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美術三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課 魔幻的顏色

教學目標:

人教版國小美術三年級上冊教案

1、認識三原色。

2、觀察兩個原色調和之後產生的色彩變化,說出由兩原色調出的第三個顏色(間色)

3、能夠調出預想的色彩,並用它們塗抹成一幅繪畫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三原色調出三個間色

2、能否分別說出三個間色分別是由那兩個原色調出來的。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水彩畫工具,色彩卡片,圖片,範作。

教學過程:

  一、 引導階段

因爲三年級的學生對水彩顏色接觸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導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顏色。

1、師:同學們。你們用過水彩嗎?誰能說說水彩顏料有什作用? 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回答

2、師:水彩不但能幫我們畫畫,還能幫我們和更多的顏色交朋友呢!

  二、 發展階段

1、認識三原色:

a. 出示定義。

問:在這麼多顏色當申,怎麼樣的顏色稱爲原色?哪幾種顏色是原色?請大家先記住這麼一句話:不能由其他顏色調合成的顏色叫原色。(師貼出定義)。

b.觀看電腦課件。

師:哪幾種顏色不能由其他顏色調合成?下面大家來看一組畫面。聽聽顏色自己的聲音。(師擊鍵,播放設計製作好的電腦課件,一段擬人卡通畫面)。師:看了動畫鏡頭,知道幾種什麼色在說話?

(讓學生回答,說出紅、黃、藍。)

師:這三種色都說了句什麼?

(不能由別的顏色調合成)

c. 得出定義:我們知道,不能由別的顏色調合成的顏色是原色,紅、黃、藍不能由別的顏色調合成,那麼,紅、黃、藍就是原色。因爲是三種顏色,所以我們稱它們爲三原色。

2、認識三間色:

a.觀看幻燈,讓學生觀察三原色相加能否變化出別的顏色。

b.演示色輪,出示三色輪,分析三原色相加變化哪三種顏色。

問:色圈紅色和黃色重疊的部分是什麼色?

色圈黃色和藍色重疊的部分是什麼色?

色圈藍色和紅色重疊的部分是什麼色?

(讓學生細緻觀察後回答。)

小結:用色塊表示。

紅+黃=橙

黃+藍=綠

藍+紅=紫

d.做實驗: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三個公式。

師演示:爲了證實三原色相加是否產生了橙、綠、紫,先從紅、黃兩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滲合,大家看看滲合後變成什麼色?(師邊說邊做)。生:橙色。

讓學生上臺繼續進行黃、藍相加,藍、紅相加,分別變爲綠和紫的色水實驗。

師小結:通過色水實驗,我們進一步證實了這三個公式是正確的。說明了三原色相加會產生新的顏色橙、綠、紫。

e. 得出定義。

師:通過剛纔的講解、實驗。我們發現這三種色裏面,不管哪」種色,都是由兩種原色相加產生的。根據這點,我們也給間色下定義。

生:(答)

師貼出間色定義 (用兩種原色調合成的顏色叫間色)。

3、做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這個遊戲是這樣:黑板上三個公式,每個公式都少了一、兩種顏色。

師把這三個公式上少了的顏色,以"擊鼓傳色"的'形式在同學間傳開,鼓聲停止時色塊穩誰芋另、";那位同學就把手中的色塊放在黑板上三個公式申適當位置。

老師擊鼓,爲了公平可讓同學用紅領巾矇住眼晴。

同學傳色,師生共同做這補色遊戲。在玩申學,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4、師示範三原色調配三間色,,

師在預先繪製好的一色環圖上演示三間色的調配過程,邊調邊填。在色環上先填上三原色,在兩原色之間再依次填上三間色。

  三、 課堂練習

1、用圓、方、三角形等幾何圖形,自·己·譯計排列組合,形成新圖形,分別用三原色和三間色進行填色練習。

2、作業要求:

可自己設計圖形填色。

調色時注意水份的掌握。

平塗着色。

3、學生作業,教師巡視指導。

4、講評作業。

  四、 看錄像結束教學

1、看課本第P11。

師: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原色、間色的定義,也知道了哪幾種色是三原色,哪幾種色是主間色,我們還應該懂得三原色、三間色在日常生活申處處可見。如課本中:紅色的蘋果,黃色的香蕉,藍色的有海永、天空,綠色的荷葉、小草、樹葉等。

2、看錄像。

師:大家一起來觀看一組錄像,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見到原色、間色,師播放,生看。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看了剛纔的錄像。我們更應該熱愛生活,用自己的畫筆描繪美麗的人生。

  五、收拾與整理

  六、課後拓展

在課堂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做以下練習:繪出七色彩虹,繪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覺,表達心情,天氣,味道??

  第二課 萬花筒

教學目標:

1、瞭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並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類似於萬花筒的圖案。

3、試着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複製”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能否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一些有萬花筒圖案的圖片,中心對稱的圖案。示範用的彩色紙,剪刀,繪畫筆。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引導階段

1、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後討論:萬花筒裏的“花”有什麼特點?

2、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

3、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

4、其中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餘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並且圍繞一箇中心點對稱。

  二、發展階段

1、我們要創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製作其餘五個“鏡子裏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2、然後思考用什麼方法使圖案對稱。(將紙疊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來畫??)

3、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再一次觀察萬花筒,將其中認爲最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並且將它表現出來。

三、收拾與整理

學生應該已經習慣將剪下的紙屑放在紙簍中。那麼結束時只要再檢查一下週圍是否有紙屑就可以了

  四、課後拓展

在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面,海鷗無數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建議學生試着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圖案的形狀,表現它的繽紛。試着做一個萬花筒。

(第2課時)

一、複習就知識

二、學習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萬花筒”的美麗圖案

  四、學生練習

學生做作業,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及時輔導、糾正。

  五、小結

學生展示作品,師生一起評說各幅作品設計巧妙的地方。

第三課 大人國與小人國

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纔可以體現出來的。

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製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重難點:

1、能否用對比的方法,來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來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現方法是否有創意。

3、構圖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歡的色彩組合。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一些玩具汽車、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與這些物品大小較匹配的景物圖片。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引導階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圖表現立體的大人國或小人國。)

1、同學們,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國與小人國的故事嗎?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會創作出更多的奇蹟。

請同學欣賞課件:《大人國與小人國》

2、提出問題:

(1)你們認爲格列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2)你們想知道格列佛曾經有過哪些奇遇嗎?

(3)格列佛認爲戰爭不是好事。爲了阻止小人國與鄰國之間的戰爭,他用繩子將鄰國的戰船紮在一起,不讓他們航行。

(4)漸漸地,小人國的人們和格列佛成爲了好朋友,有些人還敢在格列佛的頭髮裏玩捉迷藏的遊戲呢。

二、新授階段

1、 觀察、思考、感受:

a:出示幾組大與小比較的課件:讓學生說說你會有什麼感覺。

b:出示課件:有一個男孩還有一個女孩。想一想怎樣將其中的女孩變成巨人?互相說一說,巨人的哪些動態適合用橫構圖表現?哪些動態適合用豎構圖表現?

三、發展階段

1、 出示課件:假如你是一個巨人,遇到以下情況怎麼幫助小朋友解決?

(以小組合作方式討論)

(1)朋友們到一個神祕的大森林裏去旅行,會遇到哪些困難?險境?假如你是巨人,你會怎麼幫助他們?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節日裏,你會爲小朋友們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個巨人,你還有哪些辦法能使我們的地球變得和平、安寧、清潔和美麗呢? (請把你的想法與同學共享,看看誰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賞同齡人的作品,瞭解不同的表現方法,體驗在《大人國與小人國》裏的快樂。

2、課堂練習:

通過以上的欣賞與瞭解,如何結合自己想象與感受,把你編的大人國與小人國的故事畫成一幅畫,畫完後講給同學聽。

3、小結:

4、 展示、評價、延伸:

各組選出有特色的作品貼到黑板上,互相欣賞、互相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感受,教師及

時評價,給予肯定。

四、課後拓展

課後根據自己的喜愛用泥塑等形式來表現這一主題,把小的東西放大或把大的東西縮小。

(第2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課堂教學

1、讓學生把上節課的作業拿出來和課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討論:找找作業的繪畫方法及步驟要點,在討論交流中明確學習任務。

2、出示教學範圖,用欣賞的方式複習構圖知識:

①要有主題,有情節。

②畫面要飽滿、豐富。

三、學生練習

學生做作業,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及時輔導、糾正。

四、小結

學生展示作品,師生一起評說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課前前後後

教學目標:

1、通過回憶,觀察與比較,能夠概括出“同樣大小的物體會顯現近大遠小的現象”這一規律。

2、能夠運用“近大遠小”的規律,繪畫或拼貼一幅表現物體的前後關係的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能否例舉“近大遠小”的現象。

2、能否用“近大遠小”這一規律來表現前後關係。

3、畫面是否表現出了物體的前後關係。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學具: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交流課前觀察的結果。

2、教師同時出示相應的圖片,影像資料等。說說這些景物都有些什麼規律?舉例說明。

二、發展階段

1、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以往的繪畫中,你是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前後關係的?

學生1:把一樣物體放在另一樣物體的後面,就產生前後的感覺。

學生2:物體通過逐漸縮小尺寸,也會產生前後的感覺。

2、教師小結:知道了“近大遠小”的規律後,說說你準備如何用它來表現景物前後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

3、教師可以爲學生的作業指定一個主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後自主命題,並選擇一種作業形式(繪畫,拼貼,或兩者結合)。

4、繪畫之前可以與學生探討一下繪畫順序:先畫什麼比較合理?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優秀作業點評

四、收拾與整理

要讓學生養成將剪下來的廢紙屑隨手放進紙簍的習慣,這樣課後的收拾與整理就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