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

《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1

蠶婦

《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古詩簡介

《蠶婦》是宋代詩人張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難的傳世名篇。這首詩是通過以養蠶爲業的農婦入城裏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翻譯/譯文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爲生的婦女,昨天到城鎮裏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把手巾都浸溼了。因爲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註釋

①蠶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宋代詩人。字少愚,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考進士不中,曾被推薦入朝作官,未應召,從此隱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雲溪,過着閒適生活。著有《白雲集》。

③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裏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賞析/鑑賞

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淚滿巾”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三四句揭示蠶婦傷感的緣由,乃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作品雖客觀敘寫,不着評論,但對蠶婦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不公自浸潤於詩句中,啓人思索。詩歌結構簡截,語言質樸,一針見血。此詩與李紳“鋤禾日當午”首,一詠耕,一詠織,可稱爲中國詠耕織的代表作。

張俞的詩歌作品並不很多,但是這一首《蠶婦》,使他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大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詩人就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背景下,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爲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整篇詩就好像是在講故事:婦人昨天進城裏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因爲她看到,城裏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羅綺”的……這首詩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全詩沒有任何一字的評論,也沒有使用什麼高深的聯想,但是讀者從字裏行間,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詩歌的實際寓意,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此詩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2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

昨天我進城去賣絲,回來時淚水溼透了手巾。

爲什麼這麼傷心?我看到了渾身穿綾羅、着綢緞的富人,他們竟沒有一個是養蠶的人。

註釋

蠶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裏是指賣出蠶絲。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遍身:全身上下。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賞析

這首詩是通過以養蠶爲業的農婦入城裏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裏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通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着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爲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麼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揭示蠶婦是因爲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爲她看到,城裏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創作背景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此詩寫在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詩人在此時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爲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

《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3

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翻譯

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爲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裏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溼了。

因爲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註釋

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裏是指賣出蠶絲。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遍身:全身上下。

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賞析

詩首兩句寫蠶婦的傷感。婦人昨天進城裏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淚滿巾”可以看出蠶婦感情刺激之深。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無聲地揭示了社會的極端不公。通過對一個蠶婦經歷與感受的敘寫,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處境的深刻同情。詩中不着一字議論,卻無聲地控訴了以養蠶爲生、深居僻鄉的勞動婦女這一形象。蠶婦初次進城,竟發現了自己貧困終生的根源,難怪她要悲傷,要痛哭流淚了。那位蠶婦的神態、見聞、感受都寫得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就以這麼一個生活細節,來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構思巧妙,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後兩句揭示蠶婦是因爲有感於獲而不勞、勞而不獲的不合理社會現實而傷感。蠶婦之所以會痛哭流淚,是因爲她看到,城裏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美麗的絲綢衣服的。詩人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

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着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創作背景

此詩寫在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在當時的封建朝廷,人民生活痛苦難言。詩人在此時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爲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

《蠶婦》原文及翻譯賞析4

蠶婦吟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翻譯

杜鵑鳥於四更時分啼徹窗外,喚醒養蠶婦人起身關照蠶寶寶們,擔心着這幾天桑葉不夠影響了蠶寶寶吐絲結繭。

歌舞樓臺之聲竟遠遠傳來,難道深夜了高樓歡宴的歌女們還沒有歸來入睡?

註釋

子規:杜鵑鳥的別稱。

稠:多而密。

玉人:指歌女舞女。

鑑賞

這首詩描寫了“蠶婦”和“玉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貴人家的女人歌舞徹夜不歸,來反襯蠶婦生活之辛苦。杜鵑啼叫到還只是四更天的時候,蠶婦不得不起來察視養的蠶是否吃的桑葉稀少了,以免影響到蠶繭的產量。蠶婦日以繼夜辛苦地勞作,對她來說,那些“玉人”夜深達旦地歌舞供貴人娛樂,直到樓頭明月已經西沉,掛在柳梢枝頭的時候還沒有回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這首詩用以表達蠶婦之辛苦,將玉人和蠶婦置於同一時間內,因身份不同而苦樂不均的情況。但評論亦認爲和歌女對比起不到辛辣諷刺之效果,玉人歌舞並非自己縱情享樂,亦爲身不由己。

同樣寫蠶婦,北宋張俞的寫法更爲一針見血: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此詩矛頭堪稱“穩、準、狠”,直接對準不勞而獲之人,因而也流傳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