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

從廣義上說,音樂是一種特殊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不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很強的感染力,也可以說音樂是人類最易理解的共同語言。根據生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音樂有健全大腦的作用,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使大腦全面發展,更有利於智力的開發,使大腦發揮最高效益。音樂能培養人的情感體驗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維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此音樂在語文課中恰到好處的運用,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那麼,在當代的課堂教學中,音樂的廣泛運用,能爲課堂教學創設一定的氛圍,調節學生的請粗,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對課堂教學有着輔助的作用。當然,在語文課堂中運用音樂往往應結合課文和歌曲的內涵,把它們有機的、科學的聯繫在一起,只有對教材的思想內容和樂曲、歌曲的思想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確的選擇樂曲、歌曲來相應的教材配,才能顯示出兩者結合的威力,才能達到極佳的效果。

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

一、咀嚼音樂,頓悟課文的思想內容。

在我們的語文中,很多課文中都可以配上恰當的樂曲,進行課堂教學。在我實習中,我上的《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中,我就利用音樂滲透了其中。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在課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樂》導入,課堂氣氛馬上就好起來了,在聽歌曲的中,同學們可能進行聯想,聯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禮物、父母和孩子一起過生日的場景……那麼聽完這歌曲,我就問同學們“當你們聽這首歌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麼?”那麼學生很快就能把剛纔聽歌時的想法告訴大家,然後轉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祝賀生日的故事——可貴的沉默”。這樣利用音樂轉入就非常的自然,選擇了孩子們感興趣的、熟悉的歌曲,創設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自己學習,充滿創造性的`感受與表現過程,能夠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深入領會課文,體會“沉默的可貴”,懂得了回報父母的愛是本課的教學難。那麼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放相關的歌曲,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意。在課文最後我就找了閻維文的《母親》,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學前的新書包有人幫我縫,愛吃的三餡餅有人幫包……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母親點點滴滴的付出,生病時的焦急,平時默默無聞的關心、叮嚀……爲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聽這首歌曲的時候我讓同學們邊聽邊想平時爸爸媽媽是怎麼關心你照顧你的。同學們聽完這首歌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哭了,我從這裏看出孩子們已經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愛,抓住這一契機,我問同學們應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同學們暢所欲言,“爸爸媽媽下班時給他們倒開水,給爸爸媽媽捶背,在他們生日的時候送上我們親手做的生日禮物……”歌曲的運用不僅使課堂的效果好起來,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賞音樂,感受課文的時代背景。

音樂是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喚起學生的感受的共鳴,針對學生具有可塑性的特點,藉助音樂的感召力,有目的的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是不同時代的作品,遠離學生的生活。教學時老師通常是作一些時代背景介紹,就象上歷史課一樣介紹一下,這很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效果就不好。如果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高了,能積極得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學習效果自然會好,如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唱一遍《志願軍軍歌》,就能把學生帶到1950年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的情景中,“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學生隨着進行曲的旋律,就展開了聯想,想到一些戰爭片中部隊行軍的鏡頭,想到大部隊奔赴朝鮮戰場和敵人拼殺的情景。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的目的,這爲學習課文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礎是保家衛國打下了基礎。學生也很輕鬆的學完課文。

三、利用音樂,培養朗讀,把握課文。

許多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情,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反覆揣摩,然後適當講解學生使能體會。如果再借助音樂這種情感的藝術,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那學生就會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品味變深。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找春天》,每當春天來臨,我們就會抑制不住內心的欣喜,睜大眼睛,敞開心扉,擁抱自然,擁抱生活。引導學生去感受春天,激勵學生走進春天,去發現春天的特點,探索春天的奧祕。這篇課文語言非常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那麼配上兒童歌曲《春天在哪裏》是最好不過了,在學生的理解課文內容後,把錄音機的音量放小播出,請同學們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投身大自然懷抱的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修養的要點,沒有這種修養,人的感情對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東西會無動於衷。”適當的運用音樂教學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