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亭記》賞析

朝代:明代

《楮亭記》賞析

作者:袁中道

詩集:袁中道全集

原文

金粟園後,有蓮池二十餘畝,臨水有園,楮樹叢生焉。予欲置一亭納涼,或勸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種松柏。”予曰:“松柏成陰最遲,予安能待。”或曰:“種桃李。”予曰:“桃李成蔭,亦須四五年,道人之跡如遊雲。安可枳之一處?予期目前可作庇陰者耳。楮雖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蓋亦界於材與不材之間者也。以爲材,則不中樑棟枅櫨之用;以爲不材,則皮可爲紙,子可爲藥,可以染繪,可以頮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詩》,蓋亦有取於此。”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則水風泠泠襲人,而楮葉皆如掌大,其陰甚濃,遮樾一臺。植竹爲亭,蓋以箬,即曦色不至,並可避雨。日西,驕陽隱蔽層林,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若深山。數日以來,此樹遂如飲食衣服,不可暫廢,深有當於予心。自念設有他樹,猶當改植此,而況已森森如是,豈惟宥之哉?且將九錫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賞析

公安三袁,小袁文風清麗,如森森盆景。此文記他在金粟園後築亭時的波折,有人講亭外用種松柏以明志,種桃李以增景,都被他回絕了,他將從前亭邊的灌木楮樹保留下來,略加修整,即成“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若深山”的避暑佳處。植樹之道,的確在因地制宜,在與自然取和。

築亭避暑,還帶來了思考的樂趣。莊子材與不材的主題重新顯現,小修同學又想起了親愛的子瞻。蘇軾《宥老楮詩》的全文是:“我牆東北隅,張王維老谷。樹先樗櫟大,葉等桑柘沃。流膏馬乳漲,墮子楊梅熟。胡爲尋丈地,養此不材木。蹶之得輿薪.規以種鬆菊。靜言求其用,略數得五六。膚爲蔡侯紙,子入桐君錄。,黃繒練成素,黝面額作玉。灌酒丞生菌,腐餘光吐燭。雖無傲霜節,幸飾輝醒毒.瓢桶信榭陌 生王裏右倍俠,籽答南啼詩 德艇廊相瞳”東坡念及諸般好處,才投下手中的斧頭。細讀這首詩,可以斷定小修這篇《楮亭記》頗受此詩影響,不過是借用典故而已。不過是小修以楮爲友,向前更走了一步,一方面憐惜物性,另外一方面,是珍重楮陰,境界由東坡的“德怨聊相贖”升級到了“加九賜”。

實際上.楮樹鄉下常見,常被稱爲“構樹”,樹幹中有白汁如乳,就是蘇軾詩“流膏馬乳漲”的意見,三月開花,六七月結實,有一點像楊梅,落在地上猩紅如血。樹皮可以製衣,也可以造紙。

楮樹腐爛後,也可以生長蘑菇。楮實可以入藥,葛洪在《抱朴子》中講:“楮木實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徹視鬼神。”除了藥用之外,李時珍講,楮樹幹中取出的白汁,其實是很好的黏合劑: “構汁最粘,今人用粘金薄,古法粘經書,以楮樹汁和白及、飛面調糊,接紙永不脫解,過於膠漆。”

我記得,在我老家,牆頭地角,也常見構樹,段成式講“谷田久廢必生構”,我倒是覺得,大概是因爲楊梅一般的“楮實”雖然不太對人的口味,卻是鳥雀樂見的.,鳥雀吃下楮實後,會將它排泄到不同的地方,或是水旁,或是田地,令它們鬱郁叢生。鄉下人倒並不曉得這種常見的樹,有以上這麼多好處,其實就是“楮膠”一節。也是非常有用的啊,鄉下的女人粘鞋底,孩子們糊年畫與春聯,都是用米麪作糊,其實完全可以去向牆角的楮樹借一點乳汁試試的。

作者介紹

袁中道(1570一1627),字小修,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十餘歲時,著作《黃山》、《雪》賦,長達五千餘言,爲人稱道。後來出門旅遊,泛舟西陵,走馬塞上,歷覽南北各地,詩文亦因此大有長進。萬曆丙辰(1616年)考取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與二兄宏道同師事李贄,受到很大影響。所作詩文,以反對仿古、迫近自然爲宗旨。有《珂雪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