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學習的》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是如何學習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是如何學習的》讀後感

《人是如何學習的》讀後感 1

一次偶然的機會翻看了《人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讓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結合語文教學,我認爲這本書中第四章節裏怎樣指導兒童學會閱讀和講故事。給了我很大觸動。國小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聚焦於“喜歡”和“能讀”上。因此在指導低年級閱讀時應該注意到: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結合閱讀教學,有目的地教給學生有關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抓住孩子心理特點,激發閱讀興趣;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孩子感受讀書之樂;讓綜合實踐活動課成爲孩子閱讀的平臺。

隨着新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閱讀已作爲了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新課標”對低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瞭如此要求:“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5.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在這裏,我就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幾種方法談談自己的薄見。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點,激發閱讀興趣。

面對剛入學的學生,首先應該要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因爲他們剛入學,認識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給他們規定要讀多少書,那樣學生反而失去了興趣,這樣老師就要好好的引導他們讀一些感興趣的書籍,採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同時瞭解學生感興趣的是哪些讀物,作到心中有數,低年級的老師此時充當的腳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但要“引”而且要“激發”孩子內心的感受,讓他們嚐到閱讀的快樂,我一般採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書的神奇

2.留疑激趣——調動讀書的慾望

老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設置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學生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想讀書的衝動,例如我給學生講12生肖的故事,最後我說:爲什麼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麼小,還怕貓,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這時我說,想不想知道結果呢?學生紛紛要我講,我卻故作神祕的說,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裏有哦,這時老師可以發給他們拼音版的故事閱讀,此時孩子們可津津有味的讀得可起勁了。

3.表演生趣——體會人物情感

當學生閱讀一些寓言或神話故事時,我們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的時間,來進行表演訓練,這樣既鍛鍊了孩子們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認真閱讀書中人物的動作、表情、樣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強,《格林童話》是我給孩子們講得最多的,童話故事能給低年級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讓他們在動人的故事中獲得美與醜,是與非的學習,記得我講《貓和老鼠》時,學生演三次貓偷吃豬油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孩子們演得惟妙惟肖,最後連好朋友老鼠也沒逃脫它的嘴,在一陣陣笑聲中孩子們快樂極了,也嚐到了書籍帶給他們的歡樂。

二、課內課外相結合,感受讀書之樂

當學生有了閱讀的衝動,老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時間滲透一些讀書的方法,針對低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採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樂於接受的方法。例如,當我們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唱遊的讀,還有一些詩詞也可以用此種方法,讓他們記得牢,當遇到日積月累的句子時,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發他們背誦,課堂上教學生讀讀,畫畫,還可以在書上寫寫你喜歡那個人物或動物,另外,老師可以有計劃、有目標的配合教科書選擇一些孩子們的書籍,制定每期的讀書目標,推薦孩子們喜歡的書目,安排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閱讀,利用周邊有利的環境,如書店、超市的書櫃、學校的讀書館,班上的讀書角,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從入學就感受到校園的書香氣息,還可以與同學、老師交流中找到好的讀書方法,這樣在他們拿到書的時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來自行閱讀,讓課內的方法指導課外的閱讀,當學生找到了打開閱讀的鑰匙,推開閱讀這扇神奇的門時,便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那麼他就會愛上書籍的,從而就會自覺的去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感受到一種讀書的樂趣。

這些就是看完這本書後的想法,你們有什麼新的想法嗎,可以一起交流交流。

《人是如何學習的》讀後感 2

在《人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中着重強調了三個結論。第一個是前概念,第二個則是理解性學習,不能強調死記硬背,應該幫助學生以理解的角度去學習。如果能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與修正,學習效果會更好。

所以書的下半部分就在這三者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學習框架。

學習者中心環境的最大特徵是“在先前經驗上建構。”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學習一個新知識和新技能時,你要了解自己知道些什麼,能做什麼。有哪些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促進這次學習,哪些認知、知識和經驗會阻礙這次學習。

學習如果是自學的話,最好能先評估,明確自己在未來學習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哪些可以照搬經驗,哪些是晦澀的內容需要從頭學;然後能將未來面對的問題進行分解;對學習效果能夠進行正確的反饋。

一個人的學習情境是促進遷移的一個重要方面。所有的新學習都涉及遷移,先前的知識可能幫助新信息的理解,對理解學習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支撐學習者先前知識的文化實踐。

堅實的知識和理解是通過談話、活動以及圍繞有意義的問題和工具之間互動等社交過程建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