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記賞析

滄浪亭記賞析1

原文:

滄浪亭記賞析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1] ,始僦[2] 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1]

一日過[3] 郡學[4] ,東顧草樹鬱然,崇阜[5] 廣水,不類乎城中。並[6] 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13],三向皆水也。槓[7]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雲錢氏[8] 有國,近戚孫承右[9] 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10] ,號“滄浪” 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爲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 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11] ,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12] 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註釋: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爲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爲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曆年間爲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建滄浪亭,後以亭名爲園名。後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本文作者用樸素簡潔的語言,自然流暢的筆調,記述了滄浪亭演變的始末。

[1]吳中:今江蘇省,大致相當於春秋時吳國地方

[2]租賃

[3]過:拜訪

[4]郡學:蘇州府學宮,舊址在今蘇州市南,滄浪亭就在其東面,郡國的最高學府。

[5]崇阜:高山

[6]並(bàng):通“傍”

[7]槓:獨木橋

[8]錢氏:指吳越王錢鏐

[9]孫承祐:吳越王錢俶的小舅子,任節度使,鎮守蘇州,在蘇州大建園亭

[10]北碕:北邊曲岸上

[11]衝曠:沖淡曠遠,這裏既指滄浪亭的空曠遼闊的環境,也兼指淡泊曠適的心境

[12]閔:同“憫”,悲憫。

[13]尋:長度單位

[14]錙珠: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賞析: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今屬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曆革新,爲守舊派彈劾,罷職閒居蘇州。後來復起爲湖州長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詩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第一段:罷官之初旅居蘇州的情景。

第二段:寫發現風景勝地和構築滄浪亭的經過。“滄浪”典出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與世推移”

第三段寫在滄浪亭一帶乘舟上由得怡悅情趣,從而發出“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爲搖船用具,此作動詞。[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此指裝束隨便。[磨戛]摩擦撞擊,可理解爲斤斤計較。

最後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發而爲論,認爲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達了對庸俗勢利官場的厭棄。結尾慶幸自己尚未忘懷於滄浪亭的優美景色,照應了文章的題目。[沃然]受啓發而領悟的樣子。 [閔]同“憫”。

滄浪亭記賞析2

滄浪亭記

作者:蘇舜欽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爲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滄浪亭記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因獲罪而被貶爲庶人,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吳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沒有能找到。

一天拜訪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鬱鬱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在城裏。循着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蹟。我喜愛這地方,來回地走,最後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築亭子,叫“滄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陰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裏,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瞭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爲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麼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爲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於沖淡曠遠,不與衆人一道鑽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爲已經超脫了。

註釋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爲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爲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曆年間爲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建滄浪亭,後以亭名爲園名。後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本文作者用樸素簡潔的語言,自然流暢的筆調,記述了滄浪亭演變的始末。

[1]吳中:今江蘇省,大致相當於春秋時吳國地方

[2]租賃

[3]過:拜訪

[4]郡學:蘇州府學宮,舊址在今蘇州市南,滄浪亭就在其東面,郡國的最高學府。

[5]崇阜:高山

[6]並(bàng):通“傍”

[7]槓:獨木橋

[8]錢氏:指吳越王錢鏐

[9]孫承祐:吳越王錢俶的小舅子,任節度使,鎮守蘇州,在蘇州大建園亭

[10]北碕:北邊曲岸上

[11]衝曠:沖淡曠遠,這裏既指滄浪亭的空曠遼闊的環境,也兼指淡泊曠適的心境

[12]閔:同“憫”,悲憫。

[13]尋:長度單位

[14]錙珠: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滄浪亭記賞析3

【作品介紹】

《滄浪亭記》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於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蹟蕩然無存,錢鏐等以權勢購築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於千載的特有原因。

【原文】

滄浪亭記①

作者:歸有光

浮圖文瑛②,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③。亟求餘作滄浪亭記,曰 :“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爲亭者。④”

餘曰:“昔吳越有國時⑤,廣陵王鎮吳中⑥,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⑦,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⑧,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⑨。此滄浪亭爲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爲滄浪亭也⑩。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⑾。嘗登姑蘇之臺⑿,望五湖之渺茫⒀,羣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⒁,闔閭、夫差之所爭⒂,子胥、種、蠡之所經營⒃,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爲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⒄,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爲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慾垂名於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遊,呼之爲滄浪僧雲。

【註釋】

①作者的這篇文章記述了淪浪亭的演變過程,並從歷史的強烈對比中,讚美了蘇舜卿的滄浪亭;而那些盛極一時的宮館園囿,卻早已不存在了。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語言樸素簡潔,而又明暢自然,能於平淡直樸中見出深意,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點。

②浮圖:即浮屠,梵語音譯,指佛。這裏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生平不詳。庵:小廟,多爲女尼所居。

③蘇子美:蘇舜卿,字子美,北宋詩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詩歌奔放豪健,風格清新,與梅聖俞齊名,世稱“蘇梅”。爲權臣忌恨而被貶逐,後退居蘇州,營作滄浪亭(1045年建),並作文爲記。該亭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④亟(qì),多次,屢次。 亭之勝,滄浪亭的美麗景色。 所以,表原因。

⑤吳越:指吳越王,即唐末錢鏐,官拜節度使。後擁兵自重,建國吳越,稱吳越國王,是五代十國時的十國之一,轄地包括今浙江、江蘇西南、福建東北部地區。

⑥廣陵王:指吳越王錢鏐的兒子錢元瓘。吳中:指蘇州一帶地區。⑥子城:附屬於大城的小城,這裏指內城。

⑦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孫承祐:錢鏐的孫子錢俶的岳父。

⑧迨:到,等到。淮南:唐代設置的淮南道,治所在揚州。納土:指將國土貢獻給了宋王朝。

⑨禪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⑩復,恢復,重建。 構,房屋建築,這兒指亭子。 荒殘,荒廢、殘破。 滅沒,埋沒。 餘,這兒指廢墟。

⑾夫(fú),句首語氣詞。 朝(cháo)市,朝廷和集市。 易,替換,變更。

⑿姑蘇臺:在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閭建。

⒀五湖: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內附近所有的湖泊。

⒁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傳說太子準備將幼子季歷立爲王,於是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就遠避江南,遂爲當地君長,成了春秋時吳國的開國者。

⒂闔閭:春秋時吳國的國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夫差:闔閭的兒子,吳國的國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

⒃子胥:姓伍,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他投奔到吳國,曾輔助吳王夫差伐越。仲蠡:指文種和范蠡。文種,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楚人;范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輔助越王滅吳。

⒄錢鏐:吳越國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傳位四世,後統一於宋王朝。⒄釋子:佛教徒的通稱。因出家修行的人,都捨棄了俗姓,以佛釋迦爲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稱爲釋子。

⒅澌:冰塊。因冰塊不能持久,容易消融,所以又有溶化的意思。這裏的澌然,就是冰塊消融的樣子。

【譯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雲庵,流水環繞,是蘇子美滄浪亭的故址。他多次求我寫滄浪亭記,說:“以前蘇子美所記的',是滄浪亭的勝景,於今請您記敘的,是我爲什麼要建這個亭子。”

我說:先前吳越立國的時候,廣陵王鎮守吳中,造了一座花園在內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孫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園在它的旁邊。直到淮南一帶地方都歸了宋朝時,這些花園也還沒有荒廢掉。蘇子美開始建築的滄浪亭,到後來是和尚居住了。這樣滄浪亭就改成了大雲庵。自有了大雲庵以來又二百年了。文瑛尋訪古代遺蹟舊事,在這荒蕪殘破的廢墟之上重新恢復了蘇子美的滄浪亭,這樣又從大雲庵改成滄浪亭。

從古到今由於時代變遷,宮廷和街市也發生了變易。我曾登上姑蘇山上的姑蘇臺,眺望那浩淼遼闊的五湖,蒼翠蔥籠的羣山,而古時太伯、虞仲所創建的,闔閭、夫差所爭奪的,子胥、文種和范蠡所經營的,如今統統都沒有了,這大雲庵和滄浪亭又值得什麼呢?儘管如此,那錢鏐因天下紛亂才竊取了權位,佔據了吳越這塊地方,國富兵強,傳了四世,他的子孫和姻戚,都趁着這個機會奢侈僭位,大建宮館苑囿,盛極一時,而蘇子美的滄浪亭,卻被文瑛和尚敬重如此。可見讀書人想要垂名千載,不像冰塊那樣一下子被溶解消失掉,這確實是有一番道理存在的呢。

文瑛好讀書又喜做詩,常和我們在一起(徒步雲遊),大家稱他爲滄浪僧。

【講解】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滄浪亭,是蘇州市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璙的池館,又說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到北宋時,詩人蘇舜欽購得,並臨水築亭,題爲“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後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爲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爲佛寺。本文就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於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蹟蕩然無存,錢鏐等以權勢購築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蘇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於千載的特有原因。

【附錄】

滄浪亭記

蘇舜欽

[題解]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市,爲宋代詩人蘇舜欽所建。後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明代文瑛和尚又在這裏重新修建了滄浪亭。本文作者用樸素簡潔的語言,自然流暢的筆調,記述了滄浪亭演變的始末。由於歷史的發展,各種古蹟都已經不復存在,然而,與盛極一時的吳越國的宮館苑囿相比,蘇舜欽的滄浪亭卻獲得了後人的讚賞。

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闢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寓久則溺,以爲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爲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衆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爲勝焉!

【譯文】:

滄浪亭記

我因爲獲罪而遭貶,乘船南遊,在吳地旅行。起初侷促在屋子裏。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

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草、樹鬱鬱蔥蔥,高高的山川寬闊的水面,不像在城裏。循着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勝概。我喜愛,來回地走,於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築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後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會合於軒戶之間,尤其同風月最爲協調。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淨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麼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是動物。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派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爲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麼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爲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於沖淡曠遠,不與衆人一道鑽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爲已經超脫了。

【作者介紹】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更多名師名句請關注“詩詞網”的“古文觀止”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