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賞析題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爲西周初年,本文爲詩經兩首賞析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詩經兩首賞析題

關雎《詩經》

1、統領全詩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詩中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7.這首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愛情(對美滿生活,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8.詩中有許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疊句,這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詩歌節奏感和音樂美(1分)

1.詩中寫河洲的水鳥,寫採摘荇菜,起什麼作用? 引起後文(或:起興作用)

2.詩中描寫感情波瀾的詩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3.談談你對“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她,把她當成知音、知己,和她相親相愛。

1、 對下列詩句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運用比喻手法,說明淑女、君子在河灘幽會,營造一種幽靜的氛圍。

B、“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兩句反覆使用,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以行動來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戀,十分生動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別指醒來和睡着,可見君子思戀之苦。

2、本詩所表現的內容是由愛情引起的相思之苦,運用的藝術手法是比興手法

3、結合你平常所學,談談你對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養的人 美麗善良純潔的女子

4、 詩中被後人常引用的名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詩經》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

A、《蒹葭》選自《詩經·大雅》,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詩。(選自《詩經·秦風》,詩經裏的民歌屬於“風”。)

B、全詩重章反覆,一意化爲三疊,具有音樂美,用韻先響後喑,先揚後抑,餘音繞樑,極具感染力。

C、全詩三章,每章八句,詩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體現出來。

D、本詩的每章都是先寫秋景,寫心上人路遠難尋。結尾卻用“伊人”一轉,似乎“她”就在面前,這裏寫的是一種想象。

2.思考:本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特點?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又起到什麼作用?

悽清而蒼涼的秋景 襯托人物內心的空虛惆悵之情

3、 詩中用反覆吟詠的形式創造可望不可及的虛幻意境;蘊涵熾烈相識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對全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第一章起兩句寫秋天的景象。這是從懷念者眼中寫出:他的眼前是一片無邊無際的青蒼蒼的蘆葦,早晨的露水已經成霜,於是引起了他對伊人的懷念。

B、“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實寫之詞,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尋。

C、第二章第三章均爲八句,所寫的內容幾乎與第一章完全一樣,但是感情均與前一章進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變化。

D、全詩一唱三嘆,委婉深入,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懷念之情。

1、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D )

A 全詩分爲三章,每章前兩句以悽清冷漠的景緻起興,形成一種沉鬱悲涼的氛圍,同時又暗寓了時間的推移。後六句描寫訪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說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境,彷彿置身於州島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詩人訪求的對象,是美的化身,在詩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猶如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這首詩描寫了“伊人”生活的環境和詩人在不同時間不懈地尋找“伊人”的過程,因此,從詩的內容看,它應是一首敘事詩。

2、“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景物描寫,既點明瞭地點和景物,又點明瞭時節,渲染了一種蒼涼幽渺的氛圍和色調。

10、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 分)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蕭瑟、悽清(或冷寂、蕭索、淒涼)的晚秋畫面。

11、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2 分)

對美好愛情(戀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嚮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疊唱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2分)

全詩三章,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旋律優美(1 分),而且還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1)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寫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這是《詩經》中常見的什麼手法?有何作用?

答:

(2)爲了見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動?由此你看出他的什麼性格特徵?

答:

(3)意中人的蹤跡飄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詩歌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

(1)①託物起興(比興手法)。②描寫深秋的景色,渲染悽清的氣氛,爲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設置背景。

(2)①他不顧霜露濃重,路途險阻、漫長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尋找意中人。②不怕艱難險阻,勇於追求愛情,感情執着專一。

(3)營造了飄渺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與蒼蒼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諧調,把主人公迷茫而傷感的情思襯托得生動感人

23.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個詩節的首句反覆詠歎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狀態,突出景物特點,渲染氣氛。

B.“白露爲霜”句是寫黃昏白露凝結爲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寫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個詩節的第六句互爲補充,分別從漫長、崎嶇、曲折三個角度表現道路的艱難阻隔。

D.三個詩節的最後一句,是寫意中人所處位置的變換:從水中央到岸邊,再到水中沙灘。

2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組成一幅清秋晨景圖,並籠罩着一種悽清的.氣氛。

B.古詩中,“水”意象是離愁的載體,因而“秋水”意象既實指自然景觀,又特指主人公悽婉惆悵的情感。

C.該詩所描繪的是秋季的景色,體現出寥廓悽清的特點。通過該特點襯托出主人公因熱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心情。

D.“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兩句在三個詩節中的重複,表現出主人公對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鍥而不捨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難而上的決心。

參考答案:

23.B 24.D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 )(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題:

⑴《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有305 篇,包括風、雅、頌三部分。

⑵《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爲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採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⑶統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裏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D、“鐘鼓樂之”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裏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採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着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周南》。

二、簡答

1、《詩經》中,常常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大都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請從課文中找出例子,並體會其作用。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爲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2、閱讀《蒹葭》一詩,想想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簡要分析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上沾滿霜露的景象,這一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悽婉感情的流露。

這首詩還描寫了河邊道路漫長險阻、地勢越來越高、迂迴盤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對意中人愛情的真摯和執著的追求。

3、比較《關雌》和《蒹葭》在寫法上的異同。

《關雌》着重於敘事,而《蒹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蒹葭》比《關雌》的情感韻味更濃郁些。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雌》“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