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基礎知識

很多學生在學習的必修二的地理課本時,總是覺得知識點很散亂,腦海裏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因此我們自己要學會整理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背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基礎知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在某種特定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爲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戰爭。

主要因素

舉例

政治因素

政策

烏干達亞裔居民遷往英國

生態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要素

美國老年人遷往"陽光地帶"

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難民

環境資源差異

逐水草而居

國家移民

歷史上的移民戍邊

環境惡化

生態移民(貴州麻山地區)

社會文化因素

民族、種族

以色列猶太人回遷

自然災害

20世紀30年代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居民外遷

宗教

印巴分治,穆斯林前往巴基斯坦

家庭、婚姻

八千湘女進新疆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爲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爲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爲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闢,爲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要點

一、 環境承載量

1、 環境承載量,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全球爲110億,我國爲16億。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係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係,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

4、 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程度、消費水平。

5、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適度人口)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我國爲8-9億。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比較項目

環境承載量

合理人口容量

參考角度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消費水平

限定因素

自然資源、生態環境

自然、經濟、社會

體現意義

生存

發展

人口多寡

估算標準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

根據現有消費水平,參照可預見的生產及生產力水平,資源儲量和消費變動等

3、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墨西哥。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東亞、南亞、美國東北部、西歐等。

一個地區人口總數的最大值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零變負的時候,因此人口增長速度降低並不等於人口總數減少。

人口分佈受自然因素(人口分佈的最基本因素,但隨着生產力水平提高,影響程度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

公害病指由於環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影響的表現;地方病則是原生環境因素的表現。

  高中地理必考知識

1.地形特點的概括

①地勢(高?低?傾斜?起伏?) ②海拔 ③地形的種類、分佈 ④地形的.組合狀況,組合結構

等高(值)線分佈特點:①疏密 ②走向③數值變化方向④彎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2.地表形態的影響因素:

①內力作用:地震,火山,變質作用(褶皺、斷層內力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3.吐魯蕃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 ①內力:地殼斷裂下陷而成

4.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內力:地殼斷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攜帶泥沙堆積而成

5.雅魯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內力: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結合處,由兩大板塊碰撞而成斷裂帶

②外力:雅魯藏布江侵蝕而成

6.長江三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橫斷山區峽谷的形成原因

①內力:地殼上升 ②外力:河流侵蝕下切

7.橫斷山脈的成因

①內力: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擡升

②外力:該地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多,流水侵蝕和河流切割作用強

8.臺灣山脈的成因

①內力: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擡升而成

9.影響地震烈度的影響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級和震源深度 ②震中距大小

③地質構造情況(斷層發育?) ④地面建築物抗震程度

10.華北平原的成因

①內力:地殼下沉 ②外力:海河、黃河、淮河攜帶泥沙堆積而成

11.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沖積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攜帶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於流速減慢,大量沙石堆積而成

12.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內力:地殼斷裂下陷 ②外力:汾河,渭河攜帶泥沙堆積而成

13.多地震的影響因素

①板塊邊界附近 ②兩大火山地震帶上

14.褶皺與地形:褶皺初期: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後期由於內、外力作用,背斜頂部守張力易破碎,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變得堅實,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

斷層與地形:地壘形成塊狀山,如泰山、廬山、華山;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15.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擡升,河流下切, 湖水外瀉而成.

16.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