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詩翻譯賞析

《月》全詩翻譯賞析1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這兩句是說,秋天將到,天清氣爽,人們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明朗、清晰。既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明亮,營造了靜謐清朗的氛圍,又爲望月生情、借月抒懷做了很好的鋪墊。詩當作於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時兩京未復,形勢未容樂觀,張良娣、李輔國用事,朝廷不寧。詩人借月言懷,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蕩平叛逆,天下太平。

《月》全詩翻譯賞析

出自杜甫《月》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

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②。

【注】

①該詩寫於安史之亂中,此時詩人身陷賊中,與家人遠隔。

②國西營:長安西部的兵營,是抗擊安史叛軍的軍隊。

簡析

詩抒發了思家念親之情,對國家戰事與人民疾苦的憂心。前兩聯描寫秋期將至時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圍,表達了家國之思和動亂之痛。(2分)直抒胸臆:後兩聯寫月光只能增添內心的痛苦和頭上的白髮,勸告月亮不要去照“國西營”,以免將士們因睹月而思家念親。

《月》全詩翻譯賞析2

客有故園思,瀟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夢繞羽人丘。

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壁空殘月曙,門掩候蟲秋。

謬委雙金重,難徵雜佩酬。碧霄無枉路,徒此助離憂。

  註釋

⑴婁秀才:即婁圖南。

⑵客:指婁圖南。何焯《義門讀書記》:“謂婁將入道也”。

⑶瀟湘:陶嶽《零陵總記》“瀟水在永州西三十步,(出)自道州營道縣九疑山中。湘水在永州北十里,出自桂林陽海山中。至零陵北與瀟水合。二水……自零陵合流謂之瀟湘,故零陵亦有‘瀟湘’之稱。”

⑷居士室:指婁圖南所居開元寺的房舍。慧遠《維摩義記》:“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爲居士。”當時,婁圖南寓居開元寺修道,故稱之爲“居士”。

⑸羽人丘:傳說中的羽人國。據《山海經》說:“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或人得道身生羽毛也……丹丘晝夜常明。”。章士釗《柳文指要之部》卷二十五說:“子厚嘗作《夢歸賦》,不夢則已,夢則思歸,而婁夢羽人之丘,則其入道之志堅矣。”

⑹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說。《後漢書·申屠蟠傳》:“安貧樂潛,味道守真。”知止,《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⑺壁:一作“堂”。曙:光亮。

⑻候蟲秋:秋蟲入室鳴叫。《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⑼雙金:一對金盃。環佩:環形的佩玉。委金酬佩,是指柳婁二人唱和應答。

⑽離憂:離人之憂。

  白話譯文

寓居寺院擋不住思鄉的感情,瀟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綿綿。

病臥寺廟卻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國常在你夢裏綿延。

體悟大道而喜愛“知止不殆”的嘉訓,遺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殘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巖,虛掩門扉等候秋蟲入室長鳴。

承蒙厚愛,贈與我黃金一般貴重的詩作,欲酬雜佩,卻使我羞愧汗顏。

碧天雲霄,本沒有來去之路,就讓我寫下這首詩消除離人憂怨。

  賞析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見寄》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此詩爲酬贈婁圖南所作,寫於元和十年(815)秋。前二句奠定愁怨憂思的感情基調;三、四句剖析婁病的主要原因;五、六句爲詩人勸勉之句;七、八句,勾畫了一幅獨守殘月空壁、候蟲入室長鳴的清幽愁傷的楚地秋夜圖;最後四句既是勸慰之句,又是抒懷之言。全詩以“愁思”開頭,以“離憂”結尾,不僅是寫婁圖南的憂愁情懷,也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愁思”和“離憂”。

此詩的前二句就爲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愁怨憂思。婁圖南常年飄零在外,羈旅天涯,今又客居他鄉,難免不生愁緒。這一“思”一“愁”,既抒發了情感,又點明瞭婁的部分病因。三、四句“夢繞羽人丘”,進一步剖析婁病的主要原因。原來,婁整日魂牽夢繞的是如何入道,雖然被稱爲“居士”,也“將入道”,但終究還沒有入道,箇中滋味,常人很難了解,只有詩人深諳其中奧祕。詩的前四句,詩人不僅摹寫其狀,更主要的是通過婁病這一情形的描摹觀照婁的內心,爲下文勸勉婁圖南做了鋪墊。

詩的五、六句爲詩人勸勉之句。婁圖南甘於清貧,樂於求道,併爲入道孜孜以求,文才“傳詠都中”之名已喪失殆盡。要想找回“遺名”,詩人給他指出一條正確的途徑:“得自求”。兩句中一“憐”一“得”,表明了詩人鮮明的態度。詩人在《婁圖南秀才遊淮南將入道序》中指出:“(婁)爲處士,吾以爲非時也……以圖壽爲道,又非吾之所謂道也。”並針對婁圖南“以呼噓爲食,咀嚼爲神,無事爲閒,不死爲生”之道,發出激問:“……其於道何如也?”

“壁空殘月曙,門掩候蟲秋”兩句,勾畫了一幅獨守殘月空壁、候蟲入室長鳴的清幽愁傷的楚地秋夜圖:天上懸掛着彎彎殘月,透着星許亮光。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門虛掩,石壁空空,秋蟲“唧唧”。這裏有殘月的微光,秋蟲的長鳴,聲光俱見,情景交融。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愁腸百結、思緒綿綿。這兩句歷來被後來的詩人學者所推崇。

詩的最後四句既是勸慰之句,又是抒懷之言。作爲朋友,應禮尚往來。婁圖南“委以雙金”,詩人卻很難酬以雜佩。這當然是詩人的謙遜之辭。對婁一心只想羽人飛天,詩人鄭重指出:“碧霄無枉路”,意即無碧天雲霄的來去之路,求道的結果也只會是“徒此助離憂”,奉勸婁不要繼續迷戀於入道,應清醒過來,奉行“君子之道”。

全詩以“愁思”開頭,以“離憂”結尾。從表面上看,詩人是寫婁圖南的憂愁情懷。其實只要聯繫柳宗元貶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難發現,詩人也是在抒寫自己的“愁思”、“離憂”。

《月》全詩翻譯賞析3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這兩句是說,江水不瞭解我客居思歸的心情,悽切的浪濤聲,反而觸發起我孤獨失意的苦悶情緒。本是聽者感受特殊,卻怪“新灘莫悟”,曲折有致,“悟”字用得十分傳神,使情思更爲婉轉曲折,意境絕妙。樂景哀情作者埋怨新灘不解人意,新灘漲水就像午夜檐間風雨的淒涼之聲,寫出自己思鄉之情濃重,不能歸鄉的無奈。

出自李商隱《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①遊人:指詩人自己。

②風檐夜雨:形容江邊浪濤聲的悽切。

  譯文

二月二日這一天春遊到江上,

春風和暢陽光送暖樂曲悠揚。

花蕊如須柳芽如眼婀娜多姿,

紫蝶黃蜂盤旋飛舞情意更長。

客居萬里之外常思迴歸故里,

柳伶鄭處供職已有三年時光。

江上的新灘不理解我的心意,

風吹雨打屋檐似的嘩嘩作響。

  賞析

《二月二日》是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創作於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詩歌以描寫江間春色,反襯自己悽苦的身世。

這首詩前邊寫自然景物賞心悅目的“美”,後邊寫自己失意後悽苦不堪的“愁”,情景緊密結合,成爲一個統一體。詩人要寫離愁,卻偏偏把景物寫得很美。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濃。詩中以樂境反襯愁思,取得了異樣的藝術效果。

詩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點明踏青節江上春遊。次句“東風日暖聞吹笙 ”,寫江行遊春的最初感覺和印象。和煦的東風,溫暖的旭日,都散發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聲,也似乎帶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溼,天寒吹久則聲澀不揚,須以微火香料暖笙。東風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聲清了。“聞吹笙”和“東風日暖”分別從聽覺和感覺寫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處是暖洋洋的春意。

頷聯“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寫江上春色。如果說首聯還是描寫剛接觸外界事物時一種自然的感受,這一聯則是有意尋春、賞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見的事物,是春天生命與活力的標誌,紅(花)、綠(柳)、黃、紫,更寫出了春天絢爛色彩。但這一聯不僅抒寫詩人對美麗春色的流連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觸動的傷感。“無賴”即“ 無心”,與“有情”相對。花、柳是沒有人的感覺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規律行事,春天來了,便吐蕊、長葉,在東風旭日中顯示出生命的活力,散發着春天的氣息,而不顧人的悲歡哀樂,故源“無賴 ”。蜂、蝶是有生命的動物,春到人間,穿花繞柳,翩翩飛舞,像是滿懷喜悅宣告着春天的來臨,故說“有情 ”。然而,不管是無心的花柳,還是有情的蜂蝶,它們作爲春色的標誌,生命活力的象徵,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詩人形成鮮明對照。細味“各”字、“俱”字,不難發覺其中透露出的隱痛。詩人寫江間春色,寫物遂其情,正是爲了要反襯出自己的沉淪身世與悽苦心境。何焯說:“前半逼出憶歸,如此濃至,卻使人不覺 ”。這“不覺”正是詩的蘊藉處。

頸聯“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轉寫長期寄幕思歸。元亮井,用陶淵明(字元亮 )《歸園田居》:“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亞夫營,用周亞夫屯兵細柳營事,暗寓幕主的柳姓。雖用典,卻像隨手拈來,信口道出。他曾說自己“無文通半頃之田,乏元亮數間之屋”,可見詩人連歸隱躬耕的起碼物質條件也沒有。“萬里”、“三年”,表面上是寫空間的懸隔,時間的漫長,實際上正是抒寫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無奈。對照着“三年已制思鄉淚,更入新年恐不禁”(《寫意》)、“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爲離人照屋樑”(《初起》)等詩句,不難感到“三年從事亞夫營”之中所蘊含的羈泊天涯的痛苦。

末聯“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寫新灘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漲,新灘流水在一般遊春者聽來,自然是歡暢悅耳的春之歌;但在思歸不得的天涯羈旅的作者耳中,卻像是午夜檐間風雨的淒涼之聲,不斷撩動着自己的羈愁,所以發出“新灘莫悟遊人意”的嗟嘆。本是作者主觀感情作怪,卻說“新灘莫悟”,曲折有致。

李商隱許多抒寫身世之悲的詩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筆調,綺麗精工的語言,着意渲染出一種迷濛悲悽的環境氣氛。這首詩卻以樂境寫哀思,以美麗的春色反襯自己悽苦的身世,以輕快流走的筆調抒發抑塞不舒的情懷,以清空如話的語言表現宛轉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藝術效果。

《月》全詩翻譯賞析4

以韓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昔日的恥辱和飄零身世告別;在高樓之上對着明月,和少年知音縱情歌唱,以期共勉。詩句用典寄託懷抱,把寫景敘事融爲一體,因景見情,含蓄雋永,字裏行間透露出一股豪氣和不平之鳴。

出自溫庭筠《贈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註釋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鄉。忽遇友人本當高興,由於彼此失意,故覺頗多苦恨。

②“秋風”句:在秋風簫瑟的時節,詩人與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別,自然流露出無限離愁與別恨,給人以極深的藝術感染。“葉下,指秋風吹得樹葉紛紛落下,藉以渲染客恨。

③淮陰市:市,商業交換場所,古稱“市”,碑立於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後在高樓對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壯志告勉,表達豪放不羈的情懷。

參考譯文

漂泊江湖偶爾相逢客恨實在多,黃葉紛紛落下洞庭湖水波連波。

深夜暢飲即將作別淮陰的街市,月照高樓我們引吭高唱離別歌。

賞析

《贈少年》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詩人與一少年相逢又相別的場面,表達了無限的離恨別情,抒發了深沉的豪情壯懷。

作品大意寫浪跡江湖的詩人,在秋風蕭瑟的時節與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會,隨即就分手了。詩人選擇相逢又相別的瞬間場面來表現“客恨”,自然地流露出無限的離恨別情,給人以頗深的藝術感染。

詩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這首小詩是借客遊抒寫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遊他鄉,忽遇友人,本當使人高興,但由於彼此同有淪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覺頗多苦恨。尤其在這金風起浪、落葉蕭蕭的秋天,更容易觸動遊子的愁腸了。“秋風葉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描繪南方蕭索的秋色,藉以渲染“客恨”,並非實指。和下文的“夜別淮陰市”一樣,都是借意。

詩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還比較含蓄。後半借酒消愁,意思就顯露得多了。“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淮陰市”,固然點出話別地點,但主要用意還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這裏是暗用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韓信年少未得志時,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貽笑於淮陰一市。而後來卻征戰沙場,成爲西漢百萬軍中的統帥。溫庭筠也是才華出衆,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終不爲世用,只落得身世飄零,頗似少年韓信。故“酒酣夜別淮陰市”句,正寓有以韓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恥辱告別之意。所以最後在高樓對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壯志共勉,正表達了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

這首詩善於用典寄託懷抱,且不着痕跡,自然地與寫景敘事融爲一體,因景見情,含蓄雋永。暗用韓信故事來自述懷抱之後,便引出“月照高樓一曲歌”的壯志豪情。“月照高樓”明寫分別地點,是景語,也是情語。四個字點染了高歌而別的背景,展現着一種壯麗明朗的景色。它不同於“月上柳梢”的纏綿,也有別於“曉風殘月”的悲涼,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調相吻合,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豪氣。這正是詩人壯志情懷的寫照。詩貴有真情。溫庭筠多纖麗藻飾之作,而此篇卻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獨標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月》全詩翻譯賞析5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譯文】 薄雲四處飄散還不見銀河,清風吹開雲霧月光放清波。

【出自】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 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 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 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 海氣溼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 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 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 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 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 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註釋

⑴纖雲:微雲。河:銀河。

⑵月舒波:月光四射。

⑶屬(zhǔ):勸酒。

⑷洞庭:洞庭湖。九疑: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

⑸猩:猩猩。鼯(wú):鼠類的一種。

⑹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⑺藥:指蠱毒。南方人喜將多種毒蟲放在一起飼養,使之互相吞噬,最後剩下的毒蟲叫做蠱,製成藥後可殺人。

⑻海氣:卑溼的空氣。蟄:潛伏。

⑼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憲忠。登:進用。夔皋:夔和皋陶,傳說是舜的兩位賢臣。

⑽赦書:皇帝發佈的`大赦令。

⑾大辟:死刑。除死:免去死刑。

⑿遷者:貶謫的官吏。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⒀瑕:玉石的雜質。班:臣子上朝時排的行列。

⒁州家:刺史。申名:上報名字。使家:觀察使。抑:壓制。

⒂坎軻:這裏指命運不好。荊蠻:今湖北江陵。

⒃判司:唐時對州郡諸曹參軍的總稱。

⒄捶楚:棒杖一類的刑具。

⒅上道:上路回京。

⒆天路:指進身於朝廷的道路。幽險:幽昧險礙。

⒇殊科:不一樣,不同類。

譯文:

薄雲四處飄散還不見銀河,清風吹開雲霧月光放清波。

沙灘裏水平波息聲影消失,斟杯美酒相勸請你唱支歌。

你的歌聲酸楚歌辭也悲苦,沒有聽完熱淚就紛紛下落。

洞庭湖水連天九疑山高峻,湖中的蛟龍出沒猩鼯哀號。

九死一生到達這被貶官所,默默地幽居遠地好像潛逃。

下牀怕蛇咬吃飯又怕毒藥,潮氣與毒氣相雜到處腥臊。

昨日州衙前忽然擂動大鼓,新皇繼位要舉用夔和皋陶。

大赦文書一日萬里傳四方,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被貶謫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除朝中奸佞。

刺史提名赦免觀察使扣壓,命運坎坷只能夠遷調荒漠。

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捱打有苦向誰說。

一起被貶謫的大都已回京,進身朝廷之路比登天難攀。

你的歌聲暫且停止聽我唱,我的歌聲和你絕不是同科。

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歸怨其他,

有酒不飲怎對得天上明月?

創作背景

這篇七古,唐永貞元年(805年)中秋寫於郴州,題中的張功曹,即張署。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與張署皆任監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進言,極論宮市之弊,韓被貶爲陽山(廣東陽山)縣令,張被貶爲臨武(湖南臨武)縣令。貞元廿一年(805年)正月,順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憲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兩次大赦由於有人從中作梗,他們均未能調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後,韓愈便借中秋月圓之夜,寫下這首詩,並贈給遭遇相同的張署。

  賞析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脫疏放,別具一格。

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爲“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爲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爲主,把“君歌”作爲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幹。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說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敘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牀”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溼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寫到這裏,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嘆:“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鬱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說,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由悲傷轉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說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說,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悅,又由喜悅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說,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後照應,輕靈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