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課堂實錄

(板書:我聽見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這個句子,缺少了什麼?

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標點!

師:這裏加何標點最爲恰當?爲什麼?

(生疑惑,但衆說紛紜)

生1:句號。因爲這是一個完整的陳述句。

師:似乎很有道理,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2:歎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嘆句。

(底下學生誰也不服,引起爭辯)

師:不要着急,我們到文章中找到這個句子。

(生髮現文中答案是歎號)(部分學生仍然不肯接受)

師:讓我們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考慮,探究一下用歎號的原因。

(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希望從中找到答案,片刻開始舉手發言)

生3:老師,我發現這是小亨利在爬懸崖過程中,進退兩難之際的心理活動。

師:看出了句子出現時人物的處境,哪個同學能深入談談當時亨利的心理狀態?

生4:“我”當時已在啜泣,又恐懼又疲乏。

生5:還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師:可能當時有人在,情況還會不大一樣,同學們能不能結合當時的環境談談。

生6:那時開始暮色四合,周圍變得蒼茫、昏暗,又非常寂靜。

師:說得多好呀,在這個時候“我聽到傑利和父親的聲音的感受會是什麼樣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動。

師(滿懷激情):這種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個落水者,他在絕望之中看見了遠處漸漸駛近的一條般,肯定會衝口而出:船!此時該不該用歎號?

生(恍然大悟):該!

師:通過對一個小小的感嘆號的分析,我們捕捉到了那麼多的信息,今天老師就是要教給大家這種於細微處見精神的讀書方法。接下來,我們還是從感嘆號入手,看看這些感嘆號背後都隱藏着什麼深意?

生8:我找到一處感嘆號“嗨,我們現在就去吧!”這裏用歎號是因爲,同伴們在號召傑利一起去爬懸崖,是一個祈使句。

師:說得挺有道理,還能想得更深嗎?

生9:對小夥伴們來說,爬懸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

師:你的意見是這處標點不僅僅是一種呼喚,也反映了說話者當時的心理活動是嗎?

(生點頭)

其它同學能不能設想一下聽話者當時的心態?

生10:我想聽到這句話的人肯定驚心動魄。

師:爲什麼?

生10:課文第四節寫着,“我”小時候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母親也時時告誡“我”不要去冒險。聽到小夥伴們的挑釁當然心驚肉跳。

師(帶頭鼓掌):非常精彩,看來同學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這樣吧,我們小組合作起來,去找另外用感嘆號的地方,按剛纔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時交流。

(生自覺分組,熱烈討論)

師:我看大部分小組都已準備妥當,現在能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了嗎?

生11:老師,我代我們小組的同學說說那句“來呀!”的理解。這是好朋友傑利對我的鼓勵,也是一種激將法。讓“我”不要做膽小鬼。

師:言下之意?

生11:你不來就是膽小鬼。

(其它同學會意一笑)

生12:我說那句“我來了!”面對他們的挑釁,“我”下了決心,似乎宣稱“我不是膽小鬼,雖然體弱多病,但還是很要強的。

師:這個性格也促使我後來戰勝因難,爬下了懸崖,對嗎?還剩最後一處了,哪一小組的同學來?

生13:我們都覺得這個“再見!”跟平時的招呼沒什麼區別,因此沒什麼好說的。

師:是這樣的嗎?提示一下,你們看這裏主要從誰的角度出發,用上歎號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後,幾個學生舉手發言)

生14:如果從聽者的角度出發,好象被人拋棄了,所以同伴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聽在心裏卻如雷貫耳。

師:我們把這兩個字置換一下,可以怎麼說?

生15:你一個人呆着吧!

生16:我們不管你了,你這膽小鬼!

(生鬨堂大笑)

生17:我補充一下小亨特當時不僅被拋棄了,還受到了嘲笑,諷刺。

師:當時我再也無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小夥伴們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再見”就離我而去了,以致我又驚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親傑利出現爲止,這段時間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後來又是怎樣走出困境的呢?

(板書: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親的指引下。

師:能再說得具體點嗎?

生18:父親對我說“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着我電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師:剛纔這位同學把父親的一長段話念給大家聽了,能不能概括一點說?

生19:父親指點我最科學、最可行的方法!

師:概括得很精當,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過父親剛看到我時說的那句話:“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這句話給你什麼感覺?

生20:似乎與當時的場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兒子身處險境肯定會大呼小叫的,不可能這麼平靜,但這位父親那麼平靜而且還說些無關緊要的話,真是不可思議。

(一語既出,衆人譁然)

師:說得很有道理嘛,難道你們還有其它意見?

生21:我認爲剛纔那位同學的理解不正確,當時父親如果大呼小叫的話,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會增添“我”的恐懼。說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話,也是爲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於消除恐懼。

生22:而且從文章看,這位父親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勵我,讓我憑自已的力量戰勝困難。

師(順着此生的話鋒):結果我不但順利地從懸崖上下來了,而且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學們,什麼時候你會說“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過努力,戰勝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之後。

師:如果父親當時不是讓“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來的話,“我”會有這麼大的收穫嗎?

生:不會。

師:通過對父親看似十分平常的語言、動作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位父親確實十分難得。如果不去細細品味的話就很有可能突略這點。這裏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除了先前分析過的標點之外,其實作者的很多語言都值得我們好好賞析。你們還能試着舉出幾例嗎?

(生埋頭看書,思考)

生24:老師我發現這裏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經不單單是傷心了。

師:那還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懸崖之後的喜極而泣。

生25:他被小夥伴們拋棄了,看到父親好像要傾訴自已的委屈。

師:歷險的`餘悸,被拋棄的委屈,脫險後的欣悅,當然還有對父親的感激。開的頭不錯嘛。繼續。

生26:這裏的心理活動很真實。剛開始“我下不來”是完全沒有信心的,接着“似乎能辦到”再到“頓時有了信心”,最後是信心大增。

師:什麼東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動有層次的變化呢?

生26:“我”的處境變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漸地發生着變化。

師:還有另外的地方嗎?

(生默不作聲)

師(提示):你們看這個“似乎”反映了人物當時怎樣的心態?

生27:不敢確定,躍躍欲試,小心翼翼。

師:“我”經歷了這件事後,得到的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讓我們從課文中找到相應語句。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最後一段告訴我們什麼?

生28:我們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於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難, 不要畏難怯步,而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來,而後,會有戰勝困難的快樂

師:一個小小的感嘆號,一個“似乎”,一個“啜泣”已經夠我們咀嚼、品味許久了,其實生活中許許多多小事如果你細細去想的話,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學會從生活小事中領悟道理的本領。這篇文章作者仔細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他從爬懸崖這樣一件小事,告訴我們要勇於面對困難,踏踏實實克服困難的道理,採用的是什麼寫作手法?

生29:以小見大。

師:不錯,這種以小見大,以事寓理,對作者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於細微之處見精神“的寫作手法。

課文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裏,同學們不妨回憶一下,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誰還說過類似的話?

生(齊背):樑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爲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爲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師:作者在57年前學到的這個經驗令他終身難忘,對我們同學來說肯定也是受益非淺。但同學們能否再進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除了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精神之外,還需要些什麼?

今天就把這個問題作爲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完成,寫在課堂練筆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