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課件

  教學目標

夢遊天姥吟留別課件

一、知識和能力

1.進一步瞭解李白及其作品。熟讀成誦,豐富積累。

2.把握情感脈絡,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是他對黑暗現實消極反抗的表示,也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

3.鑑賞“夢遊”的意境,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即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培養古詩鑑賞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鑑賞,熟讀成誦。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詩人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理想執着追求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從文章的內容上講: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夢遊天姥”和“留別”的關係,進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遊仙詩,也是一首留別詩,更是一首抒情詩,作者是借“留別”來表示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

2.從藝術手法上講:李白是繼屈原以後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這首詩裏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意境張揚、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要引導學生細加體會。

●解決辦法

1.簡要介紹作者生平、藝術特色以及該詩的背景材料。

2.加強誦讀指導,強化誦讀,在誦讀中反覆體悟。

3.適當討論,老師精要點撥。

●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參照課文下的註釋,在老師的指導下,疏通詩句的表面意思;理清詩歌脈絡;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鑑賞重點段落;歸納詩歌要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詩句,誦讀全詩。

二、導入新課

學生朗讀課文。

三、介紹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第二年寫的。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召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爲,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他,又受到權貴的排擠。他在長安不到兩年就被賜金放還。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四、教師範讀或背誦

讓學生充分感知詩人的意緒。

五、指導學生誦讀

“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不拘一格。這首詩形式上就比較自由,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上,而詩句節奏的多變則源於詩人意緒和詩的內容的發展變化,這是誦讀中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點。例如:

1.第一段前四句交錯使用五、七言句,這種節奏的詩句要讀得輕快些。這裏,詩人想告訴讀者的是,他有求仙的願望,並認爲海上尋仙難以實現,而高山尋仙倒有可能。據此,前兩句要輕讀,後兩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鮮明的對比色調。後四句全用七言,節奏整齊劃一,須讀得雄渾有力,氣勢貫通,以表現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這是爲下文述夢遊經歷張本,讀完可作稍長停頓。

2.第二段開頭兩句應輕出,唯“飛”字應稍重,表現詩人高蹈出世的氣概。以下四句亦應讀得輕快。“送”,要讀得親切,因爲詩人一向愛月,視月如友。“慄深林兮驚層巔”以下,節奏變化極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寫詩人驚定時所見,宜讀得舒緩,爲下文蓄勢;四字句寫詩人驚奇於自然界之神力,應加快讀的速度,兩字一頓;七字句(“青冥”兩句)寫仙境初開,詩人驚喜異常,仍須讀得舒緩,聲調要開朗。

3.詩末兩句節奏長短不齊,前五拍,後四拍。這是詩人特意安排的。如改爲“安能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則顯然不如原句頓挫有力。“安能”二字須重讀,並適當延長,再讀以下14字,纔有高屋建瓴之勢,這樣來結束全詩,自然餘韻無窮。

此外應注意的是,我國古代詩歌以兩句爲一聯,已成一種定式,一出一對,上下呼應,讀起來自有和諧之美,意思也完整。但個別也有“三句一意”的,如這首詩中“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讀時須氣勢連貫,不宜在第二句後斷開,以免破壞詩意的完整。因爲只有一氣讀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時還”的問題(意思是,此去尋仙,不再回來)。

六、學生誦讀,理清詩歌脈絡

詩歌脈絡:入夢緣由→夢遊歷程→夢中仙境→夢醒驚歎→臨別寄語

七、熟讀成誦。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外練習二、三,爲下節課討論做好準備。

附:板書設計

詩歌脈絡:入夢之由→夢遊歷程→夢中仙境→夢醒驚歎→臨別寄語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學生齊背課文。

二、鑑賞精彩部分

引導學生鑑賞詩人筆下淋漓酣暢、引人遐想的“夢遊”。

1.內容上

一人夢,便有不食人間煙火味——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飛過鏡湖,月兒依舊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點——“謝公宿處”。接着寫登山。本來是險峻的路,但詩人卻毫不費力,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如同飛昇一樣到了山巔。這時已是黎明,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東方的海中涌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莽蒼的羣山。他又聽到了桃都山頂天雞的啼叫。這當然還不能說是仙境,們已經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說它意味着仙境即將出現。

果然,在詩人“迷花倚石”之際,暮色驟然降臨,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巨大的聲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峯巒抖動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雲、山間的流水及水上的煙霧,出現了瞬間的寧靜。這是爲下文蓄勢。接着便是雷電大作,地裂山崩,只聽轟隆一聲,神仙洞府的石門大開,青色的天空一望無際,日、月、金臺、銀臺交互輝映,是真正的仙境。這一段寫夢境的進一步展開,時徐時疾,波瀾橫生,使讀者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鄉。

夢境的.高潮是仙人盛會。因爲仙人們是從空而降的,所以先寫他們的衣裳和坐騎。“雲之君”即楚辭中的雲中君,由於來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們都聚集到那金銀臺上來做什麼呢?詩人只寫了“虎鼓瑟”這樣一個細節,其餘一切讓讀者自己去想——讀者一定會想到,這是一次幸福、歡樂的盛會,所有的與會者都在那裏親切地交談,興高采烈地舉杯痛飲,像人世間的朋友們歡聚在一起。

這樣的“夢遊”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2.藝術上

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即豐富的想像和極度誇張。

豐富的想像。詩人的想像有來源於民間傳說的,例如關於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也有出於詩人個性和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一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

大膽的誇張。這種誇張不是簡單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詩人的美好感情,如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蘊含着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

杜甫說李白“飄然思不羣”,於此可見一斑。

三、討論

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爲什麼重點寫“夢遊”?

讓學生暢所欲言。

明確:從表面看,這是一首遊仙詩,主體是寫“夢遊”經歷,但“夢遊”無論是出於虛構或詩人果有此夢,都是現實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嚮往神仙世界,是因爲他鄙棄黑暗的現實世界。他的“夢遊天姥”的實質,即對權貴的消極反抗。這一點,詩人在結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全詩的主旨。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關鍵在於如何使學生理解“夢遊天姥”和“留別”的關係。李白的留別詩有些也寫得比較平直,只敘離情別意,如《贈汪倫》《金陵酒肆留別》(見附錄)等,而這一首確實寫得特殊,它是借“留別”來表示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說得簡單些,他想告訴朋友們的是:他南下吳越,爲的是不事權貴,想離他們遠些,並把自己理想的遊歷境界寫出來,使朋友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願。如此“留別”,確實非同一般。

四、引申、拓展

指導學生閱讀李白《古風》(其十九),從思想內容上和《夢遊天姥吟留別》進行比較。

先讓學生討論,老師最後歸納。

明確:《夢遊天姥吟留別》表現詩人鄙棄黑暗的現實世界,蔑視權貴的精神。寫出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種與官場決裂、高蹈出世的詩人形象。而《古風》則表現了詩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展現的是詩人憂國憂民、眷念民衆,欲離還顧的形象。

五、佈置作業

練習四

這是一道向課外延伸的題,意在使學生對李白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產生具體的認識。可以選國中學過的,也可另選較短的詩,例如《獨坐敬亭山》。

以《望天門山》前兩句爲例。

這兩句寫天門山的雄奇和江流的湍急。上句着重寫長江水勢浩大。在詩人的想像中,那東、西兩座天門山原是一個整體,阻擋着洶涌而來的江水,但江水如同千軍萬馬奮力地衝擊,終於使它斷裂開來。下句着重寫山的雄奇,因爲山對水流仍然有着制約的作用,水流被兩山緊緊夾住,激盪迴旋,而後向北奔騰而去。“斷”“開”二字勢如驚雷,使人魂悸魄動;“流”“回”二字又作低迴之勢,帶出一個新境界,把山和水都寫活了。

附:板書設計

夢 景 境 情

1.月夜飛度 淥水清猿 清幽

蔑視權貴

鄙棄現實

追求自由

嚮往仙境

2.乘興登攀 海日天雞 壯美

花市巖泉

3.山中奇景 雲林雨煙 恐怖

4.神仙極樂 青冥、日月

金銀臺 和穆

霓衣風馬

虎瑟鸞車

5.夢醒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