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尊重與瞭解。這種瞭解越廣泛越深刻,中華新文化創造與建設所必須的原料就越豐富。因之,視野也就越開闊,心胸也就越包容,道路也就越寬廣。否則,就是無米之炊,空想而已。---而這種主動了解的動力就是對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人類文明創造的敬畏與尊重!

看過這臺中國現代舞劇,我又想起了我多年前悉心研究過的詩人朱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