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我講授了《我的家鄉在哪裏》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自己的家鄉,知道了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由於本課時涉及面很廣,蘊含着大量的社會歷史信息,所以,教師能借助教材、相關圖片、視頻、網頁及課件,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的社會文化歷史內容,梳理清楚生活和歷史之間的聯繫及發展脈絡,進而形成較爲明確的歷史觀,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理解和看待一個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歷程。

教師能做到學生的興趣點與問題緊密聯繫。讓學生找資料、說感受,積極引導進行思考和分析,學會在事物的聯繫與發展、傳統與變遷中認識和判斷生活和歷史的關係。

生活就是學習。一位外國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到,我忘記了;我看到,我記住了;我動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師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反映了兒童的需要,貼近兒童的生活,能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本案例還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爲目的。教師堅持“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資源的原則。實施“學生已有的經驗“、”夥伴間的合作分享”、“家長提供的信息”、“課堂生成的現象”、“街頭現成的場景”……”等都成爲了促進孩子學習、幫助孩子成功學習的資源。做到臺上臺下、校外校內互動起來了。

在這課時裏,透過服飾看社會,感受服飾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是本單元《追根尋源》的主題,是新思品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性”教學原則,也是本課例的一大亮點。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首先我要感謝上級領導和本學科老師不辭辛苦頂風冒雨來到我們香安國小交流研討。《品德與社會》新教材力圖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個主題中,利用多媒體根據教材呈現了一組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場景:吃早餐;上學路上;乘公共汽車;進校;到商店買學習用品;回家看電視。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尋找爲我們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業的人們,特別介入了剛剛過後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一幕幕感人的場面,從而讓學生的道德體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教材有一句話:“我們來觀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爲我們服務。”我就是根據提示話,假設想象暴風雪那天要是沒有環衛工人、沒有警察叔叔,這時我們的城市會怎麼樣?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什麼變化?緊密地開發了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他們體會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與他人的一種內在聯繫,從我們離不開他們的服務入手,感受人與人共生共存的關係。回到主題: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關鍵詞“需要”,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讓學生髮現相關的人,更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們知道,“需要”是一種體驗過程,在學生的體驗培養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維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豐富。我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人們的服務是他們所需要的。課前我拍攝的一組照片,目的是讓學生們發現我們學校收發室的 劉 老師,食堂的叔叔、阿姨,還有打掃衛生的阿姨爲我們工作的場景,可能孩子們每天都他們交流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通過課堂教學的體驗,孩子們清楚地感受到由於他們的辛勤工作爲學校和大家創建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們再遇到他們時就能很尊重他們的勞動,這樣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就能夠凸顯出來了。無論是什麼課,總會留有遺憾和不足的,在多媒體軟件應用的連貫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練,今後我會更加註意,課件中的播放順序應由近及遠,靈活選擇教學行爲。

希望今後,我能夠和更多的品社教師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個人專業化的發展,爲更多的學生服務!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溝通心靈的橋樑,也是素質養成的動因。而情感的培育依賴於感悟,依賴於一種對情感的感知方式。人在社會實踐中,總能引起生理心理層面的一些變化,這就是一種體驗。體驗是置身其中的心靈感受。在《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成長記錄冊》這一單元中,針對即將畢業學生的心理狀況,設計了《我的這6年》課堂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用回顧去喚醒愛,用反思去體驗愛,用寄語去點燃愛,用傾訴去表達愛,使師生間、同窗間的愛得到昇華,更使品德課堂能夠促發道德體驗,令學生在啓發激勵之下,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爲將來升入中學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教學環節之一——愛的回顧

1、教學活動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我自己愛好攝影的優勢,將學生國小6年裏的學習生活和參加各項活動的照片製作成課件,通過多媒體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從入學到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逐漸成長,重溫昔日的幸福班級生活。

2、教學意圖

一張張熟悉、開心的笑臉,一幅幅難以忘懷的場景,不僅創設了教學情景,感染了學生,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歷,更激發了學生的真情實感和想要傾訴的慾望,加深對母校的感情。

3、教學反思

隨着學生熟悉的歌曲《我的驕傲》的響起,聽着老師動情地介紹回顧每一張照片,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長的片段,孩子們回想起六年來的點點滴滴,學生完全沉浸在回憶的思緒之中。此時此課,這一張張熟悉、開心的笑臉,一幅幅難以忘懷的場景勾起了他們的曾經,喚醒了他們的生活經歷。這一環節的回顧,平時精心積累的照片資料起到了1+1>2的作用。在這臨別之際,更加勾起孩子們準備分離的思緒,強烈地激發其愛老師、愛同學的感情。

二、教學環節之二——愛的反思

1、教學活動

課前,佈置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照片、獎狀、證書、作業本、成績冊、評語等,放到成長記錄袋中。課堂上學生交流工作紙童年大事簿。先小組內交流,後在全班展示。分享提綱是最難忘的童年往事,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穫。交流完畢後把工作紙及照片等放入成長記錄冊內。

2、教學意圖

引導學生採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回憶6年的學習生活,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回憶,體會成長的快樂,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能正確認識自己,學會反思,養成反思的習慣,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感受老師的培育之恩,深愛培育過自己的老師,更加珍惜彼此的情感。

3、教學反思

朝夕相處的同學通過這個機會圍坐在一起,談談這六年中最難忘的事以及感受,之前的一節品德課,要求大家把這六年來積累的值得紀念的東西帶回學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家庭的親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與家庭”中的第一個主題。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到父母和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激發對父母和長輩養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教育學生能夠以各種恰當的方式對父母和長輩表示感激;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知道應該尊敬、關心、孝敬父母長輩,知道感激父母和長輩,懂得怎樣去關愛家人。昨天,和邯山國小的孩子們一同感受了親情的魅力。在這節課中,我感受了自己的成長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寵愛,卻往往不能夠真正從心靈上體會這一份份關愛。如何喚起他們的愛心,培養他們愛的.情感呢?我就試圖在課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領學生進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動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們講述老師自己親身經歷的親情故事,激發他們也在回憶尋找他們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在課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創設親情氛圍的作用,但是學生在講述自己家庭的親情故事時,顯得仍然還是那麼表面,那麼蒼白。沒有更深一步的走進學生的內心。我覺得這裏面有老師的引導的經驗不足。例如:當一個孩子說自己過生日的時候,媽媽從外地趕回來給自己過生日時,我給予了肯定。但接着後面的幾個孩子還是停留在這樣的故事中時,我卻沒有成功地把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引導出去,所以在談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時,顯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與社會活動的源泉所在,脫離生活本體的課堂活動是沒有意義的。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本課設計中的幾個活動把學生的生活與課堂勾連起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例如:我課前發放了調查表,調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爲自己做了哪些事?從而聯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齡,體會家人這麼多年如一日爲我們無私的付出與奉獻。然後有開展了“親情大比拼”的活動,激活了學生心底曾經被忽視或漠視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了對父母的愛。活動從生活中來—真實,到生活中去—有效。當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絲線串聯起來,愛的光芒便溫暖了每一顆心靈。但是在“親情大比拼”活動中,有些學生對於父母的業餘愛好這幾個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課堂中只是關注到了學生對於父母的瞭解有多少,而忽略了這個詞本身的意思學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部分學生回答的不太準確。

最後,我設計了真情連線的活動,因爲德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然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爲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可見,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這就需要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拿出實際行動,來實現道德認識的"後延"。讓學生在這節課與家人進行一次“真情連線”。讓孩子在這節課中所感受到家人對自己關愛的感情,在連線的活動中抒發出來。而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經說明了一切。

曾經,有人這樣概括新課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課堂: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課堂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說,課堂還應該是真情盪漾的幸福的港灣。說實在的,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教材分析

《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的內容。通過第二單元的學習,學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育。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感激家長,體會家長的難處;儘量少給家長添麻煩,並做到“不會的事情學者做,家裏的事情幫着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對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責任感。

學情分析

現在,大多數家庭孩子少,他們在家長的呵護下成長,習慣了家長對他們的呵護和關心,覺得家長養育自己是應該的。體會不到父母的辛勞。這樣的傾向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驕縱、意志薄弱、依賴性較強、缺乏責任感的人。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們要及時教育學生,教會他們學會感激,增強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責任心 。

教學目標

感受父母生活的辛勞,明白自己有責任爲父母分擔一些事情;

情感目標:

體諒家長的難處,激起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行爲目標:

學會關心父母,儘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裏的事情幫着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關心父母,儘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裏的事情幫着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的良好習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爲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爲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說,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爲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於生活又以生活爲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品德課堂原本是個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了生活化是國小品德課程的首要特徵。品德課堂應源於生活,再現生活,最後必然要回歸生活。教學《規則在哪裏》之後,我反思如下:

一、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源於生活

兒童生活的現實性,決定了品德教學應該關注和反應兒童生活的真實性。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從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本冊中《規則在哪裏》課堂教學的第一層次就是尋找規則,在哪兒找?自然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按不同的生活場所,去找身邊和自己關係密切的規則,從而讓他們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規則”。“規則”是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有點空泛的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這節課怎麼切入?我以學生樂於參與的遊戲作切入點。讓他們從沒有規則的遊戲中尋找規則,感受規則的必要性。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生活體驗必然充滿整個課堂。

二、課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讓課堂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緊緊貼近學生的生活。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髮現規則,進而體會規則的作用,遵守學校規則,知道課堂課間活動應該怎樣做;遵守家庭生活規則,知道怎樣待人接物,與鄰里相處;遵守社會規則,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規。我在教學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去,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擴展他們的生活經驗。課堂中我們用社會的真實的生活來進行說教,如本節課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鮮活事例引進課堂,地震中桑棗中學按規則有序撤離,奧運期間北京市的交通狀況等。通過這些,打破了課堂教學、學校教育本身的侷限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生活化教學中的“生活”全部真實化。

三、課堂要關注學生的道德行爲,讓課堂走向生活

教育“迴歸生活”的課程意義還在於:要高於生活,要以未來的視角引領生活,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他們今後的生活。這樣,也就能使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他們自身而言是有意義的,是有助於他們現在和將來的生活的。課堂上我就用課堂規則來組織教學;整堂課結束後我用規則約束學生有序、文明下課……在整堂課中,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痕卻有着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但在心與心的愉快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說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羣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羣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說,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爲他們的關注對象,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羣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爲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羣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羣體。爲他們喝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回憶、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麼時候要說“謝謝”爲什麼要說“謝謝”以及表達謝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爲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後,要表示感謝。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謝謝,感悟謝謝,學會謝謝。

教學準備:

1.動畫片《拔蘿蔔》、教材圖片、歌曲《感謝你》《感恩的心》、詩歌《感謝》等。

2.學生準備卡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孩子們,今天老師能和你們一起上課,看到你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感覺非常快樂,你們快樂嗎?爲了感謝大家給我帶來的這份快樂,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動畫片《拔蘿蔔》,看的時候可要仔細點,看完以後還要幫助老爺爺呢!

播放動畫片《拔蘿蔔》,生欣賞。

師問: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麼多人幫助老爺爺拔出了蘿蔔,可老爺爺忘記對大家說什麼了?教師板書。

師:爲什麼要說謝謝呢?

師:那我們一起去告訴老爺爺吧!老爺爺,你應該對老奶奶、小孫女、小狗、小花貓、小老鼠(說聲謝謝)齊讀課題

二、回憶生活,說聲謝謝

活動一:回憶生活中的謝謝:

1.剛纔咱們送出了本節課的第一份感謝,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要說“謝謝”,你在生活中說過謝謝嗎?你在哪些情況下說聲謝謝,給大家講講你的故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板書:得到幫助)

2.剛纔,同學們都談到得到別人的幫助後應該說謝謝,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候,我們也應該說謝謝呢?(出示大屏幕圖片)你可以認真觀察大屏幕中的圖片,看看他們是誰,在幹什麼?爲什麼要對他們說謝謝,也可以結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觀察到、聽到和想到的說一說。先在小組交流,然後再彙報。

3.學生彙報。(接受別人的服務)(板書:接受服務)

4.師小結:是呀,這一聲輕輕的“謝謝”太神奇了,它使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份關愛,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們,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還有哪些你不認識的人在關心你、幫助你、默默地工作爲你提供服務呢!

出示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圖片。

師小結:

1.的確,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服務,他們的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請不要忘記對他們說聲謝謝。

2.是啊,我們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接受別人的服務後,都應該對他們說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活動二:你得到過感謝嗎?

1.我們經常送出自己的感謝,老師想知道,你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嗎?說說你幫助別人得到感謝的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2.我相信同學們做過很多幫助別人的事情,都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心裏感到很快樂,這讓我想到了兩句名言: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3.那有沒有你爲別人做了什麼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

4.學生彙報。師相機問:當時你有什麼感受?

5.師小結:生活中,有的人覺得爲別人做了好事說不說謝謝沒什麼,因爲他們很善良,很大度,,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他們可以稱得上是活雷鋒,是不求回報的。不過一句簡單的謝謝會使幫助你或爲你服務的人感到更加快樂,所以請不要忘記說聲謝謝。

有時,沒有來得及說出的感謝會讓人終生遺憾的,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個山裏孩子考上了大學,卻因家庭貧困上不了學,這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外地人給了他無私的援助。他想當面向恩人致謝,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這一心願,三年後,他專程按匯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沒想到恩人已在幾天前去世了,臨死前,還給他匯去了最後一筆助學款。

他後悔萬分,悔不該一拖再拖,使這句沒有說出口的“謝謝”成了自己精神上永遠的負擔。他含淚在紙上寫了一萬個“謝謝”,淚流滿面,跪在恩人的墳前,點燃了這一萬個謝謝。

6.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忘記說謝謝,是多麼遺憾呀!別人幫助了我,我一定會及時說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活動三:謝謝大行動

1.送出感謝:

①、師:這位同學的話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記說謝謝的時候,上課前,班主任老師把你們帶到多媒體教室,我還沒有對他說謝謝呢!

②、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幫助,現在我也要對他們說謝謝。

③、同學們,你們有沒忘記對別人說謝謝,你們想對誰說“謝謝” ?(生說)

說出了謝謝,心裏感覺怎樣?

④、師小結:說出了謝謝,心裏感到輕鬆愉快吧,我也有這樣的感覺,這一聲“謝謝”真是太神了,它能給人帶去感動和快樂。

2.現在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對於那些爲我們提供幫助或服務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製作一份感謝卡,送給你最想感謝的人,寫上你們最想說的話。

3.老師這裏有幾張我學生做的感謝卡,請同學們先看一看。

出示感謝卡,生讀,是適當指導感謝卡的製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圖畫,寫上你最想說的話,這樣你的感謝卡才更美觀。)

4.生製作感謝卡,課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師巡視。

5.展示感謝卡,(誰願意展示你的感謝卡,讀給大家聽一聽)

四人展示,師相機鼓勵

6.謝謝同學們真誠的話語,那麼除了送感謝卡,你還想通過哪些方式表達你的謝意呢?(寫信、去看望他們、給他們表演節目等)

五、總結生活,心存感謝

1.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才能使生活變的更和諧,更美好,讓我們一起學會感謝吧!請全體起立,跟老師一起朗讀《感謝你》

2.課件出示師生合作配樂朗誦詩歌《感謝你》

3.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感謝的話題是永恆的,今後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受,用誠摯的行動去感謝吧!

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說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痹。他們往往認爲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習以爲常,不以爲意。對父母都難說一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自己幫助(或服務)的人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瞭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爲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習慣的人,並以良好的文明行爲回報他人。

二、針對以上分析本節課我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五個活動:

(一)故事導入,引出“謝謝”;

(二)回憶生活,說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五)總結昇華,心存謝謝。

這些活動都是在深入瞭解學生興趣、需要、體驗和能力基礎上設計出的活動方案,這些“活動” 力求很好地爲實現“目標”服務,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在故事導入,引出謝謝這一環節,我用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童話故事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引發了他們的思考,使得課題在孩子們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憶生活,說聲謝謝這一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親身經歷入手,引導學生梳理往事,學會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服務、鼓勵和關愛,讓學生感到在接受別人幫助和服務後需要說聲“謝謝

3.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個環節,我主要拋出兩個問題,“你得到過別人

的感謝嗎?和有沒有爲別人做了什麼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體驗到得到別人的感謝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同時也懂得了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得到什麼,提高了人的文明素養。並且通過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告訴學生說謝謝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達謝謝這一環節,我注意了學科整合,把用於美術課製作感謝卡用在品德課上來抒發情感,將美術課與本堂課聯繫起來。孩子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的謝意更加細膩、感人。最後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師生合作配樂朗誦《感謝》,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薰陶,懂得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諧。

5.在挖掘課堂資源方面,我靈活運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圖片,並且蒐集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圖片,還配上了有關感謝的歌曲和詩歌,這樣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體驗、感悟、學會謝謝。我還特別注重課堂生成的資源,把自己的在課堂的親身經歷,對班級老師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上課忘記謝謝補上謝謝。對小組長幫忙分發卡片忘記說謝謝,也補上謝謝。從而影響了學生,當學生說忘了對自己班的同學說謝謝時,我馬上給他機會,叫他主動補上謝謝。把握好這些課堂生成的資源,對課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用孩子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設計了提前留心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創設情境發現、做感謝卡、詩朗誦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動心”到“動情”再到準備“行動”,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深情的話語。

7.三年級的孩子是低年級剛到中年級的第一年,他們的注意力的時間還不長久,所以也要注重課堂的組織教學,所以在課的始終,我用小組競賽的手段調動孩子們發言的積極性,在課的結束,也有總結獎勵。

存在的問題:

1.《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2.教學時感情投入不夠,缺少教學激情。一節成功的課首先肯定是教師要能在教學時自己打動自己,特別是品社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師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動感染自己,也很難打動感染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我覺得我這節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參與不積極主動,影響了我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後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製作感謝卡時,我只定格在一張感謝卡,所以學生也定式思維,大多都只寫給父母,思路不廣,所以在這裏邊聽音樂,邊製作時,可循環播放幾張給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感謝卡,這樣就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4.學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效果就更理想。如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一環節讓學生把生活在現,學生的感謝就更加深刻。

5.教學評價較單一,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這個得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總結,提高。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家鄉的方言》第一課時內容。我國由於地域遼闊,各地的方言更是豐富,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讓學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課就是從家鄉的方言入手,瞭解祖國各地的方言,瞭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方言與家鄉人生活的關係。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情感: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體味家鄉人對方言的情感,明確方言與家鄉人生活的關係。

能力:學會小組合作、調查和訪問的基本方法,並在實踐過程中學會將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達出來。

知識:知道、瞭解家鄉方言的地域特色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在活動中體味家鄉人對方言的情感,正確認識方言,學會正確的應用普通話。學會小組合作、調查的基本方法,並在實踐過程中學會將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達出來。

本節課我能積極地與學生民主、平等對話,使學生敞開心扉,快樂學習。在小組活動時下到了每個學習小組,參與到他們的學習當中,認真瞭解每組的學習情況,在第一時間掌握了每組的學習進程與狀況,做到了心中有數。我這樣做,不僅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時處理預設之外的生成,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這個老師不高高在上,能夠與我們共同學習,從而能夠讓學生敢於敞開心扉說話,使他們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這樣就激發了他們學習這堂課內容的興趣與積極性,能夠讓他們快快樂樂學習。

不足之處:

1、最主要的是備學生不夠。教師的課前不僅要被備教材、

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瞭解學情。

2、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研究工作站的課題《家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是,在上課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資源利用的不是很恰當。

比如:開課時,我使用的是我國著名小品演員郭達的小品《換大米》進行導入、激趣。課後同工作站的老師交流,其實在這裏還有更好、更貼近學生的資源,如《貓和老鼠》陝西話版,這個動畫片就深受孩子的喜愛。如果用它來導入,效果會更好。

其次,在第三個板塊“方言的應用”教學環節,我採用視頻播放陝西的快板,其實這時候完全可以由學生或者教師帶領着學生現場來表演,學一段陝西方言,從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總之,關於資源的如何利用、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我仍處於摸索階段,並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爲我所用。如何讓資源最大化發揮它的作用,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一課。教材呈現的是兒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長的過程,旨在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經歷。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應該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認,現在的獨生子女對家人的疼愛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數學生習慣了家人的疼愛,覺得這是應該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並懂得關心、體諒父母長輩,儘量少讓他們爲自己操心,少給他們添麻煩。並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這是個充滿親情的話題。按照教材所呈現的思路先感受後體驗,最後明理,這也是符合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的。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完成一項"護蛋“活動,至少保護雞蛋從早到晚安全和自己回家下一課在彙報自己”護蛋“的結果和感受體驗,最後總結明理。我把本課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父母長輩爲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的辛勞,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親情故事——親情再現。我想讓親情“從生活中來”,然後“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豐富教材,也想通過學生真實的親情故事引起心靈的碰撞,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使之成爲一堂親情涌動的思品課。

通過學習體驗,活動參與,學生們都感受到了家人對自己的愛,並能用自己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效果還真的不錯。

當然教學中出現這樣那樣值得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我想這些不足將會在我下一課時中一定會引以爲戒。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熠熠生輝。孩子們興趣盎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以前上課時老師忙着講,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很多時候學習好的同學能積極參與並展示,對於學困生基本上關注不夠,老師覺得特對不住這些後進生。上週學校進行聽評課活動,尹校長說上課老師講得還是太多。

我也不斷地反思:老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得少;學生展示的機會少,學習積極性就不高。於是在星期五的課堂上,老師就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交流、展示。《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讓同學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感受身邊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然後讓每組的8號同學回答。其中一個從不學習的同學說:“以前我們用信紙寫信,現在用手機發短信,或用電腦發電子郵件。”老師覺得他說的特別好,當時就表揚了他: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表達。那節課他表現出從未有過的認真。其他同學也都給老師一個或大或小的驚喜。

我覺得,凡是學生能說的,老師千萬別說!學生髮自肺腑的一句話比老師強加給他的三句話還管用!老師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學生定會給老師一份驚喜。多把機會還給學生吧,學生的精彩比老師的精彩重要得多!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兒童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學習成果服務於社會。

《首都北京》的學習就緊緊圍繞這一原則,通過學生對北京相關資料的收集交流彙報,重點探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觀這三部分,以此來認識首都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同時結合時展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與北京密切聯繫的奧運盛會,建國六十週年等時政話題,充分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與自信心,由此產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在活動的實施後,本人就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效果作了深入的反思,認爲本活動突出以下兩點。

一、充分挖掘課程資源,豐富課程資源的內涵。

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託豐富和開發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也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還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結合我校的泉州市“十一五”科研課題——挖掘課程資源實施有效教學。我用課程的眼光去開發挖掘資源,拓寬教學內容,豐富品德教學素材,落實品德教學實效。

1.挖掘文本資源

課標中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承擔着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文本的優勢在於教師的挖掘。我們的教材中包含多種學科文化、人文素養、道德情操等教育資源。這種資源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豐富的,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侷限於教科書,不能“教”教科書;而應當根據學生實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設計教學活動。在《首都北京》教學思路的設計上,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與重組,從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觀三部分爲切入點,在政治中心這部分重點抓住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內容作爲難點突破,人文中心這部分涉及的知名學府等學生比較熟悉,所以只是進行簡單彙報,到人文景觀這部分通過名勝古蹟、風味小吃、京劇、建築等讓學生體會到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蘊。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整體試圖讓學生對北京有全面的認識與感知,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另外,在活動的進行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書本上的文字和圖片,如北京的地理位置、天安門廣場全景俯瞰圖、開國大典等書本上都有相應的介紹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對課程目標、知識性較強的內容進行閱讀和思考,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並給予懂得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學生正確的評價,從而養成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2.多渠道蒐集信息

《品德與社會》課標中指出,教師應儘可能使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有條件的地方要儘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因此在這活動準備階段,我佈置學生通過互聯網上查閱北京的政治、文化、人文景觀方面的相關知識,學生從網絡上搜集到了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清華大學、中央電視臺、長城、故宮、北京園林、風味小吃、臉譜、四合院等非常多的文字資料,有的學生還把收集到的圖片打印出來,甚至有幾個電腦操作能力強的學生把文字和圖片結合起來做成了幻燈片。

網絡上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走進課堂,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開闢了廣闊的天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除了網絡這種方便快捷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外,我還引導學生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本,通過電視、圖書、網絡、家長等渠道收集北京相關資料。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和能力出發,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讓學生在收集整理篩選資料的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對瘦的北京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經歷了愉快的學習體驗。

二、在體驗中提高認識,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轉變了自己的角色,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不是單一的歷史事件或地理知識強行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試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對收集的關於北京的資料進行篩選,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並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形成問題引發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力求在教學中做到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在具體活動中,通過小組對所收集的文字資料、圖片以及幻燈片的展示交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體驗中提高了對北京的認識,知道北京不僅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還有着許多人文景觀,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古都。我對學生所得到知識的來源進行追問給予正確及時的鼓勵和評價,如在學生彙報完後進行追問:“你是從哪裏得到這些知識的?”“你這些信息室從哪裏獲得的?”並給予肯定“你做得不錯,能從網絡上獲取和我們主題相關的知識,是個高明的學習方法”“你有一個好習慣,堅持看新聞聯播,我們都該向你學習”等等,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爲第二課時乃至今後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起到明確的指向性作用。

當然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許多不足,如課前對學生蒐集篩選資料指導不到位,課上就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查了十幾頁北京大學的資料卻找不到一段自己能彙報的內容。另外教師本身的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把握不夠靈活,引導用話不夠精確、教師對課堂上情感的生成與激發還不到位等。我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能繼續努力,得到更多的鍛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