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父母的語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1

方與圓,這幾個字我一聽就想到了清朝的銅錢,外面是圓的,中間是一個方形的小洞。真的,很奇怪不是嗎!爲什麼外面是圓的,裏面不是圓的;裏面是方的,外面不是方的?讀了《方與圓》這本書,我才發現了原因。

銅幣啓示了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外圓內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氣,具有優良的品質。圓,就是處事老練、圓滑,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路你走不了,你可以想方設法繞過去。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鐵一樣,一撇就會容易斷;但如果一個人八面玲瓏,圓滑透頂,處處想着佔別人的便宜,誰還和他打交道?自私自利的人自然也是人生的失敗者。做人必須要做到圓中有方,方中有圓。

小時候,爸爸喜歡看電影,我也就跟着看。有些電影,無非就是告訴人們,做人要正直,要善良。我覺得他們好傻好傻。現在是什麼社會啊,世風日下,世態炎涼,你方方正正的做人,自然是到處碰壁!做一個人是要正直,你內心是善良的,纔是一個高級的人,所以說方是做人之本。

人處事要圓滑,那樣離成功才能更加的近,要掌握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才能會更有能力去發展。

做人,要想銅幣一樣,外圓內方,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徑。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2

都看完了才發現這本書有三個同姓的作者。蠻奇怪的。我有點不明白。因爲書中始終是第一人稱敘述,並不存在其他的作者。

開頭很吸引人,所以我一直惦記着,優先讀完了這本書。但是後半部分看起來真的是很費勁,因爲翻譯的水準不夠高。翻譯方面,有很多詞不達意和語句不通的情況,很影響理解,還有明顯上下文矛盾的情況,不知道是原文的'問題還是譯者理解的問題。在我看來,至少譯者的中文表達能力是比較差的,無法發揮出文字應有的力量。作者的寫作也有問題,有幾個話題是突然蹦出來的,還有一些內容感覺跟上下文都沒有關係。開頭的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是後面的理論內容就開始拖沓、混亂、囉裏囉嗦、缺乏邏輯。如果把那些重複的,多餘的,抒情自嗨的話都刪去的話。可能這本書的文字能減少1/4,閱讀體驗則會好很多。

撇去缺點不說,這本書還是一本好書,可圈可點。首先它說明了,父母的語言在兒童早期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到了其對兒童智力以外的積極作用。包括自控能力、道德感、親子關係等各個方面。還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包括增加談話數量(隨之會提高質量),少用代詞,多誇獎和正確誇獎孩子(基於具體行爲過程,而非基於個人),多使用數量詞彙和幾何詞彙,和孩子一起讀書等。3t原則,共情關注,積極交流,輪流談話。這些內容都很好,不過我不是很在意,因爲我在這方面做的還不錯(自我感覺)。

後面很大一部分內容在講作者負責的3000萬詞彙的這個項目,推廣情況,對美國的意義等等。看到作者對項目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描述,我想到了同時在讀的《助推》,感覺用助推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實現這些目標。沒想到,後面作者還真提到了助推。在我看來,中國當然也應該進行這樣的助推,在產檢過程,分娩前後,基礎醫療衛生服務中都可以提供這些知識,還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尤其應該針對農村低文化素質人羣做大量的宣傳。因爲城市知識女性擁有的資源相對已經夠多了,包括經濟基礎、自身文化素質學習能力、圖書和教育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