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大城》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大國大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國大城》讀後感

《大國大城》讀後感1

這部作品是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陸銘教授的代表作,出版於20xx年,是關於空間經濟學或者地理經濟學的通俗作品。這本書主要探討了經濟地理空間的集聚效應在中國過去十幾年發展中的變化和作用。地理因素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在經濟發展的解釋過程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因此,形成了經濟地理學這門課程。

其實,作者在這本書中並沒有過多討論經濟地理學中的專業知識,而是將原理與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來討論,作者反反覆覆在印證一個道理,就是人口自由流動而實現的集聚效應,帶來的經濟發展纔是市場經濟下的優先選擇,他反對現有的戶籍制度對於人口自由流動的.限制,反對現有的這種對於實現區域平衡發展而動用計劃式的行政命令,比如將大量土地指標投放到中西部,而限制東部的土地指標,結果是市場的扭曲。

其實我挺贊成作者的一個論點:中國發展不僅要警惕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時,更要警惕歐洲的”歐元化“,”歐元化“其實就是要防止出現市場分割現象,歐盟之所以要實現一體化,可以利用更大規模市場發展經濟,引領世界,中國作爲同樣的大國,也要防止內部市場分割,現在中國出現很多市場分割現象,比如戶籍制度阻礙人口自由流動,地方保護主義等等,阻礙的經濟的發展。

地方貿易保護主義在中國地方區域較爲普遍,儘管在某些方面已經有所收斂,上兩個星期,筆者聽了浙江大學耿曙教授的關於政企關係的講座,也曾提到這個問題,就是現在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和政商關係的密切聯繫,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要在人均接近一萬美元的時候如何突破這個門檻,根據外國的經驗,這個時間點,更需要的是依靠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動能轉換,那創新、轉變經濟方式的前提是什麼?

是有一個自由的市場,培育一個創新自由的市場是增強和實現創新的基礎,行政命令是實現不了創新的,要創新就要打破市場的分割,打破阻礙資源自由流動的壁壘。

《大國大城》讀後感2

這本書徹底刷新了我對城市的認識。

一、關於城市發展的規律

一樣東西,用的人越多越有價值,比如安卓系統、 windos操作系統,城市也是一樣的道理,越大、人越多,越有價值。而小城市的前景不太看好,未來農村人口肯定會持續減少,三四線城市有可能衰落。

人口涌向大城市這是必然的規律。日本的人口總數是下降的,但是東京的人口卻呈上升趨勢。未來將有更多的人涌入大城市,中國本來可以引領這個潮流,發展超級特大城市,但是很可惜,政府想要東西部均衡發展,想要小城鎮多點開花,這種規劃可能並不符合城市發展的規律,估計是浪費資源,效果有限。

二、關於城市病:擁擠、污染、犯罪

人爲地設定城市人口上限,比如某個城市,規劃15年後人口規模是3000萬,但是隻用了10年,人口就已經突破了這一數字,那麼,以前按照3000萬人口設計的公共設施就明顯落後,不能夠適應需要,這是導致城市病一個很重要的的原因,是城市規劃的失誤。

書中還使用了大量的數據,證明了人口的集中對環境治理、耕地保護、預防犯罪都是有益的。在大城市地鐵很便利,開車反而不方便,開車的`減少有利於環保;人口集中後,一個攝像頭就可以覆蓋更多人羣,可以更加有效地震懾犯罪。

三、城市的商業服務

一個城市中心的形成主要是歷史的因素,也有部分規劃的原因,不是那麼輕易改變的。

道路小、路口多,便於步行,有利於商業街的發展,如果馬路太寬,從這一邊步行道那一邊很麻煩,就難以留住人,商業不容易發展。比如浦東,都是寬闊的馬路,規劃有序的住宅區,然而繁華的商業街仍然在浦西。道路小也並不必然影響交通,香港的道路很窄,但車速很快。

一個城市,老是驅趕那些提供低端勞動服務的人羣,必然會引起服務價格的上漲,受影響的是這個城市居民。

這本書也有不切實際地方,比如作者提出一個偏方,把各個機關單位的圍牆拆了,可以分流人羣,緩解交通。經濟學家薛兆豐就從產權的角度分析了這種做法,反駁得很有道理。

城市規劃要符合城市發展的規律,這些知識有些人真不懂,有些人裝不懂,不懂的好辦,裝不懂就不好辦了,尤其是有決策權力的人裝不懂危害更大。

總體來說,這本書刷新了我的三觀,非常值得推薦,很慶幸讀到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