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講座的觀後感範文

數學屬於基礎學科,數學學不好什麼也學不好,無論你要學習什麼,都要由數學的基礎。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數學講座觀後感,僅供參考。

關於數學講座的觀後感範文

  數學講座觀後感篇一

“一個山頭站了一個人,另一個山頭也站了一個人,衣襟在動,目光對視,良久,一個人走了”。

這是武俠三劍客之一的古龍在小說中描述兩位高手決鬥的場景,似是無影無形,卻已分出高下。這樣的文字是一種境界,無痕的境界,也是徐斌老師在數學教育中所追求的境界。

10月23日,有幸聆聽了數學名師徐斌老師的一場報告,如沐春風,我貪戀的欣享着這位教育家關於數學教育的獨到見解,正如他所追求的那樣,潤物細無聲,我被滋潤其間。

他把教師分爲三類:新手教師,還在尋索着怎樣教好學生的階段;成熟教師,開始考慮教什麼內容;專家教師,把目光集中在爲什麼教這樣的內容,爲什麼這樣教。如是的分類,好像點醒了懵懂的我,剛剛走上這三尺講臺,各種事無鉅細的工作紛至沓來,讓我手忙腳亂。對於教學,也是心中一潭死水,沒有流動的清澈。而今,我知道,我的目標在哪裏,這樣的道路上,我會遇到怎樣的路口,我該果斷的選擇哪個方向。

一. 我是用心的教師

徐斌老師的這句話是引用《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中的句子,他說,所謂心,就是愛心,細心,恆心,信心。教育是心靈與心靈溝通交流的過程。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尋求教育之於教師的快樂。教師

應該尋求一種與自我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例如,他本人是內斂而平淡的,他的課堂往往平淡如水,但是這與他的本性契合,他就能夠享受其中融洽的快樂。他說教學應該是自然的,本真的狀態。這給我很大的啓發,原以爲國小課堂就應該是活力四射的課堂,教師就應該激情四射,原來不然,最適合自己本性的教學狀態,纔是更有效的狀態,纔是能享受到教學真實的美感的狀態。

二.把教育意圖和目的隱蔽起來

徐斌老師說:“無痕教育的基本內涵,就是把教育意圖和目的隱蔽起來,通過問答和引導,無聲無息的在課堂中呈現”。開始教師工作以來,我總是擔心學生在學習中不夠明瞭,所以總是在課堂中點明,現在我們開始講新課,現在我們開始練習等等,這樣以來,教學過程雖然有了所謂的清晰,但是卻缺乏了學生的獨立探索,也缺失了教育的美感。徐老師說,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價值在於求美,教育就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讓我受益匪淺,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多的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歸還給學生,讓學習興趣在學生之中紮根發芽,讓獨立思考,獨立體會學習過程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三.理想的教育狀態是學生積極主動的狀態

徐老師說,應該認真的研讀一兩本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如此一來,才能更好的把握孩子們的心理,才能恰到好處的引導孩子,既不浪費課堂時間,也不做無用功。這原本也是我深感吃力的地方,因爲不能很好的把握孩子的心理,所以時常不能勾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不能有效的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由此,就造成了學生學習乏味,缺失興趣,甚至缺失學習信心的噁心循環。但是我相信,亡羊補牢爲時不晚。我一定會好好給自己補此方面的課。

四.教育的價值在於求善

徐斌老師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善良的人,有價值的人,自由的人。”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價值在於求善。這句話,應該成爲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我們不能培養出一個又一個高分低能的人,那是不健全的人,不完整的人,甚至是教育的殘次品。所以,德行和習慣的教育應該潛移默化的融入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不應該專教書,而應該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而應該學習人生之道”。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應該牢牢的將此銘記於心,對學生負責,不單單是對學生的成績負責這麼簡單膚淺,而應該對孩子們的未來負責。

另外,徐斌老師告誡我們,要做孩子喜愛的老師,其實很容易,只要你真誠的喜愛你的孩子們,他們也會真心的喜歡你。想讓孩子們全神貫注的聆聽的的教育,就應該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

“對於一種教育理論加以籌劃是一種莊嚴的理想,即使我們尚無法馬上將其實現,也無損它的崇高”。

潤物細無聲,教育尋無痕,希望徐斌老師能早日實現他的教育理想,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千千萬萬個教育工作者,一路如影隨形。

  數學講座觀後感篇二

在網上參加國培學習覺得受益匪淺,特別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講座中的教學片斷讓我對數學課中《數的認識》一課如何進行教學理清了思路。現談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顧娟老師都能用帖進孩子生活的例子創設情境。教學環節設計的都很巧妙,在教學中首尾呼應。在交通距離的環節設計中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在今後我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學習的。《新課標》中提出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這句話我覺得在顧娟老師的課堂中體現的挺別好。在引導學生運用算法多樣化的同時讓他們先擇一種較簡便、準確、快捷的方法去運用,這是在教學中最值得我學習、運用的 。

名優教師的課果然非同一般,她們通過有效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經歷了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不但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的理念,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將學生置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精心的教學設計絲絲入扣,每一個教學活動開展、每一道練習題目的訓練、每一句貼切的評價都關注着學生的發展,既鞏固學生當堂課的知識而且着眼於學生的未來。課堂上有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有數學思想的滲透。尤其是聽了專家精彩的點評,引領我們更深入、更客觀的來分析和評價這節課,也教會了我們一些評課的方法,參與這樣的活動真的是很受益。

有時候,我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一種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享着教者的智慧,也享受着自己思考的快樂。

同一節課,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設計,每個老師的課各有千秋,都讓人眼前一亮,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很多,如: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技巧;教師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機智;設計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對數學教學問題的關注點的理解與把握;關注教學過程的細節等等。 專家的點評讓我們的認識更明確、更清晰。專家對數學教學的獨到的見解深深地影響着每一位培訓的教師,雖然每一個人的感受不同,但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空間都裝得滿滿的。我也被感動着、被激勵着。

我知道,對於我來說數學教學的.路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才能擔當重任。

  數學講座觀後感篇三

有幸聆聽了浙教院吳衛東教授關於《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研究》的講座,吳老師結合大量鮮活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從另一個層面引導我們進行了解讀有效教學,現把聽課筆記稍作整理,與各位老師共享。

吳老師指出,教學具有雙重價值。而我們又很難以某一行爲判斷出來是不是有效教學。她認爲,不同類型的數學課的有效性思考不一樣,並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數學課按教學內容分爲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和綜合實踐課,新授課就好比是掏珍珠,練習課就是擦珍珠,複習課就是把一顆顆珍珠串成美麗的項 鏈,而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把項鍊賣出去戴在顧客脖子上。

爲什麼探討有效教學?吳老師提出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是把雙刃劍,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用使好這把“劍”。她指出在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負面影響:

一是教學有時候往往會禁錮思維,她舉了她女兒暑假作業的例子。暑假作業上有這樣一題:小明今年9歲,比小紅大5歲,問5年之後小紅比小明小几歲?吳老師就問她的女兒,這題怎麼做,她女兒是這樣回答的,要知道5年之後小紅比小明小几歲,就要知道5年之後小明幾歲,小紅幾歲。這時候吳老師是既欣慰又傷心,欣慰的是她的女兒基礎知識學得非常紮實,解題思路非常清晰,傷心的是她認爲她的女兒成了教育的犧牲品。的確,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根本不需要這樣複雜的解題思路,而我們的學生往往由於思考過於模式化,把問題複雜化了,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母親怎能不心寒呢?

二是教學有時候會壓抑學生的個性,如:在教學統計時,非得讓學生學會劃正字嗎?用別的符號就不行了嗎?在這裏“正”字的真正用意是什麼?是讓學生從安格計數到按羣計數發展,我們老師爲了追求統一的表達忘卻了思維的多樣化。

三是摧毀自信,“你實在太笨了”老師無奈時會這樣說,並不是危言聳聽,有可能這句話將使一個孩子永遠對數學沒有信心,懼怕數學。

有效教學的標準是什麼?吳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高度概括了有效教學的三個方面,就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目標達成。這堂課想幹什麼,達成了嗎。有效率指有思考力度,非常簡單的材料,進行有深度的數學思維。有效益指達成多元教學目標。她強調學生的發展是硬道理,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到教學的終極目標, 教學是一條折線,始終在尋找起點與目標之間的最短距離,每一段過程都是師生選用一定的學習材料與學習形式,通過互動、對話,從起點邁向終點的過程。

吳老師在講座中講了課堂有效教學中的幾個關鍵因素:

1、基於學生的學習的三點:起點、難點和差異點。

學生學習起點的方式主要有:生活經驗與直覺體驗。“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不太適合從生活經驗進入,數學中的點、線、面是沒有大小的,生活中不存在數學中的點、線、面。而“數與代數”的教學,很適合從生活經驗進入。直覺經驗主要用於“空間”教學。從學生的學習起點來看,學生對新知識的內涵往往無法表達清楚,對新知識的外延往往有一定認識。那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的外延,理清知識的內涵。對於學習起點,吳老師還提出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最好讓全體學生寫寫、畫畫等)?以哪些學生的起點爲標準(要研究“差異點”)?如何利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於學生的學習難點,她說沒有難點,就沒有數學思維。難點體現在與直覺經驗的不同之處,還體現在容易混淆之處,也體現在容易產生負遷移之處。

學習的差異點,有直覺差異,策略差異和方法差異之別。

2、選擇有價值的學習材料

有價值的學習材料按性質分可分爲預設性與生成性兩大類;按形式分可分爲文本材料與操作性材料;按方式分可分爲教學情境、教師提問、課堂練習。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理解有價值?(吳教授的回答是合理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數學結構的。有挑戰性的、變式的、思考性的練習;可進行多次教學創作的學習材料。)

聽了吳老師的報告,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數學理論知識的貧乏和研究能力的欠缺。其實她所舉的例子中有很多是我們教學中所遇到過的,但是我缺乏的就是她那樣犀利的眼光和理性的思考,就如斯苗兒老師說的:“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想不到。”看來,要創設有效課堂,還得從培養老師的思維能力開始,本人能力有限,希望這有限的資源能使大家有所思考。