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知識點

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知識點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描述。

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之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爲示例)

注:由於南北緯66°34′是極晝、極夜出現的範圍,所以南北緯66°34′稱爲南北極圈。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空間(緯度)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時間(季節)變化規律(以北半球爲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帶

四季更替:全球同緯度地區(除赤道外)太陽輻射在一年中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形成四季。

劃分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即夏季爲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爲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爲冬夏的過渡季節。

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爲例)

五帶:全球不同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呈有規律的遞減,據此劃分爲五帶。

劃分依據——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五帶的劃分

注: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的區別

(1)晝夜現象與地球爲不透明球體有關,晝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轉,它們都是地球運動的結果。(2)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赤道地區最小,緯度越高,變化越大,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知識拓展:

晝夜長短的變化

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圈分割成晝弧和夜弧。同一緯線圈 上,若晝弧長於夜弧,則晝長夜短,反之晝短夜長;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係

(1)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該半球爲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另一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白晝越短。

(2)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時,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時,情況相反。

(3)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的範圍越大。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則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時則相反。

(4)赤道上全年晝夜 等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5)太陽直射的緯線或地區白晝不一定最長。

緯度變化規律:夏半後,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至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至極點周圍出現極夜現象

季節變化規律: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晝最長,夜最短;冬半年,晝長小於夜長,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晝最短,夜最長;南半球則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冬至日時該地的夜長,如:6.22時40°N的晝長=12.22時的夜長=14時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夏至日時該地的夜長,如:12.22時40°的晝長=6.22時的夜長=9時09分

同一天,南北緯緯度相同的地方,晝長相加=24小時,或某地的晝長等於另一半球同緯度的夜長,如:6.22時20°N的晝長+20°S的夜長=24小時或20°N的晝長=20°S的夜長=13時13分

在某地,與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後的這一天晝夜長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角也大致相等。如:在摩爾曼斯克,4月21日與夏至相差約兩個月,則夏至後的兩個月8月23日,那麼4月21日與8月23日這兩天的日出日落時間、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都大致相等。這兩天約2點日出,22點日落,晝長20小時,夜長2小時。同理,在某地,與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與春分(或秋分)後多少天的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大致相等。

極晝、極夜的緯度分佈規律: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的天數最多。南北極點除兩分外,要麼是極晝,要麼是極夜。如:某日,太陽直射在10°N,則從70°N開始出現極晝,從70°S開始出現極夜。

正午太陽高度爲0°的地方,出現極夜現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陽高度爲0°的地方,出現極晝現象。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陽高度爲0°,則從66°34′S開始出現極夜現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陽高度爲0°,則從80°S至90°S出現極晝現象

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晝長=24-夜長

晝長=晝弧÷15

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由直射點(此時太陽高度爲90°)向四周呈同心圓狀遞減,至晨昏線上爲0度。

(1)圖中圓心O點爲直射點,左側弧CAD爲晨線,右側弧CBD爲昏線,且左側晨線的中點A點必在赤道上,地方時6時,右側昏線的中點B點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時18時,OC或OD(視直射點O在哪個半球而定)地方時爲12時

①若此時爲兩分,則A、O、B三點的連線爲同一緯線,即赤道;C點爲北極點,D點爲南極點

②若此時非兩分,則A、O、B三點不在同一緯線上

a、若O點在北半球,則沿OC線北極點在C點以南,圖中沒有南極點,且C點所在經線與OD所在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

b、若O點在南半球,則沿OD線南極點在D點以北,圖中沒有北極點,且D點所在經線與OC所在經線也可組成一個經線圈

(2)沿着COD線,太陽高度與O點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點與O點相差30°,則兩分時,E點爲30°S

夏至時,E點爲30°-23°26′=6°34′S

冬至時,E點爲30°+23°26′=53°26′S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緯度變化規律:同一時刻,由直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北半球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由23°26′N向南北兩側遞減

季節變化規律:夏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大於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時,北迴歸線以及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小於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時,南迴歸線以及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

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直射點的緯度,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90°N的正午太陽高度=20°

當極點出現極晝時,在同一天,極點的太陽高度終日不變;如,6.22時,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爲23°26′,午夜的太陽高度也時23°26′,這一天,極點太陽高度終日不變,再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北極點在這一天的太陽高度始終爲20°

某緯度出現極晝時,該地午夜的太陽高度=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2

=直射點的緯度-(90°-當地緯度)

=極點的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

如,6.22時,70°N的午夜太陽高度=43°26′-(90°-70°)×2=3°26′或=23°26′-(90°-70°)=3°26′

再如,某日太陽直射10°,則85°B的午夜太陽高度=15°-(90°-85°)×2 =5°或=10°-(90°-85°)=5°

日出日落時間分佈規律

緯度變化規律:夏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早,日落時間越來越晚;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晚,日落時間越來越早

季節變化規律:夏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提早後逐日變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日變晚後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後日落;冬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變晚後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後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提早後逐日變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

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出時間=12-冬至日時該地的日出時間,如:6.22時20°N是5時23分30秒日出,則12.22時該地的日出時間=12-5:23′30″=6:36′30″

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落時間=36-冬至日時該地的日落時間,如:6.22時60°N是21:14′30″日落,則12.22時該地的日落時間=36-21:14′30″=14:45′30″

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日落時間=24小時

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該日夜長的一半

日出時間=12-晝長÷2,日落時間=12+晝長÷2

赤道總是6:00日出,18:00日落

直射點的地理座標判定

直射緯線的判定:(1)晨線(或昏線)與過晨線(或昏線)和赤道的交點的那條經線交角爲多少度,則直射緯度就是多少度;

(2)與開始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的緯度互餘;

(3)與正午太陽高度或午夜太陽高度爲0°的緯度互餘;

直射經線的判定:(1)地方時爲12的經線;(2)過切點的那條經線,大部是晝;(3)與0時經線正相對的那條經線;(4)晝半球的中央經線或平分晝半球的經線;(5)俯視圖上,與太陽光線平行或重合的那條經線

季節的判定

1、從春分日到秋分日爲北半球的夏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爲北半球的冬半年

2、只要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夏半年;只要直射點在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轉速度較快慢,則爲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轉速度較快,則爲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則爲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爲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東北方,日落西北方,則爲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方,則爲北半球的冬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