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點

高三歷史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點

高三歷史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點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階級成爲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⑴戰國時期: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階段。

政治: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經濟實力增強,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在各國確立。

經濟:封建經濟初步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獲得一定發展,並互相推動。

文化:戰國時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學藝術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是“百家爭鳴”。這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鉅變;封建地主階級的集權政治代替了奴隸主的貴族政治;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飛躍發展;戰國時代各國對人才的渴求和貴族壟斷教育被打破;諸侯紛爭爲知識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動和自由表達觀點的社會環境;階級關係的變動和階級鬥爭的複雜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爭鳴的形成。

⑵秦漢時期:封建社會初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以皇帝爲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整體的確立和鞏固(史實略)。

經濟: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

民族:民族關係初步繁榮時期。長期的統一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根基。

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係複雜。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開始發生密切的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張騫和班超先後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往來,密切了聯繫。

在南方,秦漢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初步開發和管轄的階段。

對外關係:奮發進取精神推動了秦漢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漢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絲綢之路”, 使得漢代中國與世界融爲一體。

文化:奠定了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治:長期分裂割據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統一趨勢;既有殘酷的戰爭掠奪,也有對峙下的競爭發展。

經濟:最重要是江南經濟的開發,使中國古代社會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民族:在衝突中走向融合。經歷了民族大分裂到民族大融合的歷程,爲統一創造條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繫的結果。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對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都有重要的作用。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由於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爲核心發生。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由遊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的過程;從文化風俗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民族融合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完成:一、民族遷徙,指東漢以來周邊少數民族的大量內遷。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漸改變以前的`遊牧生活,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爲農業居民;而漢族也學到了少數民族的畜牧業經濟。三、聯合鬥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繫和友誼。四、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五、民族間的戰爭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文化:包容異質,張揚個性,科技發展。佛教迅速傳播,雖有個別統治者毀佛滅佛,但從整個社會心態而言,卻呈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儘管政局混亂,但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輝煌成就,並超越秦漢,爲我國封建文化在隋唐時期達到繁榮奠定了基礎。

⑷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政治:開創並延續了長期的大一統局面;中央集權制的完善;治世、盛世的出現。

經濟:唐前期封建經濟繁盛。唐後期有兩稅法,但未限制土地兼併,導致階級矛盾尖銳,農民戰爭爆發。

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民族關係空前繁盛。表現在少數民族對邊疆的開發、中原與邊疆密切往來、開明的民族政策和中央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加強、疆域的遼闊等。

對外:出現盛況。唐朝強盛國力的吸引力、陸海交通的發達、對外開放的政策等促成了對外交往的盛況,在交往中,唐文化澤被東西,也兼收幷蓄。

文化:全面輝煌、領先世界、兼收幷蓄、影響深遠。

⑸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民族融和進一步加強。

政治:經歷了封建國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統一——民族政權的並立——全國重新統一的過程。同時,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主要體現在北宋“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中央集權措施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經濟:考綱未列入。但要注意江南經濟的開發、商業和外貿的基本史實。

民族: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民族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表現議和活動上。元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並出現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對外關係:古代對外關係的重心發生明顯變化。由於漢族政權相對弱小,控制區域有限,與外國的內陸貿易受阻,“絲綢之路”不復暢通。南宋時期,由於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術的進步,經濟繁榮等便利條件,海路成爲對外交流、貿易的重心。元朝時期,陸路交通和海上貿易均很發達,再次出現了對外交往繁榮發達的情況。

文化:高度繁榮,繼續領先於世界,在天文曆法、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突出成就都值得一提。

⑹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即君主專制的強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現。另外,在明末農民戰爭中的“均田免糧”的口號也反映出封建統治已經日益不穩固。

經濟:封建經濟發展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複習中要有足夠的重視)。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反映出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沒落。

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央與邊疆關係的空前加強、各民族不可分割關係的形成、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管轄、祖國遼闊疆域的最終奠定)。

對外關係:出現交往空前盛況——鄭和下西洋,也呈現新特徵——侵略與反侵略,封建國家對外政策也逐漸走向閉關自守。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文化: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沒落,使明清文化出現了不同於以住的新特點。在思想領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科技領域,雖在傳統科技方面仍領先,但沒有向近代科技過渡;在文學藝術領域,則開始出現鞭撻封建禮教、反映封建制度沒落的小說、戲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