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與氧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空氣與氧氣教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性質及用途,能用實驗說明空氣是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空氣的組成,瞭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聯繫生活經驗,認識純淨物和混合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空氣的組成的實驗探究,激發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空氣的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質及用途。

難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課型:探究型,多媒體

實驗準備:

試管、針筒、打氣筒、錐形瓶、集氣瓶、水槽、燃燒匙、橡皮塞、燒杯、導管、止水夾、酒精燈、紅磷、硫酸銅、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出示一幅驛亭風景圖片,教師感覺空氣清晰。

討論1:收集一瓶驛亭清晰空氣的方法。(請同學收集)

討論:空氣有哪些成分組成。

新課探究:

一、空氣的組成成分及性質

1、演示實驗:無水硫酸銅遇水顯藍色

引導學生思考:

1、將這一現象應用實驗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2、根據平時的觀察,生活還有哪些現象能證明空氣中含有水?

學生:

1、冰過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層水霧

3、置於空氣中的餅乾會受潮

2、演示實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

結論: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較少

3、演示實驗:取一瓶空氣和一瓶氧氣,把一根燃着的木條先後插入兩個集氣瓶中,觀察木條在兩個集氣瓶中燃燒的劇烈程度是否相同。

結論:空氣中氧氣含量並不高

4、探究:氧氣在空氣中佔多大比例

實驗原理:紅磷在密閉容器內充分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容器內壓強減小,大氣壓將燒杯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正好填補消耗掉氧氣的體積,從而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現象: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反應停止後,水槽中的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中,約佔瓶內體積的1/5

結論:紅磷燃燒消耗氧氣,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討論1: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這個實驗中,爲什麼有時氣體減少的體積小於1/5呢?導致結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紅磷的量不足;

(2)瓶內氧氣沒有耗盡;

(3)裝置漏氣(如塞子未塞緊、燃燒匙與橡皮塞之間有縫隙等),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4)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彈簧夾,使進入瓶內的水的體積減少。

討論2:該實驗中有時氣體減少的體積大於1/5,又是爲什麼呢?

(1)點燃紅磷後,插入燃燒匙時,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氣受熱膨脹,部分空氣溢出。

(2)實驗開始時,沒有夾或沒夾緊止水夾。

討論3:我們能否用碳來代替紅磷進行上述實驗?

紅磷燃燒後生成固體五氧化二磷,使集氣瓶中空氣的壓強變小,小於外界大氣壓。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

二、空氣的組成體積分數

三、空氣的利用(學生自主學習)

四、課堂練習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