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1

《比多少》這一課是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上,會用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本節課,我根據剛入學兒童的認知特點,運用有趣的童話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種形象的事物,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資源。

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採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的形式,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優罰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在這個環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爲後面更好的開展教學做好內容上的鋪墊和心理上的準備,同時對學生進行互相幫助、樂於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課的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擺法,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區感悟“多”“少”“同樣多”。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通過圖片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學會用“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

課的結束部分通過小結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種練習,讓學生做到學中有用,用中促學。同時鼓勵學生解法多樣化,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

本節課要注意有些學生會根據以往經驗:數量一樣多的圖片,頭和尾一般對齊,容易錯判斷爲“同樣多”!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的學習內容是《比多少》,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比多少並不難,在入學前對他們都有初步的認識,但孩子們基本上都是憑直覺或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基本上不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

爲了使學生意識到“一一對應”這種方法的優越,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課本上的小豬和小兔蓋房子的那幅主題圖,先讓孩子們自己看着圖大聲地說出自己的發現,這樣做一方面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並且逐漸教孩子們學會觀察,學會表達。接着在孩子們發現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們比多少。剛開始孩子們說的基本上都是“3只小豬比4只小兔少”、“4根蘿蔔比3個蘋果多”、“4只小兔和4根蘿蔔同樣多”……也就是說孩子們都是用先數再比的方法,然後我就讓孩子們打開課本看看書上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多”“少”“同樣多”,讓學生對“一一對應”方法有一個初步的理解。

之後我邀請10個小朋友(5個男生5個女生)站到講臺上,問同學們:“講臺上站的學生,我們不數能知道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嗎?”這時就有孩子們躍躍欲試,我指名一個孩子上來給大家講自己的方法:讓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一組,剛好分了5組,所以男生和女生同樣多;之後再請一名男生回到座位上,再問:“現在男生多還是女生多?”之後再回去2名女生,再問“男生多還是女生多?”通過這一系列的有目的活動操作,讓孩子們嘗試各種比較的方法,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感受“一一對應”的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主動掌握“一一對應”這種比多少的方法。

此外,這節課我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以及傾聽的能力,但學生在傾聽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還有的孩子一會自己翻書看,一會手伸進抽屜裏拿玩具玩……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中,學生傾聽習慣還有待繼續關注,希望能儘快培養出好習慣。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3

《比多少》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數一數”,對數的含義有了初步的感知,並且在入學前已經積累了一些相關的感性經驗之後進行學習的。學生雖然對“同樣多”“多”“少”並不是很陌生,但對比較的方法卻不是很清楚,並不一定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本節課就是要求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義。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時,纔會集中注意力地去把數學學好。因此我把課本中小豬、小兔蓋房子的主題圖做成動畫片來播放,這樣極富兒童情趣的故事情節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能直觀的看到:一隻小兔搬一塊磚,兔子和磚都沒有剩餘,那麼就說小兔和磚同樣多。一隻小豬扛一根木頭,還剩下一根木頭,那就說明木頭多,小豬少。學生在滿懷興致地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對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多少這一知識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理解和掌握了。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獲得經驗。在教學中,我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共同

合作擺學具卡片,並讓學生說出,什麼和什麼同樣多?什麼比什麼多?什麼比什麼少?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同樣多”“多些”“少些”的含義。

在本節課中,學生學到了知識,獲得了積極地情感體驗,真正是在學中玩,玩中學。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4

《比多少》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中的一個內容,課前,我根據剛入學兒童的認知特點,運用孩子們身邊的事例,我們班中是男同學多,還是女同學多,還是一樣多?提供形象的事物,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我重點利用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情境圖,採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的形式,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並配上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比較物體的多少,重點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

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欣喜的地方,如在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自己觀察教材圖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或說說書上什麼意思,學生積極發言,說出是小豬在幫小兔蓋房子。另外在學習“同樣多”時,學生的觀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課上學生除了說“小兔和蘿蔔同樣多,小豬和蘋果同樣多……”還觀察到“兩棵大樹和水中的魚兒同樣多,橋和房子同樣多。接着學習“比多少”,學生觀察圖畫說出小豬比木頭少,也可以說:木頭比小豬多。當我提出圖中還可以比什麼?的問題時,學生活躍起來了,個個等着發言,“蘋果比蘿蔔少,椅子比蘋果多,小兔比蘋果多……。”這樣不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但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學生在學了“誰比誰多”“誰比誰少”時把“什麼和什麼同樣多”說成“誰比誰同樣多”,數量一樣多的圖片,頭和尾一般對齊,容易錯判斷爲“同樣多”,動手畫一畫什麼比什麼少時,如:什麼比什麼少2個,有些學生就畫2個,什麼比什麼少3個就畫3個,少1個就畫1個。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加強語言的正確運用,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5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的故事和精彩紛呈的圖畫最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上比多少的時候,我充分利用課本的主題圖,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課堂中我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不框架學生的思維。自主學習,培養數感,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思維積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演示及讓學生實際操作來理解小兔搬磚頭,4只小兔搬了4塊磚頭,引導學生連線,剛好一隻兔子對一塊磚頭,我們就說:“小兔的只數和磚頭的塊數同樣多”。接着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習“什麼比什麼多”,“什麼比什麼少”。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注意讓學生動手擺學具,並且注重學生口語的表達,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自己感覺不理想的是,在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由於學生的課堂紀律還不是很好,使得課堂節奏放慢,使小組學習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6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些詞語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我覺得要做的只是找到一個契機,讓學生將他們的生活語言說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老師買來了一些不同顏色的三中金魚,分別把它們放在了三個魚缸了。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三缸魚的多少,先引出“比多、比少。”再根據多的程度和少的程度不同引出“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讓學生理解這四個詞的含義和用法。接下來再建模一個遊戲——猜小棒的根數。遊戲過程中,老師有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引導學生猜,猜出來之後再請學生用着四個詞描述三袋小棒的關係。此環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性很高。由於一年級學生有好動的特點,所以接下來給學生聽一分鐘音樂進入休息階段。爲了讓學生學後能靈活的運用,我又大量運用生活中的素材以不同的體型訓練學生說。在拓展部分,引申到“貴得多、大得多、大一些、小得多、小一些。”學生很容易理解,教學效果十分顯着。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學好了,但沒有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今後需加強訓練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明確小組合作的分工與彙報。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7

過去,我在教學“比多少”時,總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圖讓學生根據我說的圖來進行比較。

在現在的教學中,我認識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圖中還可以比什麼?”在這裏教材有意創設了一個問題情緒,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操作、嘗試、在小組合作中互相啓發、互相補充,使“比多少”的問題得到清晰全面的認識。有些學生還發現了誰比誰多幾個,誰比誰少幾個。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改變了原來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及學習的創新能力。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8

課一開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資源,採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的形式,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小豬幫小兔蓋房子”,並配上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在這個環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爲後面更好的開展教學做好內容上的鋪墊和心理上的準備,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勞動、互相幫助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一一對應”的瞭解僅僅停留在表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正確比較多少,有的學生顯然不是通過“一一對應”得到的,而是根據已經具備的“數的大小”知識基礎得到的,學生在學前,對於5以內數的大小几乎都知道,所以很多學生的潛在思維是先“數數”,然後迅速判斷數的大小,再得出“多少”的結論。學生的這種思維,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明顯不同----因爲教材是在認識了“1-5”後,再安排的“比大小”,而且是以“比多少”的知識爲基礎的。

《新課標》中強調體驗學習的重要性。體驗就是指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應用,從而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只有用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才能牢固的掌握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擺法。在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體驗一些比較方法,通過觀察感悟“多”“少”“同樣多”,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過去,我在教學“比多少”時,總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圖讓學生根據圖來進行比較。在現在的教學中,我認識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裏有意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圖中還可以比什麼?”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操作、嘗試在小組合作中互相啓發、互相補充,使“比多少”的問題得到清晰全面的認識。有些學生還發現了誰比誰多幾個,誰比誰少幾個。

操作是本課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是在操作中有不少學生玩起學具來,就停不下來,有的甚至忘記了老師提出的操作要求,隨心所欲地玩起別的花樣來。在沒有用到小棒時,怎麼安放小棒,什麼時候放在哪裏等細節都要注意到,和學生清楚明確的說明白。還有,在擺小棒時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體驗也是消除小棒的誘惑力的最有效的保障。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在操作中做到有目的地玩,在玩中學,並有始有終地完成老師交待的任務是今後教學中訓練的重點。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完比多少後,我認真對本課進行了反思,下面把我在本節課的一些做法寫下來供大家討論和指教。

一、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這一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去體驗,給學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現在的一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極豐富,對物體的輕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已經會簡單比較物體的重量。我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猜一猜一枝鉛筆和一枝鋼筆誰輕誰重,並說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據長短,有的根據大小,有的根據材料的質地來猜,我沒有做出判斷,而是讓學生自己來掂一掂,親自來體驗一下誰輕誰重,但是在兩個物體的重量很接近時,還是很難掂出他們到底誰輕誰重,該怎麼辦呢?這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出最合適的方法:用天平稱一稱就能準確地比較兩個物體間的輕重,來推斷一個蘋果比一個橘子重。在三個比輕重時,由於限制學生用天平不能超過兩次,促使學生通過等量代換進行簡單的推理,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內容應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交流等數學活動。

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探索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新知。在本課教學中,教學活動以遊戲形式呈現,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有利於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觀察活動;並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由猜測、實踐、辨析的'活動,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學活動是否成功,關鍵在於學生有沒有積極展開思維活動。在猜盒子的活動中,學生在嘗試尋找答案時,不是簡單的應用已知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加工、重新組織,以達到一定目標。猜盒子可以說是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我自認爲最大的亮點是選用的材料很簡單,都是運用身邊的資源。

《比多少》這一課是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上,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本節課,我根據剛入學兒童的認知特點,運用有趣的動手操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種形象的事物,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資源。

課的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擺法,在師生、生生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操作、觀察,充分體驗和感悟“同樣多”、“多”、“少”的含義。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通過圖片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操作、嘗試。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做他們想做的,在做中逐漸理解知識。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操作是本課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是在操作中有不少學生玩起學具來,就停不下來,有的甚至忘記了老師提出的操作要求,隨心所欲地玩起別的花樣來。怎樣讓學生在操作中做到有目的地玩,在玩中學,並有始有終地完成老師交待的任務,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找出相應的對策。

本節課還要注意有些學生會根據以往經驗:數量一樣多的圖片,頭和尾一般對齊,容易錯判斷爲“同樣多”!

一年級國小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熟悉的例子現身說法,喜歡玩的遊戲,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再講《比多少》一課時,我會以“搶椅子”的遊戲引入。首先五個人四把椅子,遊戲結果有一人沒有椅子,提問:“爲什麼有一人沒有椅子呢?”學生很快說出:“人比椅子多,椅子比人少。”從而認識理解了“多與少”。再通過增加一把椅子繼續遊戲,使學生認識“同樣多”。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問題的數量關係,懂得用減法計算的道理。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熱情。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做出以下幾點反思:

一、優點

1、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直觀的擺學具的過程中,加深對同樣多和多幾的思維方法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認識一一對應和用一一對應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學生的思維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會用減法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問題,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的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觀點。把課堂變爲人人蔘與、人人思考的課堂。

2、以學生爲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解決問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題目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數學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自己獨立思考然後同志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索。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二、不足及改進措施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大多數學生都學會了用減法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問題。但整節課下來,我覺得兩點需要改進。

1、學生彙報環節只關注了正確答案,巡視時候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沒有及時提出一起解決。在練習時,有的學生思考方式出現問題時,我只是私下與個別學生溝通,沒有將問題提出來,讓學生一起來思考解決,導致了在後面的練習中一些其他學生犯同樣的錯誤。學生的學習本就是不斷出錯,不斷糾錯的過程。所以課堂上發現問題,老師要及時提出來糾正,因爲學生犯的錯很多時候是共性問題,如果提出來一起解決,相信效果會更好。

2、教學環節的時間把控不到位。課堂時間的把控,每個環節需要多長時間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完整地呈現一節課。本次教學,由於沒有把握好各個環節的時間,下課鈴響的時候,最後一道練習題還沒講完,導致最後老師對整節課的總結和學生談收穫環節草草結束。這節課雖然教學環節都完成了,但是慌忙的結尾卻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所以,以後再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備好教學內容、備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還要備好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把控好自己的課能在四十分鐘內完整地完成。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12

過去,我在教學“比多少”時,總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圖讓學生根據我說的圖來進行比較。

在現在的教學中,我認識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的過程。“圖中還可以比什麼?”在這裏教材有意創設了一個問題情緒,這個具有挑戰*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動手*作、嘗試、在小組合作中互相啓發、互相補充,使“比多少”的問題得到清晰全面的認識。有些學生還發現了誰比誰多幾個,誰比誰少幾個。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改變了原來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及學習的創新能力。

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篇13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比多少並不難,在入學前對它們都有初步的認識,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憑直覺或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不一定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

爲了使學生有興趣,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採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形式,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老師直接提問:你是怎樣看出來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多”“少”“同樣多”,在學生學會“一一對應”方法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方法,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通過圖片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學會了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以及傾聽的能力。在教完知識點後,讓學生自己找圖中還有哪些是同樣多的,誰多誰少,並讓學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

本節課中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在看頭和尾對齊的圖形時,容易錯判斷爲“同樣多”因此在教學時我就把這類題目出在了黑板上,讓學生觀察、比較,突出了“一一對應”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整個教學過程環節設計還不錯,但學生在傾聽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還有在操作的過程中有學生玩學具,爭取下次在常規方面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