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通用8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通用8篇)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1

一、總體構思

《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作者從責任之未盡與盡,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人們勇於負責,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文章在結構上論證嚴密,語言流暢而又凝練,同時給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國對民的責任感。因此,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二、過程設計

1、教法學法

由於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採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啓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新的精神。

2、教學流程

(1)導入課題: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士鍾南山等人的採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爲這是醫護人員的責任”。

②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兩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2)作者簡介:

課前佈置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查找有關梁啓超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合課文註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

文風:流暢、犀利、凝鍊

著作:《飲冰室合集》

(3)課文朗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

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

②結合文中註釋解釋詞語: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③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鉅。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停止。指奮鬥到死爲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4)師生討論課文內容:?

①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據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②分析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爲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c、爲什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爲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係是主論與輔論的關係。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麼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並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後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於負責”。

b、爲什麼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後一段說明了什麼內容呢?爲什麼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後回答,最後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係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①瞭解語言特色,鍛鍊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複。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後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表內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於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並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後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鉅。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父母終身爲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複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後,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③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爲理想奮鬥。”

梁啓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於閒”。“閒”能讀書;遊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b、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麼,做什麼。做什麼,像什麼。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6)結語:

播放《說句心裏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白衣戰士的責任;我們聽着《說句心裏話》,瞭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7)作業園地:?

①結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着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

3、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梁啓超

最苦: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負責任:對人、對事、對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

最樂: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盡責任:人生第一件樂事

苦中真樂: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4、教學探討

本文中以盡責與否來談人生的苦與樂,旨在勉勵人們做一個勇於負責的人,並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文章深入淺出,見解卓越,議論的層次分明,引用例證恰當,寫來氣勢雄渾。但是本文並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議論文結構的文章,八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議論文,在理解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學中關於文本與延伸的關係的處理上,尤其值得注意。因而,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將篇章結構仍作了常規的梳理,後半部分以拓展的形式幫助學生分析文中的語言,並討論了苦樂觀和責任的問題,從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人文內涵的理解和學生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設計亮點

1、人文教育: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讓學生在人生苦與樂的討論中,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2、語言積累及訓練:本文的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積累(含拓展)及訓練十分重要,本課教學設計通過句子的仿寫等形式,鍛鍊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

3、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具有時代氣息的專題片、報道、音樂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更有利於學生對於什麼是責任的理解。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2

一、認識作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一字任甫,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廣東新會人。著作有《飲冰室全集》。

二、檢查自學,夯實基礎

1、注音:

契(qì)約攬(lǎn)大抵(dǐ)悲天憫(mǐn)人

2、根據所給的解釋填出相應的詞語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如釋重負

③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悲天憫人

④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無入而不自得

三、大聲朗讀,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自由誦讀)

讀完後告訴老師:

未盡責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盡責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負責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責任______。

文章結構:

一、(1、2自然段):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①用文中相關語句填空:

對人的責任:

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②什麼事最快樂呢?(用原文語句回答)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③用文中語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內容。

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

④請從最後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3

1、教學目標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2、學情分析

學生素質不高,要循序漸進

3、重點難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教學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4、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歌曲《爲了誰》教師闡述:聽着這優美動聽的歌聲,看着這感人的畫面,我們不僅要爲人民戰士們肅然起敬。他們用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他們用行動對責任做出了最好詮釋。那麼對於責任,梁啓超先生又有怎樣的見解?今天,我們來學習《最苦與最樂》,感受他的苦樂觀

二、作者簡介(白板展示)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於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爲受學於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爲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後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

2結合文中註釋解釋詞語24

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4

3理清文章結構?b

A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瞭作者怎樣的觀點?P

B理清文章結構:?請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r

C提問明確:文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三部分、(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q

四、分析課文(師生探究0

(一)?討論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M

1先讀第1段,小組交流提問3

①作者設問:人生什麼最苦?提到哪些事?它們最苦嗎?K

②那他認爲人生最苦的事是什麼?(用原文回答)M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3

③爲什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找出論說句+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B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2

2讀第2段討論問題F

(1)爲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作者舉了哪些例子?d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q

(2)作者進一步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M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u

從這足見作者認爲人生最苦的事是——K

(二)再來看最樂的部分(即3、4自然段)2

①從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認爲人生什麼事最“樂”g

②作者引用哪些古語、俗語?其目的是什麼?=

[有力地證明了觀點]=

③在此,作者說了一句很有哲理性的話,它就是——?

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三)討論第三部分:

討論第三部分:第4段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於負責”。

b作者認爲那些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是苦還是樂?

點撥:從文中找出

他日日盡責任…….

c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看第五自然段: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作者認爲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勇於負責不能逃避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五、總結

本文從是否盡責任的角度,論證了責任的苦與樂。啓示我們要勇與盡責,從而獲得人生的真正快樂

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六、鞏固練習

1文章的題目叫《最苦與最樂》,最後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別照應了“最苦”和“最樂”?

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並舉例說明用什麼論證方法來證明的。

七、拓展延伸

1、說明責任

我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週五時等在校門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們把這種等待化爲了一種責任;晚上放學回家,他們必然會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這是把對孩子的服務當成了一種責任:每天早上,他們又把洗淨的衣服放在孩子的牀頭,這是把對孩子的關愛當成了一種責任。責任並不是抽象的,它其實體現在點滴的生活細節中。同學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了嗎?

作爲我們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麼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苟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責任是“————————————————

2、談認識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合下述事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1)孟佩傑,山西臨汾人。5歲時生父不幸車禍離世,生母便將其轉送給劉芳英撫養。8歲時,養母劉芳英因椎管萎縮症手術失敗而半身不遂,養父爲逃避生活重擔離家出走,自此,小佩傑在努力完成學業的同時,獨自照顧劉芳英的生活起居,12年來不離不棄。2009年,孟佩傑被離家鄉百公里之遠的臨汾學院錄取,由於不放心劉芳英,便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帶着母親上大學”,繼續悉心照料養母。爲配合醫院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臥起坐、拉腿240次、捏腿三十分鐘……

(2)吳斌是杭州長運客運二公司的快客司機,跑杭州-無錫路線。5月29日中午,他駕駛浙A19115大型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車上有24名乘客。11時40分左右,車行駛至錫宜高速公路宜興方向陽山路段時,一塊大鐵片突然從天而降,在擊碎擋風玻璃後,砸向吳斌的腹部和手臂。導致其整個肝臟破裂、多根肋骨折斷。雖劇痛難忍,吳斌卻仍完成了靠邊停車、拉手剎、打開雙閃燈等保障安全的動作,最後還掙扎着站起來對乘客說:別亂跑,注意安全。24名乘客無一受傷,年僅48歲的吳斌卻在6月1日因傷勢過重而去世。發生在29日中午高速路上的這一幕感動了數百萬網民,吳斌被贊爲最美司機。

八、老師寄語

同學們,我們雖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我們雖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我們雖不能逃避現實,但可以勇敢面對;我們雖不能樣樣如意,但可以事事盡力。我們只要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良心受責備①有苦纔有樂

最苦:未盡責任範疇與程度②苦中有真樂

分說

最樂:盡了責任苦樂的關係③責小得小樂

舉聖賢例子④責大得大樂

總說承擔責任獲得快樂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瞭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同學們,冰心老人說過“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那麼,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麼?你遇到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啓超先生的文章《最苦與最樂》,看看他是怎麼認爲的。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彙報自學,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有《飲冰室合集》。

2、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如釋(shì)重負契(qì)約悲天憫(mǐn)人

3、理解詞義。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釋,放下。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憫,憐憫,同情。

4、關於議論文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爲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d.並列式結構

(3)常見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

四、感受作者觀點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認爲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點撥: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作者認爲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點撥: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根據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論述思路。

點撥: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總結:全文是按分--總結構寫的,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嚴謹的論證思路。

4、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點撥: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爲人生最大快樂。

五、研討課後問題

1、第三自然段從具體的生活情境開始論述,有什麼作用?

點撥:這是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從具體的生活情境開始論述,不僅增加了論述的可信度和說服力,而且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結合上下文思考引用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點撥: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引用這些話要說明盡責任方能苦中真樂。

3、說說文章最後所說的“解除”責任與“卸卻”責任有什麼不同?

點撥:解除責任是指盡了責任,完成了任務,一身輕鬆。卸卻責任是指逃避責任,

其實責任還在自己的身上。

六、細細品味,體會語言風格

1、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賞析:文章開頭以三個設問句構成排比,引出作者的觀點“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使人思考。

2、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爲什麼呢?因爲覺得對不住他呀!

賞析: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3、“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賞析: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七、聯繫實際,獲得生活啓發

1、展示課前收集的關於責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例: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讀完課文,你對“責任”是怎樣理解的?有什麼新的認識?

點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責任有大有小,我們不能躲避、卸卻責任,只能盡責任,完成自己的責任,在完成責任中獲得快樂。如果每個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責任,那麼個人、他人、家庭、社會、國家都會越來越好。

3、你的責任是什麼?你從盡責任中體會到快樂了嗎?

點撥:我們中學生現在的主要責任是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爲祖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還有其他的責任,如維護公共秩序,保護環境,節約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體會到快樂,當我努力完成值日時,看到教室非常衛生,感到很高興。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揹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可謂別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作者對責任與苦樂關係的辯證認識,體現了他的智慧和曠達,啓迪我們直麪人生,希望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要勇擔責任、認真完成自己的責任,從中獲得超越小我的大快樂。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最大痛苦--未盡責任

(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最大快樂--盡責任

(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應當勇於負責,不應逃避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5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纔,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啓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爲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b、對照式結構c、層進式結構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纔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爲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說哩

——敘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閱讀課文,理解梁啓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啓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2.學習本文講道理進行論證的方法。

3.品味、學習本文凝練輕靈流暢親切富含哲理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方法

活動式教學法,運用“實話實說”的活動形式組織課堂學習。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學習激趣解題

1.老師提問:你覺得最快樂的事是什麼?最痛苦的事是什麼?

2.有關作者梁啓超的知識,你瞭解多少?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默讀課文兩遍,查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並在文中畫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2.師生交流討論。

(三)、研讀課文品析交流

1.老師事先把學生分成六個組,教師設計好關於課文1—3段的6個問題,並把它們分別寫在紙條上,各組派一個人抽籤選定問題。

2.學生品讀1—3段,思考討論問題的答案。

3.設計的問題是:

①第一段開頭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你能仿照這種句式仿寫一兩句嗎?

②文中第三段說“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爲什麼?

③文中第三段說“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對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能舉個自己感受過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嗎?

④在這幾段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來,簡單賞析一下。

⑤課文寫最苦的內容寫了兩段,爲什麼寫最樂的內容只寫了一段?

⑥讀了這三段內容,你有什麼疑問?提出兩三個來。

4.各組選派一個人做“實話實說”活動的嘉賓,老師做節目主持人,其餘學生做觀衆。開展實話實說活動。

活動操作要領:教師(主持人)依題號順序提問,抽到本題的嘉賓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見,其他嘉賓和觀衆可以發言補充或爭鳴討論。教師做相機點撥,掌握控制好討論交流的話題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場又不可任由對話偏離話題。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老師提問,全班學生思考:

①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有哪些論據?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②前三段寫的什麼內容?

2.集體討論問題①②

(二)、研讀課文品析交流

1.教師組織分組、抽籤、定問題。

2.學生根據抽到的問題,品讀課文相關內容。

3.設計的問題是:

①前三段已經講清了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第四五段還有必要寫嗎?爲什麼?

②舉例說明“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這句話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設問句,說說它們有什麼作用?

④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

⑤以“梁啓超,我想對你說……”作爲開頭,寫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誦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組選派一個人做“實話實說”活動的嘉賓,老師做節目主持人,其餘學生做觀衆。開展實話實說活動。

5.操作要領同上。

(三)、總結學習內容,佈置作業。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於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構與脈絡。

2.難點:理解責任的內容,瞭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說苦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麼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合課文內容找觀點

《最苦與最樂》——結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爲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作者思想,爲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容與結構。

四、點撥反饋(結合實踐,談苦樂)

1、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課後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啓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拓展(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穫,明責任。

七、推薦作業

1、微作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麼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八年級教學設計《最苦與最樂》 篇8

一、課題釋疑理內容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現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

生1:是一個並列短語。

生2:前後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師:像這樣的標題大家還見過嗎?

生3:本冊還有一篇課文《重複與變化》。

師:大家覺得這樣的標題好嗎?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夠引起讀者對內容的思考,思考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師:它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我們將這個題目改爲“樂從苦中來”,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並不是寫苦與樂的關係的。

師:那就改成“苦與樂”,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後的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苦與樂的典型情況,也就是“最苦”和“最樂”的事。

生8: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苦和最樂的事各是什麼。

師:作者認爲最苦與最樂的事到底是什麼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最樂的事是盡了責任。

師:你怎麼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證據嗎?

生10:第1段開頭寫到“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第3段開頭寫到“自然責任盡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師:看來最苦與最樂的事都與責任有關係。(板書:未盡――責任――攝苦;盡一責任――最樂。)看來題目不能改了,改了與文章內容不太相符。那將題目改成“最樂與最苦”,總可以吧?

生11:還是不能改,因爲文章的順序是先寫最苦,後寫最樂。

師:除了順序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12:一般說先苦後甜,先寫苦,再寫樂,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

生13:這種“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體會,放在前面寫引入注意些。

師:俗話說,快樂易寫,痛苦難描,所以作者將“最苦”先寫,重點寫。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寫“最苦”,哪些地方寫“最樂”呢?

生14:第l、2段寫最苦,第3段寫最樂。

師:第4、5兩段是在寫什麼呢?(生概括不上來。)請同學們一起將這兩段文字再默讀一遍吧!

生15:進一步論述人應該勇於承擔責任,不能逃避責任。

師:這與課題有關係嗎?

生16:這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文本解讀觸心靈

師:通過大家對文題的審讀,我們基本瞭解了課文內容,但是這不算讀懂了課文。真正讀懂課文還得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怎麼讀出自己的影子來呢?比如老師讀“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這句話,就想到我今天上這節課,這麼多老師來聽課,給了我壓力,我就有了一種責任。要是我推掉這節課,身體可能會輕鬆些,但是我就會擔心其他老師們會怎樣評價我,也許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