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半截蠟燭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半截蠟燭讀後感
半截蠟燭讀後感1

這幾天,我學了一篇課文《半截蠟燭》。

文章的主要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他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爲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全家三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他們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內。

一天晚上,屋裏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大兒子傑克以搬柴爲藉口把蠟燭內的情報換掉,可這時,一個德國軍官一下奪過蠟燭,大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第一個計劃失敗了。眼看情報就快被發現了,這時,小女兒傑奎琳靈機一動,嬌聲地對德國人說:“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那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傑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哎呀,多危險呀!就這樣,情報脫險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今天,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安寧的時代。但是,我們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別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動腦筋,想辦法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收到的啓發,你有什麼想法?

半截蠟燭讀後感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半截蠟燭》。讀了這篇文章後,使我受益匪淺,深受啓發。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在一次危急的狀況下,母子三人冷靜地周旋於三個德寇之間,機智、勇敢地保護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故事,最終使情況轉危爲安。這個故事反映了法國人民爲保衛祖國、驅逐侵略者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和他們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文章從人物語言和動作進行了描寫,伯諾德和他的大兒子傑克兩次用計,卻兩次受挫,把緊張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使人彷彿身臨其境,爲主人公擔心,爲主人公緊張!直到最後,我才鬆了一口氣。從古至今,有多少戰士犧牲在戰場上,爲祖國做出巨大的貢獻!伯諾德夫人爲了祖國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不顧個人的安危,參加了保衛祖國的戰鬥。他們是那麼鎮定自若,因爲他們爲了祖國可以犧牲一切,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啊!我們國家當年也曾遭受外國侵略者的侵略,飽受苦難。講到這兒,我便想到《親近母語》上有一篇文章,說的是有一羣日本人看見一位小男孩,便產生了要玩弄小男孩的想法,把他裝進袋裏,再澆上一層汽油,點燃後扔到池塘裏。侵略者真是無惡不作,是無數先輩不怕犧牲,艱苦鬥爭,終於把侵略者趕出了中國,這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機智、勇敢、鎮定的精神。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做出貢獻。

半截蠟燭讀後感3

以前聽鮑鵬山教授說過:“一個國家的人愛生氣,這個國家就定會有生氣。”第一個“生氣”指的是人心存正義,也就是《水滸傳》中的“路見不平一聲吼”,我心中對此一直困惑不解,“生氣”和“生氣”從來是風馬牛不相及,有什麼關聯呢?直到學完《半截蠟燭》一課,我才明白其中道理……

《半截蠟燭》講的是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不使祕密情報暴露並落入敵手,與德軍鬥智鬥勇並取得成功的一件事。他們爲何能以微薄之力“擊敗”德軍呢?我認爲這就是他們至死不渝有愛國心了。

舒波侖曾說過:“人類最高的道德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區區三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心懷祖國,站在他們對面的,則是三個法西斯軍官。這是絕對正義與百分之百殘暴的對決,也是德英兩國存亡的對決,更是一場賭上了三個生命的對決。最終的結果顯然是可以預料的。三個“正義的化身”守護了正義必勝的諾言……

大江東去,浪淘盡。有多少千古風流人物爲愛國之心盡折腰!屈原爲報國之志難酬投江,岳飛爲愛國之意盡力一搏,一謙爲滿懷報國之心寫下《石灰吟》……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衆叛親離的朝庭是短命的朝庭,一個沒有“人和”的國家是岌岌可危的國家。半截蠟燭內的情報沒有暴露可以算是三個軍官的疏忽,但整個法西斯的滅亡可就是“生氣”的問題了,他們之所以無“生氣”,其根本就是組織從未建立在“生氣”上,背“生氣”而行之。這樣,原本元氣淋漓的'人民也會喪失了“生氣”。而伯諾德一家的愛國本就建立在“生氣”之上,再加上一家“生氣”勃勃的成員,成功絕不是偶然!

此時,兩個“生氣”之間的關聯我可纔算明白,《半截蠟燭》向我們書寫了“正義必勝”的篇章!愛“生氣”纔會有生氣!同學們,大家要謹記此訓,爲中華崛起讀書!

半截蠟燭讀後感4

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半截蠟燭》,讀完後一陣強烈的愛國精神在我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印象,揮之不去。文章講的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德國侵略法國時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伯諾德夫人把情報藏在了蠟燭心裏,可蠟燭被德國軍官點燃了,爲保護情報,伯諾德夫人要用燈替換可惜阻止了,大兒子慌稱柴火。也被阻止了,最後小女兒騙軍官樓上太黑想拿一盞燈,軍官答應了女兒拿着蠟燭上樓,在走上最後一階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我感嘆了,一個家庭主婦帶着三個幼小的孩子參與抗戰,這是多麼濃厚的愛國情誼呀,年紀輕輕的孩子在敵人面前能從容地保護情報,這是多麼深厚的愛國情誼呀!我不由想起了古代愛國詩人陸游,陸游寫了這麼一首詩叫《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大詩人陸游心中最放不下的不是金錢,不是地位,也不是大詩人的名號,而是他的祖國,在西去前還不忘記把這種愛國情傳給他的子子孫孫,還不忘讓孩子代他關心祖國,我從心底裏佩服他,佩服他對祖國最深的敬愛。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愛國情,像伯諾德夫人和孩子們一樣,有着對祖國無可代替的熱愛,伯諾德夫人告訴我一個真理,愛國誰都可以,只是看他有沒有這份勇氣。指導老師:王老師指導評語:小作者讀文章有感,按照五步驟將自己的感受寫了下來,全文條理清晰,結構把握得也很好!

半截蠟燭讀後感5

誰聽過一位家庭婦女和兩個孩子爲了保住情報站的事與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而這所有的一切就在半截蠟燭的身上?當我第一次看到這篇短文時,我很納悶:就區區母子三人是怎樣與敵人“鬥爭”的呢?

我懷着種種疑問就讀了這篇文章,原來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一件事。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自己的軍隊派人前來取走。可情報怎樣才能藏的安全呢?她想了很多主意,但最後都被否定了。直到她想到把裝着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讓後把這半截蠟燭藏在燭臺上。

但當我讀到這一片段時,我的心也跟着他們一家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他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餓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那一刻,我彷彿感到了伯諾德夫人的緊張與無奈,那深深的絕望讓人無比的心急如焚。

可小女孩嬌聲細語的的一段話就改變了一切,那十分動聽又頗有禮貌的話語騙過了德軍。從容不迫使母子三人保住了性命,保全了祕密。

讀了這篇短文,我覺得在進行心理描寫時應通過動作、表情、語言來反映人物心理。例如文中,只描寫了人物的表情、動作,沒有過多的着重描寫人物的心理,但雖沒有直接刻畫人物的心理,但卻總給人一種緊張激烈的感覺。

半截蠟燭讀後感6

《半截蠟燭》講述了一個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的事。

伯諾德夫人非常冷靜,面對德國軍官依然十分冷靜。中尉把蠟燭點燃後,他不緊不慢的把蠟燭吹熄,點上油燈。大兒子傑克面對蠟燭又重新被點燃後,急中生智,伸手把蠟燭拿走去搬柴火。可德國軍官把他叫住了,他絲毫沒表現出害怕,從容不迫的把蠟燭放下,搬來柴火靜靜地坐在那裏。此時,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情報泄露。此時,小女兒傑奎林說話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我可以那一盞燈上樓睡覺嗎?”中尉看見小姑娘很可愛就同意了。

小女兒救了全家,也保護了祖國。作爲國小生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之後,回報祖國。

半截蠟燭讀後感7

今天,我們學習了劇本《半截蠟燭》,劇本主要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推進故事情節,刻畫出了一個個的鮮活人物。劇本是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出現的,而我們平常學習的課文都是以敘事的形式出現的。這就是劇本這種文體形式與我們平常學習的敘事文體的不同之處。

我們瞭解了劇本,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故事發生的背景。當時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我很喜歡課文中的傑奎琳。這個小女孩很聰慧。她明知那半截蠟燭裏有很重要的情報。這個情報一旦泄露出去,不僅她們一家人的性命未在旦夕德軍將會順藤摸瓜,這個情報將牽引出一大片的地下工作者,她們國家必將慘敗。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心裏雖然很害怕,但她卻沒有退縮,還鎮定自若的利用德軍善良的憐憫之心和語言的巧妙,再加上可愛天真的動作來博取勝利。

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我知道了這種語言這種語言的巧妙之處,我也瞭解了劇本這種文體形式。

半截蠟燭讀後感8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在危急的狀況下,母子三人冷靜地周旋於三個德寇之間,機智、勇敢地保護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故事,最終使情況轉危爲安。這個故事反映了法國人民爲保衛祖國、驅逐侵略者所進行的艱苦鬥爭。 就在着萬分緊急關頭,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大兒子的鎮定自若,小女兒傑奎琳的可愛與機敏都使我們感到敬佩不已。而他們的每一次活動,德軍的每一次阻攔,都使我們提心吊膽,都使我們爲他們的生命而擔憂。 當我讀到“他們坐下後,一箇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人面前。”時真爲她們一家人捏了一把冷汗,幸好伯諾德夫人換了只亮的,拿走了藏有情報的蠟燭,我懸着的心總算放了下來。但是好事總是不得長久,可恨的德國鬼子再次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這使我剛剛放下的心又一次懸了起來。眼前那微弱的燈光就好比是她們一家的生命之火呀!孩子是懂事的,他們也清楚一家的處境,在這危難的關頭大兒子傑克從容的拿起藏有金屬管的蠟燭說:“天氣冷,我去生把火,拿走了那盞燈整個房間裏瞬間就暗了下來,着可惹怒了那個中尉,他拒絕了傑克的建議。在這鬥爭的最後時刻,他從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的等待着死亡。此時此刻那盞燈已經成爲屋裏最危險的東西。我雖然沒有在那個環境下可也深深的體會到了那種感覺。

讀到這兒,我不禁想問,傑克他只是一個孩子,我爲何有這麼大的勇氣來坐待死亡的來臨。突然小女兒奎琳說樓上黑,她想拿一盞等去睡覺,人心都是肉長的,每個人都有心軟的時候,那名少校也有一個與奎琳同樣可愛的女兒,望着眼前的奎琳少校想到了自己的女兒,終於接受了奎林的懇求!奎琳端着蠟燭走上樓梯到樓梯最後一節的時候蠟燭剛剛熄滅。

通過他們母子三人的努力,最後也化險爲夷了,我真爲他們感到輕鬆。

半截蠟燭讀後感9

人教版十冊第12課《半截蠟燭》,描寫細緻,情節生動,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尤其是化解危機的傑奎琳,聰明機智,沉着冷靜,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傑奎琳的母親把當德國軍官將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後,伯諾徳夫人的兩個孩子臉色蒼白。接着傑克藉口搬柴想拿走蠟燭,未能成功。當危險越來越近時,傑奎琳利用自己的嬌弱、禮貌贏得了德國軍官的好感,得以把蠟燭拿走,成功保護了情報,保全了一家人的生命。

讀到此,不由深思,幼小的傑奎琳緣何能在危險關頭沉着鎮定?傑奎琳的懂事告訴我們什麼?

當然會由此聯想。少年英雄王二小,在敵人面前不動聲色,把敵人帶進了我軍的埋伏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戰鬥的勝利。劉胡蘭,年紀輕輕,已經是黨的一個基層領導人。被捕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犧牲時年僅十五歲。更有許多無名的小紅軍,留給我們無數動人的故事。

這樣的成熟總覺得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稱。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苦難也是促人成熟的催化劑。這些孩子如此早熟,足見當時戰爭的殘酷與環境的惡劣。

試想,傑奎琳所處的環境。血腥的場面,爆炸,殺戮,已是屢見不鮮。她的親友也許逃亡,也許罹難,也許走上了戰場。她的家鄉從此陰霾遍佈,她的童年從此歡樂不再。傑奎琳的過早、過分懂事,足以讓我們感受到當時環境的惡劣。本該屬於童年的天真,卻毀於了戰爭。

讓戰爭遠孩子吧!

半截蠟燭讀後感10

如果給你一份絕密文件,讓你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你會選擇藏在哪裏?如果遇到危機,你的表現會是怎樣?

是小盒子裏,是方磚下,是納在鞋底,還是塞在某個幽暗角落的縫隙裏?

就慌張,是害怕,是怕得淚水直流,還是驚訝得直站着說不出話來?

也許,你會像我說的那樣做,但是,他們卻與你截然不同,他們就是參加了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

他們是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可是他們卻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他們機智、勇敢、沉着、冷靜,利用了人們往往以爲最機祕的東西都是藏在最隱蔽的地方,對眼前事物常常忽視的這一心理特點,把機密文件藏在顯眼的蠟燭芯裏,瞞過了兇惡、愚蠢的德國軍官。然而危險並沒有化無,狡猾的軍官又點燃了蠟燭,大兒子想辦法借“取柴”之名,把蠟燭奪回。軍官兇狠地搶回蠟燭,小女兒嬌聲向軍官道了晚安,並奪回了裝有情報的蠟燭。

小女兒的機智與冷靜挽救了三口人的性命。讀完這個故事,我不得不向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機智勇敢致敬,向德軍強盜伯愚笨、兇惡唾視。面對兇狠的敵人,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臨危不懼、聰慧應對,真令人佩服!

面對困難不畏其厲害,從容面對,勇敢向前,是我從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得到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