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三歷史複習方法

近年來歷史學科的大學聯考,依託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試題設計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突出創新的特點,試題能反映或折射社會現實的需要,且不迴避熱點問題。但我認爲在歷史複習中必須注意這一樣幾方面的問題:

淺談高三歷史複習方法

 一、緊扣歷史複習中的三個環節“基礎知識、學科能力、應試能力”

首先,全面、系統、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任何時候都是歷史複習的第一要務。歷史學科《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準了歷史《考試說明》規定的歷史知識。從近幾年的大學聯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準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比重仍是相當可觀,特別是第Ⅰ卷。我們知道,大學聯考中簡釋題、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但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佔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有幾多,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複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

其次,在全面、系統、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問思辯過程中,提高歷史學科能力。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簡單的歷史背誦中獲得,只能在全面、系統、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問思辯過程中逐步提高。全面就是對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規定的知識點,全面掌握,不在所謂“重點”、“難點”的掩蓋下,淡化“冷點”、“次點”,造成知識的盲點或糊塗點。系統就是歷史知識在歷史理論的“串通”下縱橫一體,牢固就是對考點內容的記憶程度,準確就是對考點內容的準確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要在掌握知識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中進一步掌握知識。

再次,加大勤學苦練的力度,在經典題型的解答中鞏固歷史基礎知識,培養歷史學科能力,提高應試能力。應該指出的是加大勤學苦練的力度並不等於題海戰術。題海戰術是缺乏選擇性,不管題目優劣,效果好壞,一味地以練代學,以練代思,以數量代質量,這無疑是疲勞戰術,也不會有什麼效果。我們講的勤學苦練,是在培養學生增加知識再現頻率以加深記憶外,更側重於歷史理解,更着眼於知識運用和分析、綜合、表述能力的提高。教師在複習中要培養學生把“厚”書讀“薄”,即依照複習教學的進度,逐章逐節濃縮課本。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閱讀、分析、概括、綜合的過程,只要這樣,才能梳理歷史知識,強化歷史記憶,掌握歷史概念,建立完整的、科學的歷史知識結構。在審題方面,要培養學生審清題意抓住題眼,掌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答題思路和文字表述的大學聯考應試能力,要使學生不僅懂得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於懂得爲什麼要這樣做。要讓學生做到每做一題都要有所收穫,以達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二、把握歷史複習角度的三個層次“史實、史觀、史法”

(一)史實,即要求學生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這包括兩類,一類是史實性知識,另一類是結論性知識。史實性知識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歷史現象的記錄,結論性知識是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評價,如性質、意義、成敗原因等。準確、系統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知識)是備考複習的基礎。(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並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爲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複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但理解不能替代記憶,還是要“強記”、“死記”,我是定期或不定期要求學生背問題,加強督促與檢查。其次,理解要深。要區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複習的重要內容。總之,上述幾種知識,複習時要注意各自的特點,不可偏廢。

(二)史觀,觀察、分析歷史事物的觀點和基本理論。注重歷史基本理論的考查,已成爲大學聯考命題的基本走向。歷史基本理論主要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如2004年的《考試說明》思想教育部分規定,以歷史事實,使學生形成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觀點;必須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在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世界各國相互聯繫、共同發展而又國情各異,發展不平衡的辨證觀點等等,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史觀?(1)平時注意與政治學科相聯繫,灌輸基本理論,使學生初步理解和運用歷唯的幾個基本觀點和辨證的思維方法,提高思考能力。(2)注意中外歷史比較,形成“大歷史觀”。平時複習時注意把握中國史和世界歷史間的有機聯繫,把中國史放到國際大背景中掌握。在對比聯繫中提高學生的整體印象、全局觀念以及對於“大歷史”的`宏觀把握,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優化,思維能力逐步提高。

(三)史法,即分析、闡釋歷史事物的方法。從邏輯的角度分類有兩種:第一,歸納史實得出結論的歸納法;第二,推演史實說明問題的演繹法。從歷史認識論的角度分類,主要有歷史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如通過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異同點的比較,可以分析兩場改革成敗的原因。此外,將上述方法具體化,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評價法,觀點材料論證法等。(1)史法主要通過平時的課堂教學和加大習題的訓練力度來強化。(2)但要注意的是多做題不如巧做題,掌握好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則更爲重要。要求學生每做完一道題,或一套試卷,都要反覆揣摩體會,這樣的效果比“題海戰術”要有效得多。教師在訓練的同時根據學生的需求,對學生講解自己的思路,傳授解題的方法(也可讓學生談談他們的思路,教師適時點撥)比如比較類問題,教師務必把如何確定比較項等比較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三、要注意歷史、地理、政治三個學科知識結合複習。

要注意藉助相關學科知識。雖然各學科自成體系,但卻又彼此相連。近年來,歷史考察向地理、政治等學科滲透,成爲大學聯考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將文史哲地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爲此,關於地理方面,我國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戰場、重大工程和當今各省區劃分及簡稱,世界各國位置及首都等應存有活地圖。關於政治方面,階級、國家、國體、政體等概念,法律常識,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人民羣衆創造歷史、階級鬥爭推動歷史前進,必然和偶然、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形式和內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觀點,必須熟知,並善於結合具體事例加以闡釋運用。此外、還要結合國際國內的熱點、焦點問題。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總之,高三歷史科複習總的要求是講求方法,提高效益。具體要求是打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於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