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高效爲慢養的教學設計

在實施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生命爲本、生活爲源、生長爲軸和生趣爲翼”的課程理念,對課程和教學進行生本式再造,實現學生的主動和生態發展。

去高效爲慢養的教學設計

整合出適合兒童的課程

生本教育主張“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所謂小立課程,是指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精簡,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也就是大作功夫。如何精簡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那就需要抓住“根本”,再造課程,使課程學習變得更簡單,更開放,更適合兒童的學習實際。

整合課程資源

面對學生這些鮮活的生命體,我們必須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對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課程資源進行恰當整合,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

一是學科整合。爲抓住“識字寫字”這一語文課程的根本,我們精簡了一年級語文課程目標:簡化拼音教學,一心一意識字。以制字卡、玩字卡爲主要課程形態,要求一年內認識2500個漢字。教師減少課文分析和構詞訓練,騰出大量時間引導學生讀兒歌、看繪本,在趣味閱讀中鞏固識字。

比如,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材編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組合圖形面積和不規則圖形面積共五大知識點,需要12課時。在教學時,我們把五大知識點整合爲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和梯形面積以及組合圖形與不規則圖形面積三個知識點,並設計了本單元的感受課:

請同學們準備同樣大小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各2個,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的方法,你能剪拼出哪些平面圖形?請把你的拼法在小組內與同學分享。

這樣,通過對知識點的整合,不僅突出了本單元的數學思維之“根”――轉化思想,還大大濃縮了教學時間,可以更多地讓學生去探究、交流、爭辯,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和深入。

這樣的整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音樂素養,也使學生輕鬆愉快地瞭解了數學知識,爲數學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爲後繼學習“進位加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你能幫幫這個慌張的小華嗎?請你爲他設計一個最省時的方案。

這樣,學生每天都要經歷的“上學問題”,輕鬆突破了教學難點,降低了學習難度,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

一是習作成果生成課程。習作教學起步階段,老師不再強調方法技巧,不求文通字順,而是緊貼生活,策劃大量的遊戲活動,將習作融入活動之中。例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自己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我學架子鼓》、《吹氣球比賽》、《特別的遊戲》、《我幫姥爺買菜》、《快樂做實驗》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班級QQ羣論壇,建立每次習作的主題帖,將孩子們的“大作”發表出來,所有學生和家長都可以閱讀、留言,並評選出“寫作達人”。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學習,每一句鼓勵都是一種欣賞。兒童就這樣愛上了表達、學會了表達,表達的成果又生成了夥伴們的課程資源。

二是學生作業創造課程。教學二年級數學《9的乘法口訣》一課後,老師讓學生收集生活中能用9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的例子並寫在數學日記本上。第二天,一位學生在日記本上寫道:

我今天在網上收集到了一則民間諺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從這個諺語中,我知道了最冷的是“三九四九”,一共有2×9=18天……

從這個同學的日記中,我們得到了啓發: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很感興趣。於是,我們挖掘生活中的兒童情趣,開發了數學校本課程:一二年級的“數學興趣”課程;三四年級的“數學體驗”課程;五六年級的“數學實踐”課程。這三種校本課程與數學教材相輔相成,體現了數學課程的連續性、層次性和生長性。

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密碼

降低入口,化繁瑣爲簡單

爲突出學生主體,還課堂於學生,我們主張教學要簡單、低入,強調教學要抓住根本性的“學習線頭”,讓學生充分自主,合作分享。

例如,學習《孔子拜師》一文,按傳統教學,老師精心備講,除了層層分析,掰開揉碎,嚼爛哺育之外,還要在文本中拎出大量的語文知識點,讓學生反覆練習。而生本課堂,只需要解決一個問題:“讀文後,能否分享一下你感興趣的地方?”因爲教學目標簡單,輕鬆實現了“人人有點,點點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樂”的精彩分享:

生:我知道孔子從小就很愛學習,課文中說到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到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

生:是的,孔子有句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他心裏,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生:我知道孔子的謙虛流傳千古,他還拜一個七歲的小孩爲師呢!(生講《孔子路遇向橐的故事》)

生:xxx,你的故事讓我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名言“不恥下問”,我有一次向我妹妹請教怎樣給花瓣塗顏色,這算不算“下問”呢? 生:當然算,向比自己小的、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就是“下問”啊!這也是學無止境嘛!

師:是的,學無止境不僅包括學習的內容,還包括學習的對象。

生:我還知道《孔子跟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孔子對自己要求可嚴了。(生講故事)

當我們把學習變得簡單,孩子們就會回報給我們以豐富。就如同走路一樣,你一步一解地分析,出右腳時要擺左手,學習者常會走個“同邊手”出來。小孩子們自己學走路時,卻從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爲自己學纔會覺得簡單。

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去高效爲慢養

在課堂改革和兒童入學初期,生本課堂學習進度慢,學生甚至不會學習、不會思考、不會合作、不會表達,即使交流分享也常常不着邊際。這是孩子們親自實踐語言的過程,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不能急於求成,而應靜待花開。經過一年的慢養,一位老師在《獅子與鹿》的教學中欣喜地看到了這樣的對話:

生:課文中有句話“漂亮的角差點讓我送命,難看的四條腿卻讓我獅口逃生”很打動我。我明白了不要以爲難看就代表它不重要。就像我們冬天穿的羽絨服,雖然肥大卻很保暖。

生:魏X,你說的很有道理,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正如有句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生:是的,我想到了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車上看到的一幕:一位穿着時髦、長相英俊的帥哥一上車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可是對旁邊站着的一位奶奶他卻視若無睹,反而是一位長相平平的阿姨給老奶奶讓座。這樣的人,我覺得他一點兒也不值得羨慕。

生:就像我們的班長何XX,雖然她的右手做過手術,卻並沒有影響她用左手寫出漂亮的字來,而她也因此開發了右腦,所以變得更聰明瞭!

生:同學們,這讓我想到了一句古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也不要爲自己的不足難過。

孩子們不但敢說,還能說、會說,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只有在“慢養”中學生才能得以自由地、完整地、生態地成長。生本課堂,需要教師當好生命的牧者,不要只盯着成績與分數,不要急於收割,不要輕易否定;需要教師多一分耐心,多一分淡定,多一分寬容,多一分鼓勵。

生本課堂把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事情,真正實現了尊重和信任學生。也因此收穫了豐富多樣的精彩,迎來了課堂上學生的創造,迎來了學生靈性的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