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作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程翔作文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程翔作文教學設計

  篇一:程翔作文教學設計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作者:(略)

二、詩歌可以分爲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閱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導入”,但我以爲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爲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閱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導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爲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閱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對象,作者爲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裏面?是的。作者寫“金柳”是“新娘”。作爲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作者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作者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說說作者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作者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作者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寫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着聯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爲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作者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說說。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作者精神世界,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作者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着我,我仰頭看着你,說着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說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着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裏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說一說,就像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作者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作者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說,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爲沒有變成現實,所以纔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作者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裏,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裏有作者的“夢”。作者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裏,作者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啓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說:“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裏的清泉,在詩人眼裏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作者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裏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着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爲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裏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裏可以說達到了高潮。聯繫上一節,我們可以說,這裏所寫的就是作者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作者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裏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裏,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爲了突出“沉默”的特點,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作者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着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爲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爲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爲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爲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說,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衆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着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

(本教案根據特級教師程翔老師的教學思路整理而成。)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繫,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詩歌可以分爲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爲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爲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裏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着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裏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爲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爲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爲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爲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篇二:程翔作文教學設計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坐下。今天上課的格局不同於往常,喜歡嗎?(學生四人一組,面對面坐。)

生:喜歡。

師:這叫小組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不是你們聽老師講,主要是小組之間交流學習,有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研究,好嗎?

喜歡語文課的同學請舉手。

生:(舉手)

師:不喜歡的舉手。

生:(沒有舉手的)

師:這說明你們老師語文教得好。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再別康橋》,這首詩以前知道的請舉手

生:(舉手)

師:這麼多同學知道呀。說說,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電視上剛好有這首詩。

師:那是在什麼時候?

生1:一年以前。

師:你呢?

生2:我接觸過幾次。

師:(驚訝的)幾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國小,是一個同學在廣播站朗讀了這首詩。

師:以前知道這作者是徐志摩的舉手。

生3:(舉手)

師:請你將他的名字寫一遍。知道爲什麼要寫一遍嗎?這個“摩”字要注意是嗎?

生3:(板演)

師:好。記住了,徐志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將詩歌朗讀一遍。

生:(讀)

師:有不認識的字舉手。

生:(沒人舉手)

師:沒有不認識的字,是嗎?下面請同學們推薦一個同學來讀一遍。

生4:(舉手)

師:你推薦誰?

生4:我推薦***

師:你爲什麼推薦他?

生4:因爲他讀得還可以?

師:你自己讀得怎麼樣?

生4:嗯……

師:那你推薦誰?

生4:推薦我自己。

師:有勇氣,同學們爲她鼓掌。

生4:(讀課文)

師:好。謝謝你。讀得不錯吧?

生:(全體鼓掌)

師:有讀錯的嗎?

生5:第五段“滿載一船星輝”,她讀成了“滿載一城星輝”。

師:嗯。還有嗎

生6: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她讀成“青棗”。

師:嗯。還有一個地方,“沉澱着彩虹似的夢”,我們看應該讀“似(shì)的”,還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師:對,彩虹似(shì)的。什麼時候讀“似”?

生6:相似(sì)。

師:下面小組交流一下。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喜歡?

生:(小組交流)

師:好。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我們簡單地交流一下。喜歡這首詩的舉手。

生:(舉手)

師:不喜歡的舉手

生:(沒舉手的)

師:沒有不喜歡的。爲什麼喜歡?

生7:首先我喜歡是因爲是抒情的詩,更喜歡二三四段,把景物寫活了。

生8:我覺得這首詩給人一種做夢的感覺。

師:做夢的感覺,很好。還有這種感覺的同學舉手。

生9:我覺得有音樂感。

師:還有這種感覺的同學舉手

生10:我喜歡這首詩,前後呼應,中間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

生11:這首詩很緩慢,讀的時候很享受,給人一種輕鬆的感覺。

師:我們讀了這首詩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你讀了這首詩,有什麼問題要問嗎?小組交流一下。

生:(小組討論)

師:好,同學們都寫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寫了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提問題

生12: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的“星輝斑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境?

師:你是不理解“星輝斑斕”的意思,還是不理解這個意境?

生13:意境。

師:這是怎樣的意境?在這個意境裏怎麼想到要放歌呢?這個問題好,繼續提。

生14:前面說“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後面又說“但我不能放歌”,這不矛盾嗎?

師:哦,矛盾,問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們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洶涌澎湃的,爲什麼這裏說是柔波?

師:大海的波浪是洶涌的,是吧?小河裏的波浪會是什麼樣?是不是柔波?

生16:爲什麼說餘陰下不是清輝,又是清輝?

生17:爲什麼是再別康橋?

師:以前來過,離開了;這次又來了,又要離開了。

生18:第五段的“尋夢”,尋的什麼夢?

生:第六段的最後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不懂。

生19:我想提兩個問題,一個是,徐志摩寫這首詩的背景;第二個是,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爲什麼要重複地用“輕輕的、悄悄的”?

生20:青草爲什麼是柔柔的,應該是光亮的?

師:還有新問題嗎?

生21:爲什麼用盪漾?

生22:前面是“輕輕的”,爲什麼後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爲什麼要用“揉碎”這個詞?

師:我現在要調查一下,到現在爲止還沒有提出問題的請舉手。

生:(舉手)

師:有問題嗎?

生24:有。二三四段,爲什麼分別講“金柳”、“青荇”、“餘陰”,爲什麼講這麼多景物?

師:還有嗎?

生25:題目是康橋,文章應該重點寫康橋,可文章爲什麼重點寫康橋邊的景物?

師:同學應該知道,學習沒有局外人,沒有旁觀者,大家都應該是學習的主人公。還有誰沒有提過問題呢?

生26:爲什麼在康河的波光裏,我甘願做一條水草?

生27:爲什麼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師:記住,以後我們都是學習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觀者。指名讀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師:你知道 “金柳”是什麼嗎?

生28:我知道。

師:爲什麼柳樹是金色,是因爲什麼照耀着?

生29:夕陽。

師:夕陽下,柳樹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個“那”,就是要往遠處看。你看到了嗎?

生30:沒有。

師:那麼在什麼地方?

生30:心裏。

師:對。“新娘”知道吧?爲什麼看到金柳詩人就想到“新娘”,你們會想到新娘嗎?

生:不會。(笑)

師:詩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爲什麼?

生31:應該是寄託思鄉的感情。

師:你爲什麼會想到思鄉?

生31:因爲我想家鄉。

師:與你的情感有關吧,那詩人爲什麼想到新娘?與什麼有關?

生32:情感。

師:對,肯定有一段感情在裏面。詩歌與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豔影”是什麼意思?

生33:美麗的影子。

師:誰美麗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麗的影子。

師:“我在心頭盪漾”,“盪漾”是什麼意思?

生34:水波動盪的意思。

師: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35:在我心裏面來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頭出現。

師:就是在你心頭縈繞。

生37:不可以忘記。

師:對,不可以忘記,很好。能不能讀出水波盪漾的感覺來?

生:學生讀“在我的心頭盪漾——”

師:好,一邊讀的時候,一邊感受水波盪漾,新娘在他心裏跳。齊讀這段。

生:(讀)

師:“在我的心頭”應該停一停,(老師範讀最後一句)“在我的心頭——蕩——漾——”

生:(再讀)

師:你們是不是覺得小詩寫得很有趣。現在學習第三節,請你讀一讀。

生38:(生讀)

師:從感情的發展來說,你覺得這小節與前面相比是變得強烈了還是減弱了?

生38:強烈。

師:你怎麼說是強烈?

生38:因爲後面說“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

生38:甘心。

師:你說詩歌一開始,詩人看到了什麼?

生38:天空。

師:天空沒有什麼意思。然後看到什麼?

生38:金柳。

師: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麼?

生38:水草。

師:金柳與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們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條水草。

生:(笑)

師:你們願意做水草嗎?

生:不願意。

師:你們還小。

生:(笑)

師:讀第四段。

生:(讀)

師:“那樹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麼就不是清泉了呢?原來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爲什麼揉碎?請以小組爲單位討論。

生:(討論)

師:好,下面交流。

生39:我們這小組是這樣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橋在水中的倒影,因爲水面反射出夕陽的光,柔波盪漾,那橋好像睡了一樣,自己的夢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應該是內心的思想,要離別,很悲傷。彩虹是內心的追求。

生41:夕陽餘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樣子。

師:理解這一小節很難吧。

師:“餘陰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是什麼呢?

生41:應該代表他的夢。

師:徐志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這裏上學,有一些讓他追求一生而無法實現的夢想。這康橋就是劍橋,劍橋大學,老師去過那地方,沒有彩虹橋,只有一座很小的橋。劍橋大學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希望你們將來能夠去那兒讀書。

那餘陰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說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們讀者,你可千萬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無人舉手)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這種情況,比如你到商店裏看到一種你非常喜歡的筆,但是,這種筆很貴,你回家問爸爸媽媽要錢去買,可你爸爸媽媽說你不是有很多筆嗎,不買!但是,有一天,你爺爺給你買來了這支筆,你非常高興。以後你每次看到這支筆,你就認爲這不是一支筆,而是——

生:爺爺的愛。

師:本來是一支筆,在你心裏那不是筆,成了爺爺的愛。那麼,這裏作者說不是清泉,那是什麼呢?

生42:象徵着夢

師:什麼夢?

生42:是……是……

師:象徵着愛情,知道嗎?

師:天上的虹,怎麼揉碎了呢?剛纔說了是風吹,就不完整了,但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麼呢?

生43:愛情。

生44:希望,夢。

師:是消失了嗎?

生45:沒有,埋在心裏。

師: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這種寫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獨創,在宋代蘇東坡寫了一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楊花柳絮呀,同學們看過吧,我們看來,那就是楊花,可蘇東坡卻說不是楊花,是離人淚。這種寫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到了他所描寫的客觀景物上。直接寫太直白,沒有意思,這樣寫,讓我們去猜,越猜越有意思。以後同學們也可以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應該怎麼讀?

生46:快一點。

師:但不是輕快,而是什麼感覺?

生47:憂傷。

師:爲什麼憂傷?

生47:因爲美好的夢想破碎了。

師:而他又沒有忘記,他埋在心裏,心應該盪漾一下,對嗎?

生:嗯。

師:盪漾了多少下才合適?你們盪漾過嗎?

生:(笑)

師:你們太小了。把前面的連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出現了夢,下面的小節應該寫什麼?

生:尋夢。

師:請你讀下這小節。

生48:(讀)

師:好,我問你,作者是什麼樣的夢?尋夢,作者用的什麼標點符號?

生48:問號。

師:問誰?

生48:問自己。

師:尋夢,你解釋解釋什麼意思。

生48:尋找彩虹般的夢。

師:那是什麼樣的夢?下面有沒有描述?

生48:星輝斑斕的夢。

師:那個夢好像與什麼行動有關?

生48:划船。

師:我問你,划船,一個人好,還是兩個人好?

生49:兩個人。

師:同性的好還是異性的好?說心裏話。

生49:同性。

師:哇,我好失望呀!

生:(笑)

師:划着划着,劃到哪兒去了?

生:青草更深處。

師:沒人的地方吧。划着划着天怎麼樣啦?

生:天黑了。

師:應該怎麼樣了?

生:回家。

師:回家了嗎?

生:不想回家。

師:不想回家怎麼樣?感情加深了吧?幹什麼?

生:放歌。

師:齊讀這小節。

生:(讀)

師:同學們能不能體會到這一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能體會的舉手。

生:(舉手)

師:你說,你通過那幾個字體會的?

生50:放歌。

師: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放歌?

生50:愉快,特別高興。

師:那是因爲他回憶起了過去美好的情景。那你說,讀這個地方的時候應該怎麼讀?

生50:聲音大一點,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來。

師:宣泄出來,那手可以怎麼放?

生50:(張開雙手)

師:頭應該怎麼樣?

生50:揚起來。

師:好,你這樣讀一讀。

生50:(讀)

師:請你也來讀一讀。

生51:(讀,其餘同學鼓掌)

師:大家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範讀,很陶醉)

生:(鼓掌)

師:尋夢,詩人情不自禁地回憶這個情景,詩人想到這個場景,心都醉了。多好呀,這個場景。可是詩人放歌了嗎?

生52:沒有。

師:爲什麼沒有放歌?讀下面一小節。

生:(讀)

師:但我不能放歌,與上節相比,來了一個多大的轉折呀。一個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內心是很壓抑的,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內心還輕快嗎?不能輕快了。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笙簫是什麼?

生53:樂器

師:你會嗎?笙簫是能夠發出美妙聲音的樂器,可“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那麼說,笙簫現在卻沉默。下面一句是什麼?

生54:夏蟲也爲我沉默。

師:夏天的蟲子,蟬、蟋蟀呀,它們怎麼叫?現在它們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最後一句是什麼?

生55: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師:整個康橋今晚都一片沉默,爲誰沉默?

生:徐志摩。

師:剛纔想放歌,現在都沉默了,還高興得起來嗎?請你讀這小節。

生:(讀)

師還沒有沉默。你來讀。

生:(讀)

師好。這說明我們的同學深入到詩歌的境界了。這樣的意境不適合齊讀,你們自己再讀讀。

生:(自由讀。)

師:(老師在黑板上板書2、3、4、5、6,並畫上一條帶箭頭的直線)這是我們剛纔研讀的幾個小節,這個箭頭是表示感情,但是詩人的感情不是一條直線,想一想,應該怎麼畫。

生:(小組內討論)

師:每一小組派代表板演。

生:(板演)

師:(老師逐個評判學生的板演)最後詩人說,說什麼呢?我留一個問題,詩的最後說:“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人到底是帶走還是不帶走?這個問題我留作同學們的作業。下面我請一個同學朗讀全詩。

生56:(面對全體聽課老師讀,讀完後全場鼓掌)

師:好。老師很高興,這節課看出了大家的進步,從開始的時候對詩的不理解,到現在的基本上理解了,這就是進步。當然這個同學在讀的時候還有個地方似乎處理得不是很好,就是“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高上去了,但是,後面沒有下得來。(老師範讀)幾乎都是氣聲。

生:(練讀)

師:好。這節課上到這裏。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