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後感(通用19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岳陽樓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岳陽樓記讀後感(通用19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 1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爲後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爲國家和人民着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爲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沉迷於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麼,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後,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於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侷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爲封建制度服務,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爲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着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意思,也包含了爲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後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爲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讀後感 2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形象表達了自己思想感情。

我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爲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衆,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爲國家擔憂,爲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纔能有一個深刻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 3

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完後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後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爲只要登上岳陽樓,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爲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爲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爲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爲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岳陽樓記讀後感 4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後,邀請范仲淹爲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爲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於其上,囑餘作文以記之”。之後,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通過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對比描寫,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理想對後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爲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爲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爲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快樂之後,我纔敢快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爲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爲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快樂爲自己的最大快樂。這纔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岳陽樓記讀後感 5

在大文豪范仲淹的筆下,高明的詩文數以百計,但這些文章要麼高深莫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要麼華而不實,只重景不重情,然而,《岳陽樓記》是個例外。

《岳陽樓記》是一片古今傳誦的名文,作者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寫了岳陽樓的景物。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一針見血,把自己爲國捐軀卻屢遭排擠的憤憤不平之氣連盤拖出,得以宣泄。

全文分爲敘事、寫景、議論三個部分,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情景交融。在敘景部分,作者介紹了岳陽樓的來歷,而在寫景部分,作者又筆鋒一轉,開始介紹四周之景,似乎有些離題。但議論部分,作者言歸正傳,與第一段遙相呼應,把自己的愛國情展露無餘。

我記得顧炎武有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這句話與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共同襯出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的一個主旨——忠。忠,顧名思義,就是對國家、對人民要忠誠,不能有一絲“叛”。忠,支撐了炎黃子孫幾千年,成爲中國人精神上的支柱。《豫讓論》裏有言:“讓爲智伯忠,則讓烈也。”這說在中國人心中,一個忠的.人才是一個偉大的人。

那麼,我們做到忠了嗎?范仲淹說:“我做到了。”在宋初奸臣當道的時候,范仲淹捨身取忠,公然與手握重權的權相率一件對質。呂夷簡無道,上有皇帝匡扶,下有一些狗腿子擁護,和他明爭暗鬥,范仲淹簡直就像一直微不足道的小螞蟻面對大象這種龐然大物一樣。但范仲淹依舊不依不饒,他不停地上奏表反對呂夷簡,一邊精心策劃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一邊毫不留情地批評“呂黨”人士。最終在被他那“忠”感動的前提下,皇帝終於罷相,驅呂,迎範,讓一個新的中國從煙塵中走出來。

岳陽樓記讀後感 6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爲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爲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爲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爲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爲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爲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讀後感 7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爲“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爲什麼?還不是因爲蘇武胸懷爲國分憂、爲國持節的信念,纔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爲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爲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爲先,以人民爲先,不爲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爲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於歷史,無愧於先烈,無愧於明天!

岳陽樓記讀後感 8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文正的這一佳句也是道出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多不得意的事實。

杜甫一生不得志,孤老病苦一輩子,沒求得圓滿,不得賞識,杜甫怨嗎?也怨。但杜甫哪怕身處末微,也可詠誦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處江湖之遠。

范仲淹,曾位極人臣,連死後也被冠以文正二字,這是對文人一生的'最高讚譽,自古都是高處不勝寒,高堂之上又有多少人能有滿腔熱血?但範文正還是誦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這是居廟堂之高。

從古至今,多少志士熱血報國,肝膽相照?有多少英雄我以我血薦軒轅?既可兵不血刃又何須壯士埋骨?未有將領馳騁,你何能苦讀詩書?

未卑未敢忘憂國,無論何時,都是真理。芸芸衆生微賤命,有多少人能總居廟堂高處?心繫家國,從來都沒有特指誰人。而是四萬萬人民應該刻在骨子裏的傳統。

雖處江湖之中,卻依舊心憂國事;雖遭貶謫,但仍不放棄理想。這何嘗不是當今我們該學習的呢?

岳陽樓記讀後感 9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由於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爲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騷客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鬱而終。反而宋朝蘇軾貶到外地,卻能把心願託付山水,因此能寫出許多美麗雄偉的文章。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纔是文人對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有所動搖,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範文正能用最大的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貶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爲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後感 10

今日的世博,是世界矚目的中國現代文化。而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想古代的文化呢?沒有這些古代精髓,怎麼可能會有現代的科技文化呢?之所以有了古代的文學,才換來了今日世博的佳話呀!

我今天看了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的.散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生動地描寫了作者被貶到鄧州(今河南鄧縣),和想起一年前友人滕子京也被誣陷浪費工錢被貶嶽州(今湖南嶽陽),修建岳陽樓的場面。

我不禁讀了起來:“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

如果沒有了這篇短文,我們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騰子京受了那麼多的苦,一點都沒有,而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挑食的挑食,連羽毛輕重的活都不肯幹,真是太嬌慣了!

實情爲1046年9月15日,應好友在日陵郡守騰子京之邀有感而寫,《岳陽樓記》能夠成爲傳世名篇,並非對其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便是我喜歡這篇散文的原因。

之所以有了這些古文,才造出了今天的世博、今天的輝煌!

岳陽樓記讀後感 11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候常會因爲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怒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地照是人爲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記悲,不以外表美適而喜,不已以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尤表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尤心中中,仰憂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伐在外,卻能把心裏託福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魂力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的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能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激起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長。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邢邵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的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人感到嘆惋擺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折加於民,不得志修生與現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嫌善天下。”這纔是文人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應處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招露水,當露水蒸融好似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故人而,正功能用寬容與氣度,安慰被低的好友。

岳陽樓記讀後感 12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後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範仲淹自己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爲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儘管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後人繼續發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嚴於律己,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鑑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關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爲榜樣。作爲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爲祖國,爲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磨鍊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揚廣大!

岳陽樓記讀後感 13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必須明白,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爲國家,爲人民作貢獻,也表示着勝利。大家都明白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後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爲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貌說:韓休爲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爲社稷耳,非爲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着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係。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後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後,於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着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又如,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帶領共產黨,吃苦吃在人民前頭,享樂想在人民後頭,與之相反的是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整天花天酒地,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樂,若非如此,說不定此刻還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們不替人民着想,所以永遠不可能取得勝利。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着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當從此刻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爲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爲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

岳陽樓記讀後感 14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着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着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祕。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輝煌,也有着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是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是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爲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記讀後感 15

范仲淹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爲後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爲國家和人民着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爲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荒淫無道,沉迷於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麼,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後,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於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侷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爲封建制度服務,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爲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着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意思,也包含了爲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後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爲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讀後感 16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常會因爲得失價值的偏失,因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真諦是人爲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出來,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行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的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人感到嘆惋罷了。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有孕‘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纔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有幾滴露水,當露水蒸融是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威,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爲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後感 17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篇古來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觀起來讓我收穫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點比較獨特,我首先看到的是兩位大文豪去看整個世界的視角。首先從題目來說,《岳陽樓記》,自古以來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顯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歐陽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裏就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了:范仲淹從一個名勝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見更大,而歐陽修卻從一個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見大雖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可我還是比較認同歐陽修的視角,畢竟是爲官,就是爲了民,所以還是得從民的身上出發,而不是從文人墨客出發,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畢竟人范仲淹都沒到過岳陽樓,所以范仲淹的視角我也不覺得否定。

我從這兩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識,準確的說是不僅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實是道理,它解決了縈繞我心頭很久的疑問——我到底需要什麼,就拿做好事來說,有的.人終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後卻不爲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隨便乾點什麼影響力都比他們大,那麼行善到底爲了什麼,爲了積德?爲了出名?還是其他什麼呢?我思考了很久,讀了這兩篇文章後,我抓到了一些軌跡,其實驅使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腦子而是他的心,就如兩位文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爲了什麼,其實是爲了他們的心,他們的心所向往的,簡單來說就是隨心,這也是我觀兩篇文章後最大的收穫。

岳陽樓記讀後感 18

岳陽樓故事由北宋著名作家范仲淹所著,是一部古今文本。

文章分爲三個部分:敘述、風景書寫和討論。在簡要描述構圖原因後,作者用濃墨重彩的筆墨描述了岳陽樓上的風景。寫完後,環境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的心境:當春光明媚,花草芬芳時,人們變得快樂興奮,忘記悲傷,沉醉於風景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綿綿時,人們變得越來越悲傷。最後,作者用“古代仁愛”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覺是,人們的情緒變化僅僅是因爲環境的'變化,他們不關心國家的安全。就像“國家興衰,人人有責”一樣,我們應該時刻爲國家着想,關注國家大局。只要我們有愛國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敵人,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如果人們忽視這個國家,誰來抵抗入侵?誰會給出建議?誰來扭轉局面?沒有人民,國家就沒有意義。國家危在旦夕,我們要奮發圖強,憂國憂民,爲國爭光。當國家和平時,我們可以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那也許更輕鬆。學習是一樣的。只有全力以赴地學習,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你不認爲在學習後放鬆和玩耍比在恐懼中玩耍更好嗎?

岳陽樓的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一個大臣應該關心國家,這反映瞭如何學習。我也想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在第二位,這樣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 19

《岳陽樓記》由景抒情,重點突出喜與悲這兩個字。喜則萬物俱明,悲則諸景皆黯。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爲了千古名句。

作爲一名中學生更應該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意思是,不因外物而喜,不以自己而悲。人是一個情緒化的動物,能因爲周圍的事,環境從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而中學生也不例外,面對學習,我們承受的壓力十分大,這樣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一切的事情都抱有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快樂。但對此人們通常就認爲,這樣先憂後樂的觀點只是國家領導的事,與人無尤,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國家是由好多人們組成起來的,而國家領導只是引導我們前進的指明燈,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推開,那麼一切將會變得混亂了。每個人都處於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況下,那最後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們作爲社會的主人,就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許我們做到的未必如此,但至少,我們可以關心國家的事,萬事從小做起,聚沙成塔一人一件小事,就可以改變整個國家。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也刻不容緩,就才我們從現在開始,承擔起這樣一份責任吧!

《岳陽樓記》讓我成長了,從中我明白到了人是應以大局爲重,時刻關心國家。我的確是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