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一地理下冊期末考試測試題及答案2017

引導語:面對成績,心胸豁達,條條大陸通羅馬,全力備考期末考試,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一地理下冊期末考試測試題及答案2017,歡迎練習!

的高一地理下冊期末考試測試題及答案2017

 一.選擇題(25小題,共50分)

2015年12月16日某媒體報道,澳大利亞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岩石球體行星,質量是地球的4倍,距離地球僅14光年。這顆“超級地球”行星被命名爲沃爾夫1061c,天文學家表示,“那裏可能有液態水甚至是生命的存在。”完成1-2題。

1.沃爾夫1061c位於

A.銀河系 B.地月系 C.太陽系 D.河外星系

2.沃爾夫1061c可能有液態水存在,說明它具有的重要條件是

A.質量體積適中 B.距中心天體遠近適中

C.宇宙環境安全 D.中心天體的光熱穩定

《三萬英尺》是迪克牛仔演唱的一首膾炙人口、勵情勵志的國語歌曲。據此回答第3-4題。

3.“遠離地面,快接近三萬英尺的距離”(1英尺約等於0.3米)位於大氣的

A.平流層 B.對流層 C.軟流層 D.高層大氣

4.三萬英尺的高空,空氣的熱量直接來自

A.地面輻射 B.大氣輻射 C.太陽輻射 D.大氣吸收

美麗的珊瑚島礁三沙市永興島植被茂密、景色宜人。但長久以來,因爲對淡水需求量大,島上開採地下水的情況一直存在。至 2015 年底,永興島已完全停止了地下水的開採。完成5-6 題。

5.永興島停止開採地下水的原因是

A.防止因過量開採地下水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 B.地下水開採成本太高

C.地下水已經變鹹,不適合飲用 D.防止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6.停止開採地下水後,島上居民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來源途徑有

①從海南島運淡水 ②直接利用海水 ③海水淡化 ④廢水資源化和收集雨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表爲1994~2014年四國洪澇災害狀況。讀表,回答7-8題。

國家 次數 死亡人數/人 受災人數/萬人 經濟損失/千萬美元

中國 143 23849 166794.38 13639.84

日本 17 226 52.62 1127.83

印度 144 26825 50958.85 1971.32

澳大利亞 37 88 27.15 1210.94

7.表中

A.洪澇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條件 B.四個國家人口都超過一億

C.中國每年發生143次洪澇災害 D.澳大利亞受洪澇影響較小

8.印度洪澇災害經濟損失小於中國的主要原因是

A.減災防災能力較高 B.人口密度較小

C.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D.植被覆蓋率低

近些年,諸暨某地進行了稻田裏養螃蟹的生產方式。讀 “稻田養蟹示意圖”,完成9-10題。

9.水稻種植業的生產特點是

A.商品率高 B.機械化水平高

C.精耕細作 D.專業化程度高

10.與單純種植水稻相比,稻田養蟹可以

①減少耕地使用面積

②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③增加農產品的類型和產量

④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讀“中國山西省和德國魯爾區煤田分佈示意圖”,完成11-12題。

11.兩區域成爲能源基地的共同原因有

①勞力資源充足 ②消費市場廣闊

③水運交通便利 ④煤炭資源豐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山西省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應採取的

主要措施有

①減少煤炭開採量 ②開發石油資源

③提高煤炭外運能力 ④就地建設坑口電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北京市早已開始啓用衛星監測霧霾PM2.5(顆粒物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污染狀況。據此完成13-14題。

13.北京市利用衛星監測霧霾的污染狀況,採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和GIS

1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減緩霧霾的'有

①機動車限行 ②加強個人防護 ③污染企業整改 ④提倡秸稈燃燒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讀某城市的晝夜人口變化圖。據此完成15-16題。

15.“臥城”是指大城市周圍承擔居住職能的衛星城。該市“臥城”主要位於該城市的

A.東部

B.北部

C.東南部

D.西南部

16.對圖中四處功能區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處爲商業區

B.②處爲居住區

C.③處爲工業區

D.④處爲商住混合區

17.“你在北方的霧霾裏,自強不息;我在南方的豔陽裏,大雪紛飛。”這是網友在2016年春“霸王級寒潮”席捲我國時改編創造的寒潮版《南山南》。寒潮所屬的天氣系統是

A B C D

下圖爲丹麥略圖。讀圖,完成第18-19題。

18.丹麥風電佔總發電量的20%。該國風能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A.盛行西風強盛

B.極地東風強盛

C.颶風登陸頻繁

D.季風環流旺盛

19.影響丹麥農業區分佈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

C.水源

D.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