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怎樣開展探究學習初探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具有主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本着“爲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爲本的宗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我校的語文教研組對“探究學習”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深入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談談一些粗淺認識和體會。

國小語文怎樣開展探究學習初探

一、善於引導,強化探究的意識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淵博的專業知識、純熟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情感,更要求教師能在平凡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創新。教師應從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站在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角度,認真鑽研教材,善於引導,積極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創造因素和智力價值,有目的的強化學生探究、創新的意識。

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時,我們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兩雙眼睛讀書,一雙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讓學生劃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另一雙眼睛搜尋文字後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小燕子爲什麼春天才來?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拿起“望遠鏡”,思考一下小燕子時常飛在麥田上,對莊稼有啥益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叩問自己學習《燕子》這一課所得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經驗有什麼聯繫?這樣有利於及時內化新知並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樣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探究的意識。

二、巧妙設疑,激發探究的興趣疑是一切發現和探究的基礎,學生質疑是他們創造靈感的催化劑。新課改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正是把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設疑,不但能對文章內容的感悟起到幫助,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思考、樂於探究和討論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爲此,教師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1、設置的問題具有階梯性。手指頭有長短之分,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及認知能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設置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年齡和知識特點,做到難易適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讓學生樂於探究和討論。如國小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老師在教學《驚弓之鳥》這一課時,先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一張弓,讓學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畫了一支箭,這樣有了弓、有了箭就能射鳥了。可是古時候有個叫更贏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夠把大

雁射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名家設計這一系列的問題具有鮮明的階梯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輕而易舉把學生引入新課,感知了課文的大意,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2、設置的問題具有啓發性。在語文教學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開放性、啓發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教學古詞《憶江南》時,我特意設置這樣的引入語:同學們,春天對於大家來說,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春暖花開,萬木吐綠,好一派充滿着生機盎然的美景。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讚美過春天,描繪過春天,大家能回憶一下學過的關於“春天”的詩句來,短時間內,“春眠不

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流水鱖魚肥”、“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優美名句勾起了同學們對《憶江南》的相關問題深入思考。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促進了學生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建構模式,培養探究的能力《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爲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漸漸走入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應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強化探究意識,激發探究的興趣爲基礎,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新教材當作“導火索”,激活學生塵封的記憶,展示繽紛的心智,升空激盪的情愫,引爆傾訴和論辨的渴望,收穫自我發現的體驗,建構自己的

知識體系,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主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1、自讀感悟,生髮問題。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礎上說出課文的精彩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疑問(文章的內容、語言、情感等皆可)。對於有些課文在這一步驟前,可以加上“挑戰式探索嘗試”這一環節,如:下一堂課要學《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寫描繪一下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鄉的山水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文中的山水秀麗。經過嘗試再去學習課文,自然就更容易體會出“桂

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

2、分組品味,相互釋疑。把自己的成果讓別人分享,用有價值的“難題”挑戰一下別人,通過給別人釋疑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這是每一個同學都會“怦然心動”的。在分組活動中,局部“成果”鞏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3、全班會戰,再掀高潮,在教師的點拔下,各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對於成果,教師要通過讓“發現者”上臺發佈、領讀、表演等多種有效方法,讓全班學生受益。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後探究。而對於那些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就應通過異組論辯,切磋或通過教師引導去深入探究。如在學習文言文《矛與盾》時,先讓小組中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即“發現者”到講臺上說出文言文的大意,並用簡單的道具表演一下,既

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讓全體學生領悟了課文的大意。最後由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笑話?能舉例說明一下嗎?經常做這些拓展性的練習,可以較好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的能力。

四、撰寫日記,養成探究的習慣

撰寫日記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提高作文水平重要的一種途徑,既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但大多數的學生只會寫傳統的流水帳式的日記。內容顯得單一,無創新意識。爲了更好地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知識技能和情感等得到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並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平時撰寫的傳統的流水帳式的日記變爲“探究式日記”,即把日常生活或學習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隨後有了新的思索和發現,再逐日跟蹤記錄,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整理成小文章,一篇篇文章連綴起來,就形成了探索的腳步,循着這樣的足跡學生也就會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階梯,並養成了探究的習慣。

總之,探究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學生自主地學習個性發展所需要的知識,使人類羣體的智力資源有效轉化爲個體智力資源,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健康的社會情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達到“自能讀書不待教師教”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