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社會實踐報告彙編5篇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社會實踐報告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彙編5篇

社會實踐報告 篇1

驕陽如火的暑假,我一如既往的選擇回家。開始幾天,每天翻翻帶來的書,聽聽音樂,看看電視,甚爲消閒,不過時間一久,便覺得無聊。碰巧遇到評選文明縣城活動,各個社區組織實踐服務活動,我立即報名參加。做一點志願服務活動,一來豐富生活,增長閱歷,培養組織溝通能力,二來以一顆感恩之心,傳遞關愛,回饋社會,非常有意義。

我的任務是一週服務三天,爲期三週,服務項目主要有社區衛生保潔,消夏文娛活動服務,弱勢羣體一對一幫護等。雖然成就不大,但自己努力付出並認真完成了任務,這個過程中體會頗多,獲益匪淺。

社區衛生保潔

我所居住的小區,衛生環境還算不錯,但入口處是一條狹長的小路,道路兩旁蔓草叢生。從前一直覺得,曲徑通幽,芳草萋萋,別有一番情趣,無奈雜草日盛,本就狹窄的小路被擠佔了大半,草叢間夾雜紙屑果皮塑料袋,更顯雜亂。於是週一清晨,我起了個大早,我了一雙麻布手套,一把鋤頭,興沖沖來到目的地。一開始,我用力把鋤頭扎進草堆中,前後猛砸,只覺手臂酸脹,腿有些發抖,而土塊被翻起大半,草依然頑強的留在那裏。折騰了大半個小時,只是白費力氣,索性鋤頭一丟,雙手拔起來。晨練的大媽剛好路過,笑道:“鋤地不光是力氣活,還是個技術活。眼手一致,有力均勻,姿勢要正確”。她很耐心的講解起來,邊說邊示範。彎腰,弓腿,我的姿勢笨拙甚至滑稽,但慢慢也就適應,速度也快起來,忙活了一會兒收拾出一塊空地來。

常言道,“眼高手低”,至此我猜真正體會到這種落差。多年讀書,自認爲積累不少知識,但將來進入社會,能否將其用於實踐,值得深思。增強實踐能力,多看,多思,勤學,勤問,不單單鋤草如此,將來的求學,工作也應秉承這種態度。正如古人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幾個清晨的忙碌,終於清理出整潔的路面,雖然身體疲憊痠痛,但心裏着實開心。每當走在社區裏,總會下意識的撿起地上的垃圾,看到街上的清潔工人也開始衝他們友善的笑笑。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爲社會獻一份綿薄之力,收穫的

是家園和心靈雙重的快樂。

消夏文娛活動服務

爲豐富廣大居民生活,提升精神文明,社區號召全民參與文娛活動。然而多

數居民喜歡帶着家中,鄰里互動交流較少,氣氛不濃。社區打算舉辦週末消夏活動,我應召幫忙宣傳和組織。跟居委會負責人商量過後,大體確定了象,撲克牌,廣場舞等幾個活動,首先,寫好活動策劃,定好流程,第二,規劃好場地,列好桌椅音響等物品清單;第三,安排好活動負責人以及服務人員。接下來,就是在醒目處張貼海報,挨門挨戶動員大家參與了。有些住戶推脫有事,我得耐心誠摯的邀請,如承諾幫他們照看小孩,幫忙買菜,活動現場提供冰鎮飲品。這個過程,需要不斷溝通交流,善於瞭解不同居民的實際需求,以誠動人。幾天的上門邀請,大家的態度由冷漠到關注,積極性挺高。八月的夜晚,熱氣慢慢散去,小區的人們三五成羣聚在一起,或下棋,或打牌,或散步,或跳廣場舞,怡然自得,樂在其中。我加入廣場舞的隊伍,幫阿姨們放放音樂,搬搬桌椅,拎幾瓶礦泉水,事情雖小,但這種簡單的交流卻能真正打動人心。她們的快樂感染到我,身心都輕鬆愉悅起來。無論動作是嫺熟曼妙,還是錯亂笨拙,每個人都在認真的踏着自己的節拍,舞動自己的快樂。我見到一位老奶奶,跟在隊伍後,跳得十分賣力,正如她對身邊的人所講:“人奮鬥一輩子,不圖名,不爭利,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幸福的涵義見仁見智,在未來的生活中,要笑對煩

惱,適時減壓,善於收集生活中的快樂,傳遞希望和幸福。

弱勢羣體一對一幫護

我的鄰居有一對老夫婦,兒女常年不在身邊,丈夫中風多年,經濟上雖寬裕

但生活得非常落寞。我每週抽半天時間陪這兩位老人,剛開始只是讀讀報紙,嘮嘮家常,但總是我說個不停,他們禮貌的應上幾句。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他們總說沒有。我想,兩位老人經濟上寬裕,吃穿用度不用操心,老爺爺的病雖難治,但政府和子女做保障,醫藥費不愁。精神上嘛,老人家看看電視,我再講點趣聞樂事,應該有所改善。

接觸的久了,才發覺老人的實際困難。大娘買糧油果蔬從來都是少量的買,不是吃不完,而是提不動;她夜晚很少出去散步或參加文娛活動,因爲眼睛不好,

體力有限,擔心跌跤;大爺行動不便,不能定期到醫院檢查,只能隨意買些藥來治;燈泡壞了沒法及時換;水龍頭出問題自己修不了;大娘遇到頭疼腦熱的病,還要照顧老伴,非常辛苦。諸如此類的瑣碎事情,在我們看來沒什麼,在他們生活中就顯得非常不方便。有一次剛好碰見大娘給老伴買新藥回來,我幫忙看說明書,一看才發現這種藥副作用極大,尤其不適用中風患者,盲目服用後果不堪設想。老人眼睛不好,哪裏能顧及此?想到這裏,忽然憂心忡忡起來。

我個人力量有限,只能偶爾幫他們買買菜,收拾屋子,讀讀報紙,聊聊天什麼的,但我想,發動整個社區的人關愛身邊的弱勢羣體,真正深入到他們生活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愛心和耐心付出,那這對老夫婦以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將生活的更加舒心和歡樂。最好大家能形成一個組織,輪流照顧,輪流幫忙,把這種風氣推廣和傳承開來,這樣的幫助才能持久。

社區服務的時間雖短,但我從中體會到人生的道理,對未來的人生規劃,也有了清晰和務實的把握,在此過程中,自己的組織溝通能力也得以鍛鍊,同時更加關注社會熱點,對一些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思考,也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感,願儘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奉獻社會。

社會實踐報告 篇2

7月27日至8月24日,根據學校安排,我在xx人民廣播電臺開始爲期一個月的暑期實踐,被分到新聞廣播採訪部。在實習期間,或親身體驗、或靜觀其變,在一些細微之處,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受到了很多啓發,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一個月的實習時間雖然很短,要學的東西很多,但直接接觸媒體行業並參與第一線的工作就像一本活的教科書,期間經歷、學習的事情都使我終身受益。以下是我本次實習的心得報告。

我的指導老師是xx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採訪部的趙老師,主要跑口爲黨校、農業、消防、人大和部隊等。由於選擇在廣播電臺實習,不同於平面紙質媒體,所以前期主要學習了錄音筆的使用、音頻文件的編輯和電話採訪的錄音等相關技術,並初步瞭解了電臺新聞的播放流程。

作爲一名實習生,去現場、參與新聞採訪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在實習第二天,我就正式開始跟隨老師跑新聞。實習期間,由於老師跑口的緣故,大多參與的都是一些會議新聞的採訪工作。雖然比較簡單,但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卻是瞭解採訪流程和學習會議新聞寫作的重要機會。此外,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參加了幾次活動的採訪,學習了現場活動的新聞寫作方法。不僅如此,能夠獨立前往省人大、省政府、省軍區等單位也成爲我非常難得的經歷。由於大一暑假曾經在xx《xx都市報》實習,兩次不同媒體的鍛鍊使得本次實習有較大收穫。

首先就是對不同級媒體新聞寫作的體會。大一時在市級都市報的實習,老師非常注重新聞報道可讀性要求,要儘量還原現場,用細節增加生動性。而這次在省廣播電臺的實習,老師專門提醒我注意語言的正式和一些政治上的常識。比如一次我獨自參加省人大的主任會議,回來在寫稿時,老師叮囑我要注意領導的出場順序,並交我寫一些此類會議新聞的固定格式、固定用語等內容。

其次是學習到廣播新聞與平面新聞寫作的差異。因爲廣播新聞藉助人們的聽覺傳播,所以在寫作時語句不可過長,儘量使用短句;不可過多使用數,否則反而不易讓聽衆捕捉信息;儘量使用口語化、簡潔易懂的詞語,避免生僻詞的使用。此外,爲突出廣播媒介特性,非常注重音響原聲的使用,尤其是對於現場活動的報道。比如我在實習第二天採訪的《軍事科技知識展覽舉辦》,那是一項爲豐富國小生假期生活舉辦的活動,現場有不少前來參觀的小朋友。在採訪時,老師就告訴我要注意對小朋友的採訪,並錄下現場活動的背景音樂。通過後期製作,讓這篇普通的活動報道從口播新聞變爲音響報道,大大增強了新聞的現場感和可聽性。

再次是學會了音頻文件的剪輯技術。因爲廣播新聞最後的新聞成品是以聲音的形式讓廣大受衆接收到的,所以音頻文件的剪輯就成爲廣播新聞的基本編輯手段。由於之前從未接觸過相關內容,老師簡單地指導一番後,確實花了我不少功夫練習那個專業軟件的使用。老師爲了讓我深刻體會到廣電媒體對於技術參數的嚴格要求,還專門多次讓我到錄音棚去學習、比較不同格式下音頻文件的效果差異。當我聽到錄音棚的老師對於拿來製作的稿件要求在秒以後的單位時,才深刻體會到廣電系統對於技術的要求是多麼苛刻。

最後就是獨立採訪和採寫深度報道的'經歷。大一時雖然也已經有機會體驗獨立採訪,但回到報社後的稿件都是一些小“豆腐塊”消息,只是一種初級採寫的鍛鍊。而這次在省電臺的實習,採訪部正好在做一組關於初高中亂收費的深度報道。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獨立採訪了當地一所名校亂收費的情況。採訪前,老師教我如何在閒話家常中滲透敏感問題的提出,既減少採訪對象的警惕性、又增強了所需信息的真實性。採訪結束後,加上老師給我的其他學校的採訪資料,就開始準備亂收費問題的一組深度報道。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有點迷失在大堆信息之中,老師就告訴我要對所有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使得雜亂的採訪資料可以共同形成幾個主題,分析幾個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後列出採訪提綱。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又搜了一些網上有關教育亂收費問題的範文,用了整整一個下午才寫完了這

組報道的初稿。雖然寫作的過程很辛苦,但能從採訪到寫稿完整地瞭解深度報道的採寫過程,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確實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暑期實習非常短暫,但留給我的確是彌足珍貴的經驗。新聞學科不同於其他專業,具有非常強烈的實踐特徵,這是我在學校課堂上無法培養和鍛鍊的技能。而實習期間,我不僅得以把平日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以實踐運用,而且還了解到新聞產品的生產流程,感受到非常鮮活的新聞工作第一線的感覺,並加深了對於新聞價值、新聞時效性、真實性等新聞理論知識的認識。不僅於此,暑期實習帶給我最強烈的震撼還是心理角色的轉變——從學生到工作者,需要的是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當成爲社會中的一員時,已經沒有機會讓我任性、偷懶,面對指導老師和主編的時候,我必須要拿出稿件說話,否則就是工作的未完成。突然的轉變的確讓我有些措手不及,但我明白這同樣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一堂必修課,我必須快快適應。通過這次短暫的假期實踐經歷,爲我大三下學期正式實習儲備了經驗,也爲我今後進一步在新聞學道路上前行打下了基礎。

社會實踐報告 篇3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個詞上學期放假前就已經出現在校園內了,由此可見,這個活動是多麼受學校的重視!開學一個月後,我們青協就開始了三下鄉的準備工作:從召集大家寫方案開始,接着找實踐地點,踩點後對方案進行改善並交到學校競選。這些工作花了將近兩個月,在寫方案過程中我有何自己的小組成員發生過爭執,但也只是小小的風波,影響不了我們繼續寫方案,方案的反反覆覆的修改,讓我們每個人都很累,但很充實。接着是暫時放下下鄉的工作,爲考試做準備。

考完試後我們還有4天就要到大灣------我們的實踐地進行實踐了。我們的工作並不是從我們達到大灣那一天開始,而是考完試就開始了:物資的準備以及確認,每個人的工作安排。

在準備物資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再認真看一遍方案,把所需的物資置辦好,而不僅僅是購物那麼簡單。我們必須在學校的條件設備允許範圍內進行授課,因此我們的課一定要備好,並想好上課的突發情況,比如多媒體不能用等。另外,在沒有任何授課的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課的內容十分熟悉,並準備一些笑話之類的主題,防止冷場。這時候才發現,授課是很講藝術的。如何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如何把這一門課講好?如何讓學生認真聽自己的課?這些都要事先想過,並對教案作出相應的修改,如此一來,備一門課花了兩天就不足爲奇了。

踏進校門的那一刻,一種從沒有過的沉重感涌上心頭,有着說不清的感覺。細看學校的構建,與我的中學相比,好很多了: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寬大的田徑場(雖然比較爛),即便與預想中的不一樣,課還是要好好地上的。這是作爲老師的職責。無論在來之前的準備多麼充足,計劃永遠是趕不上變化的。多媒體室不可用,那麼我準備的課就要重新安排,也就是幾乎一切都是重來。這種突發事件在來之前就應該預想到的,但我們總是想好的一方面想,並沒有做最壞的打算。即便這樣,我們依舊不怕困難,根據學校設備的可使用情況對課程作出相應的調整,並讓每個人做好充分的準備,每個人隨時都有上去講課的可能,我們絕不能有任何鬆懈的念頭。我們僅僅是一羣學生,一羣剛剛脫離老師的呵護的學生,如今,我們也要擔負起老師的責任,呵護我們的師弟師妹。我們不僅僅是一羣想要鍛鍊自己的學生,更多的是希望能夠帶給農村的孩子們更多的希望,激勵他們努力學習,不要放棄學習的機會;同時,我們也是一羣志願者,我們希望能夠更多的幫助他們,希望他們都能夠快樂地成長,希望他們能夠完成自己的夢想。

記得,每次走上講臺的時候,兩腳總會發抖,心跳加速,接着就想盡快結束講話,也因爲這樣,常弄得自己出現口齒不清的情況,自然演講也就收到非常差的效果了。這一次下鄉講課,我只打算呆在後勤組幫忙幹活的,但轉念一想,這一次是站在講臺上演講的最好的鍛鍊的機會,如果我不借助這次機會克服害怕的心裏,以後也會一樣上不了講臺。我總不能迴避吧,畢竟,自己以後多半會走教師這一道路,克服害怕的心理師必須的,只要準備充分,只要能夠對自己要上的課熟悉,我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因此,我決定了,我要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強,我長大了,我不需要別人的呵護了,相反,應該是我開始繼承老師的意志,呵護師弟師妹們。回想自己以前的每個老師的授課方式,盡我所能把他們的優點用在我的課堂上,希望能夠吸引每一個學生的眼球,把我要講的東西----我認爲是重要的東西,講授給我的學生聽。我也時刻提醒自己:哪些情況需要注意或者避免?哪些突變會發生,如何處理?沒有充分的準備,我真的上不了講臺,因而即便很累,自己也一點都沒有後悔。

每個人的課不多,總會有空閒的時候。以前在家時候,煮飯、做菜都是自己弄的,因此我很希望能夠在廚房裏幫上一點忙。但是,那麼多人,要煮一鍋香噴噴的米飯也不是容易事,而做出好吃的菜就更難了。幫忙買菜,擇菜,洗菜,這些繁瑣的事我還是可以幫上忙的,雖然不能做出好吃的菜,但總因爲自己能夠幫上忙而心裏開朗了許多。在廚房呆的久了,總有一種做菜的衝動,於是,我做一道青菜,結果鹹了點,還得大家都吃得很尷尬。雖然他們沒有說出來,但從他們的表情看就明白了。對於此事,我有點內疚,但也因爲他們的包容而感動。

我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他人,在下鄉之前,前任隊長就批評了我一頓,我對她的教誨記在心裏,時刻提醒自己說話時要三思。也因爲自己的性格,想過放棄下鄉的機會。但最後想到,自己一個人還不至於讓整個隊伍無法生存,因而我也就去了。期間,我對自己曾認爲比較帥的、心裏一直羨慕的師兄產生了厭惡感,曾幾次想要臭罵他一頓,但考慮到如果自己這樣鬧的話,就會對整支隊伍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且自己在個人心目中的地位會更下,因而我忍住了。回頭想一下,很多事都是因一個忍字而能夠平息的。雖然這位師兄很讓我厭惡,但總希望能夠包容他的種種缺點,就好像師兄師姐們包容我的缺點那樣。的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曉江,京霖,好幾個部長都在這幾天中露出了童真的一面,但該嚴肅的時候就得嚴肅,該隨便的時候就可以從容一點。似乎這些特點都沒法在我身上找到。每一天的每一天,我都希望自己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所遇到的任何事,但總是很難辦到,從師兄師姐們身上學到的,遠比書上學到的多啊!

這次下鄉帶給我的東西-----膽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隊伍之間的協調。。。。。一切的一切,都是難以忘懷的。我會把它們永遠珍藏在自己的心裏,有空閒的時候就翻開看一下,相信對自己的修身有極大地好處。謝謝你們,青協的同志們!

社會實踐報告 篇4

近年來,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大批青壯年外出經商打工,留下老少守護家園,於是衍生出了一個全社會都在普遍關注的新詞"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存留了一個空檔。由於時間、距離和經濟等因素的困擾,一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對自己孩子在學校、在社會的表現無法做到"常回家看看",更沒有時間關心自己孩子心理上的一些微妙的變化。但正是這些變化,如果不及時疏導,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一生。

"留守兒童",一個曾經在很多人心裏應該充滿孤獨、敏感的詞語,在這次社會實踐的真正接觸中,才越來越覺得他們只是我們所有孩子中的一個比較特殊部分。或許他們比同齡人少了爸爸媽媽日夜的陪伴,也許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無法撲進父母的懷裏撒嬌,但他們並不比我們缺少關心和愛,同樣,他們的心中也一樣充滿着對社會的感恩和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但畢竟他們還是小孩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思想都還不太成熟,在他們心智發育的重要階段,父母不在身邊,極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的思想偏激或者對社會漠視。甚至有個別小孩子,由於長期與外界缺少交流,本能的會產生一些對陌生人的牴觸情緒。再者,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的心理年齡遠比爸爸媽媽在身邊的同齡小孩要大的多,他們顯得更成熟,更懂事,但其實也更脆弱。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並非毫無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的早期就能形成,從六七歲孩子身上可以預測出他成年後的一些行爲。研究報告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和人的性格科學》季刊發表。當年被認爲適應性強的孩子,成年後多表現出樂觀開朗,善於動腦,講話流利;適應性打分低的孩子,成年後態度消極,缺少主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當年被認爲易衝動的孩子,成年後傾向於大聲說話,興趣廣泛,健談;不易衝動的孩子,成年後多表現得膽小害羞,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缺乏安全感。由此可見,童年時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人的一生。因此也可以說,童年的質量影響孩子日後的成就。

社會環境在性格形成和發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家庭,正是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兒童獲得了後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家庭被稱爲"製造人類性格的工廠"。社會和時代的要求,都通過家庭在兒童心靈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爲,從出生到五、六歲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絕大多數兒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愛撫下長大。從教育順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後纔是學校教育。而親子關係是兒童最早建立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兒童身心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兒童以後形成的各層次的人際交往關係。母親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無法估量的重要。缺乏母愛的兒童會形成不合羣、孤僻、任性和情緒反應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徵。父親對兒童在性別角色發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親爲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樣,爲女孩提供與異性成人交往的機會。幼年沒有與父親接觸過的兒童,在性別的社會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是影響兒童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而作爲留守兒童,他們的父親或母親或父母在他們性格成型的重要過程,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承擔起這個重要的責任。他們往往在單親的撫養或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於是會比同齡人缺少與父母的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這些小孩子以後的性格的發展方向。

此次調查,我們主要針對南通如皋留守兒童的心理、生理、學習、生活等方面做一個全方位的調查工作。我們將問卷分爲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兩部分,將重點問題相互比較,通過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和老師的交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中總結出共性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造成了留守兒童目前的性格特徵。

  一、缺乏交流,孤獨感情緒普遍存在

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一半的小孩子跟監護人偶爾有心理情況的交流,有近10%的學生甚至沒有心理交流,只有近20%的孩子經常交流,然而,此類現象在非留守兒童羣體中卻並不明顯。沒有性別、年齡、年級的差異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跟監護人之間的距離,很容易使小孩子產生孤獨感。孤獨感是留守兒童情緒特點中比較普遍的一種情緒,是主要發生在家裏的情感體驗。

雖然我們常說"享受孤獨",但假若一個人徹底陷入孤獨,那麼他幾乎一定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可以說,孤獨是孤獨者的堡壘。就是說,過於孤獨的人,孤獨是他們的一種需要,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要麼,他們很容易在關係中受傷。要麼,他們沒有學會用好的途徑去建立關係,於是很容易在關係中傷害別人。通常,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孤獨者因爲沒學會如何建立一個好的關係,容易傷害別人,於是也很容易被人疏遠,而被疏遠則是對他的傷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鏈條。最終,他們乾脆沉溺於孤獨中,那樣纔可以不受傷。然而,孤獨的另一面是對關係的渴望。一個人越孤獨,對關係實際上就越渴望。

作爲留守兒童,他們過早的離開了父母的保護。對於一個童年中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自己在社會中接觸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行爲同樣影響着兒童性格的形成。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卻因爲外出務工,使孩子的家庭教育留存了一個空擋,由於缺少與父母的交流,孩子缺少對外界事物的直接認識,於是開始對陌生事物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是自卑。於是孤獨感便成爲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情緒。

而學生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的交流很頻繁,不會產生太多的孤獨,這就提醒我們交流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緩解內心壓抑的手段。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級體系共同來幫助這羣特殊羣體走出陰影,在學校,老師要對這些孩子一視同仁,不同程度給予不同關心,學校可以開展心理諮詢室、創建與家長溝通聯繫的平臺,及時發現並解決孩子的問題;而父母,則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孩子的成長尤爲關鍵,經常打電話回家,跟他們聊聊學習、生活情況,認真傾聽孩子講述自己的經歷,給他們更多的鼓勵而非批評

  二、精神空缺,物質補救

在調查中我們驚訝的發現,79個學生中有3個學生每個月零花錢在100元以上,大約10%的學生花費在80到100元之間,約11%的學生花費在50到80元之間,更多的學生每個月零花錢低於50元。當然這種物質填補,也只是發生在少數學生中。他們處於兩個極端,一個是精神極度匱乏,另一個是物質異常充足。這主要產生於兩方面的原因,一、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小孩子身邊,對小孩子感到非常地愧疚,於是,他們就開始從物質上來減輕自己的愧疚感,如給孩子買很多的衣服、食物,給他們很多的零花錢,這稱爲補償式的愛。二、在有充足經濟來源並且沒有太多約束力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用物質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獲得較多的自信心。這種補償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兒童正確的價值取向,如不能正確處理金錢關係,很難理解父母賺錢的來之不易等。有專家稱,這種現象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歸結於社會過度強調"留守兒童"這個概念,並且將其負面性進行誇張式的宣揚,從而導致父母對其子女異常愧疚。而孩子也似乎從中發現自己的"與衆不同",用這種花錢的方式發泄自己內心的不平。

這告誡我們,作爲社會積極的一方,在幫助留守兒童解除一些心理生理問題的同時,也要把握這種宣揚的力度,過猶不及之道,適用於每個環節,包括關注留守兒童這樣積極的事件。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提醒各位家長,物質不過是身外物,要了解孩子真正想要什麼,渴望什麼,這絕不僅僅是每月高額的零花錢可以替代的,而回歸根本,防止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方法還是父母多關心,多瞭解。

總而言之,孩子們的性格形成和箭頭教育及成長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不管事留守還是非留守,他們的是我們的未來。孩子始終是需要父母在身邊,不管他們表現的多懂事,多成熟,學校和社會的關心始終代替不了父母的愛。每個孩子都想在自己遇到挫折時可以有一個肩膀來依靠,在受到委屈時可以有人把自己擁在懷中讓自己放肆地大哭。很多父母外出打工都是爲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但物質生活的改變對孩子們而言,遠不及和父母一起生活。孩子正在需要的是父母在身邊給自己的真切的關懷,而不是用每週一個例行公事一樣的電話來維繫這份親情。相信在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暑假實踐報告,實踐心得,實踐感受,社會實踐報告,實踐報道,實踐風采,留守兒童心理、性格成因與環境。

社會實踐報告 篇5

實踐,可爲以後找工作打下基矗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因爲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而且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又加入了世貿,國內外經濟日趨變化,每天都不斷有新的東西涌現,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前天才剛學到的知識可能在今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中國的經濟越和外面接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它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

在食品店裏,別人一眼就能把我人出是一名正在讀書的學生,我問他們爲什麼,他們總說從我的臉上就能看出來,呵呵,也許沒有經歷過社會的人都有我這種不知名遭遇吧!我並沒有因爲我在他們面前沒有經驗而退後,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們一樣好.我的工作是在那做銷售員,每天9點鐘-下午2點再從下午的4點-晚上9點鐘分段時間上班,雖然時間長了點,但熱情而年輕的我並沒有絲毫的感到過累,我覺得這是一種激勵,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觸了社會,瞭解了未來.在食品店裏雖然我是以銷售爲主,但我不時還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時要做一些清潔的工作,在學校裏也許有老師分配說今天做些什麼,明天做些什麼,但在這裏,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這些,你必須自覺地去做,而且要儘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會得到別人不同的評價。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畢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爲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而這裏是工作的場所,每個人都會爲了獲得更多的報酬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着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樣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裏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儘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歸保持着學生的身份。而走進企業,接觸各種各樣的客戶、同事、上司等等,關係複雜,但我得去面對我從未面對過的一切。記得在我校舉行的招聘會上所反映出來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在校理論學習有一定的差距。在這次實踐中,這一點我感受 很深。在學校,理論的學習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或許工作中運用到的只是很簡單的問題,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項任務。有時候我會埋怨,實際操作這麼簡單,但爲什麼書本上的知識讓人學得這麼吃力呢?這是社會與學校脫軌了嗎?也許老師是正確的,雖然大學生生活不像踏入社會,但是總算是社會的一個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有時也要感謝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有些問題有了有課堂上地認真消化,有平時作業作補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點,有了更多的知識層面去應付各種工作上的問題,作爲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2年之後,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爲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以後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爲了鍛鍊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很多在學校讀書的人都說寧願出去工作,不願在校讀書;而已在社會的人都寧願回校讀書。我們上學,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爲的都是將來走進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應該在今天努力掌握專業知識,明天才能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一切認識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說明了親身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並不排斥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實踐的發展不斷促進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實踐的不斷髮展,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促使人們去解決這些問題。而隨着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與此同步,人的認識能力也就不斷地改善和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認識和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但是認識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對實踐進行指導。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活動,即人類的社會交往以及組織、管理和變革社會關係的活動。如政治活動、社會改革實踐、階級鬥爭等。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使實踐與認識相結合。大學生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瞭解實際情況,結合所學爲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務社會,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二是志願者服務,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專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三是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種貫穿於日常生活當中的社會實踐形式,以小見大,以細微之處見長,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長效機制。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很多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到各地和很多行業去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考察,回校後進行認真的討論總結,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理解社會,思考未來的人生道路。

這一次參加社會實踐,讓我明白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向工農羣衆學習,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這次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社會是另一個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既能讓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更爲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爲堅實的基矗陶淵明說過“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