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蘆笛第一課時》優秀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爺爺的蘆笛第一課時》優秀教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年級學生要能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另外,在基本理念中還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爺爺的蘆笛》是一篇短篇小說,以“蘆笛”爲線索,描寫了強強到海邊找爺爺,並獨自在小閘屋過夜的情景,啓示人們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得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接受實際的鍛鍊。全文共13個自然段,可分四段:

第一段(1):寫強強對爺爺小閘屋的美好回憶。

第二段(2~6):寫強強來到了爺爺的小閘屋,並拉着爺爺做了一隻蘆笛。

第三段(7~10):寫強強在小閘屋裏過夜,狂風巨浪襲擊了小閘屋。

第四段(11~13):寫強強經受了考驗,懂得了爺爺說的“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的道理。

作者特別注意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心情。第一段:海邊小閘屋的“好玩”、“碧藍碧藍的海水”、“成羣的海鳥”、“天上的星星”、“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形成了美麗宜人的海邊自然風光,映襯了強強對海邊生活環境的依戀和嚮往;而第二段裏“葦葉蔥蘢”、“柔和溫潤”、“平靜”、“溫馨”等等描寫,讓人感受到海邊風光的迷人可愛;至於暴風雨之夜的描寫,“狂怒”、“四濺”、“噴灑”、“吞沒”、“摔打”和“譁——譁——”的聲響,表現了海浪的兇猛和海風的狂暴,這是另一種環境,這環境能錘鍊人的意志,強強正是經歷了這樣的實際鍛鍊才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的。因此,根據文章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並能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爺爺的蘆笛》這篇課文挺長,我安排了兩課時。依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特色,本着“夯實基礎 讀中感悟”這一精神,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爲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生字詞,學習課文的第一小節。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

(1) 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2、情感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技能目標:

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

關於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理解和確定的: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聯繫課文內容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等句子的意思。由於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所以我把“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作爲本課時的重點。同時“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能很好地突破,也會爲第二課時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教學設計

爲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思路:

1、談話激情,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由於是第一次接觸課文內容,所以讓學生自由朗讀,同時提出朗讀要求:a、讀準字音,認清生字字型,讀順每句話。b、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聯繫上下文理解。這樣,既尊重了大多數同學的閱讀習慣,又照顧到少數閱讀速度較慢的同學,使每一個同學都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在學生彙報朗讀時,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評價和糾正。

(2)檢查生字詞

我從課文中選了7個詞語,這7個詞語既有生字組成的新詞,也有以前學過的熟詞。出現這7個詞語的目的,不光是爲了讓他們會讀、會寫,更重要的是瞭解這些詞語的意思,爲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同時也達到積累的目的。如“小閘屋”讓學生說一說什麼是小閘屋,再猜一猜“爺爺是幹什麼工作的。可以從文中找一找。抓住第七小節“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爲第二課時理解爺爺的堅強品質埋下了伏筆。另外“三折兩卷”是個熟詞,課文中“三折兩卷”寫出了爺爺很能幹,讓學生先對這個詞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後,引導學生說一說含有數字的成語,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總之,學習生字詞時,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採用了多種形式,但始終遵循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3)接下來,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看看文中幾次寫到“爺爺的蘆笛聲”,畫出描寫爺爺蘆笛聲的句子,通過讀——畫——再讀,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脈絡,瞭解作者的表達順序。

3、精讀課文,體悟情感,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要求大家仔細默讀第一小節,邊讀邊想,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寫你的體會。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扣詞點評,如“碧藍碧藍的海水”、“成羣的海鳥”……體會海邊自然風光的美麗。“三折兩卷”體會爺爺的能幹等等,最終體會到強強對海邊生活的嚮往和依戀,並且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體會到的表達出來。達到“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目的。教師範讀,體現了課堂上師生互動,互相學習,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